文/趙茜 (昆明理工大學)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指出,要堅定不移地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而要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目標,就必須依靠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從加快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改善人居環境的角度出發,要想更好且更加高效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應堅持以新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理念來引領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鄉村地區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和提升鄉村特色綠色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充分協調和處理好鄉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使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最終實現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綠色發展理念現實價值的體現,而且是引導鄉村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劑良藥。
本文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鄉村振興戰略理論、綠色發展理念為理論基礎,以新時代背景下鄉村建設中存在的生態問題為著眼點,系統分析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和解決方法。本文探尋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的鄉村振興實現路徑,不僅有助于從理論上形成對新時代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的系統認識,還有助于深化鄉村地區群眾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同時,通過深入研究鄉村振興領域的綠色發展狀況并提出相應的路徑選擇,既有助于提高鄉村地區農民的生活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實施,也有助于為鄉村基層環境治理提供有益參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石就是加快鄉村產業綠色轉型、提高鄉村綠色產品的質量。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從理論上看,只有充分發展綠色的鄉村產業,才有可能形成綠色宜居的鄉村環境。所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堅實物質基礎就來自鄉村綠色產業的大力發展。不僅如此,“新時代的綠色發展理念也要求產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但由于目前農業科技研發以及技術服務創新,與各個需求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大大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1]?!迸c河南省其他地區相比,D村有著鄉村覆蓋面積廣的明顯優勢,但在以往30年間為獲得即時的利益,導致當地出現了自然資源過度開墾、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等問題。同時,當今社會流動速度不斷加快、農民傳統觀念不斷轉變、鄉村家庭收入過低等原因,導致D村中大量年輕勞動力紛紛選擇涌入城市務工,村內人員結構主要由老年人、婦女和兒童構成,村中大量農田和土地長期荒廢,不可避免地出現“農民不務農”的嚴重現象,由此導致近年來D村綠色產業發展停滯不前。
當前,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加快改善鄉村地區的人居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時曾強調:“我們要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入開展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宜居?!蹦壳癉村雜草廢物亂堆亂放、垃圾亂扔亂倒、污水亂排亂放、房屋亂搭亂建、道路亂擠亂占等問題仍然十分嚴重,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村內群眾對此反映強烈,因此迫切需要對D村人居環境進行大力整治。
行動的先導是思想。D村在鄉村振興實踐行動中出現的大量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村民、村干部與政府在思想和認識上還存在不足的問題。“綠色意識是綠色發展理念的集中表達,也是實行綠色生產方式的內在動力[2]?!碑斍班l村振興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實際上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人們對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建設規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綠色發展理念的認識還略顯膚淺。當前D村大部分村民對于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仍然相當薄弱,且尚未建立起較為系統的生態文明理念,沒有認識到生態在鄉村治理中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當地基層領導對于生態治理的認識也很不到位,只注重眼前的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對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的保護。不僅如此,雖然當前當地的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發展迅速,但由于企業經營者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意識,且極其不重視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著D村鄉村生態環境的建設。雖然D村生態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于人們綠色發展意識相對薄弱,導致當前村內生態文化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上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D村自身特色的鄉村生態文化效益也難以得到發揮。
(1)打造綠色品牌?,F階段,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城鄉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消費結構也因此上升了一個臺階。大多數城鄉居民現已不再受溫飽問題困擾,如何更加有效地提升生活的質量和品質已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想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力發展當地農業,而發展農業需大力依靠品牌建設。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首先應該從生態化和綠色化入手發展農業,以綠色為導向推出當地特色農產品,大力推進農業品牌戰略和品牌標準研究,充分擴大其綠色產品的銷路,做大做強D村當地特色綠色生態品牌,積極促進鄉村綠色產業興旺發達,從而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對此,D村應始終堅持推進農業產品“產出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不斷提高農產品生產標準、完善各項監管制度,采用先進的生產設施和技術,運用更加科學和智能的管理方法,最終使農產品生產達到節能降耗、優質安全等要求,并“以農民合作組織為載體,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底蘊、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3]?!?/p>
(2)興辦農家樂、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D村應始終以保護當地自然景觀為首要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充分采用“村景融合”的理念,利用特色生態資源打造農業自然生態園區,以此推動D村傳統產業方式和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轉型,最終實現D村綠色生態環境的建設。在保護生態景觀基礎上,糧食生產和蔬菜培育一直以來都是D村農業產業中的優勢項目。因此,D村應進一步拓展蔬菜、小麥、中藥材種植三大特色農業產業,并應不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立足于開發運用農業科技、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擴大農業產業規模,把蔬菜規?;a作為農業綠色轉型升級的重點,努力建成多個休閑旅游項目,著力打造包括麥苗培育工廠、采摘性果樹研究基地、生態餐廳等活動的D村特色生態農家樂和生態旅游項目。
(1)建設廢棄物、污水處置中心。農業廢水、廢棄物的隨意處置,化肥的過量施用,農藥的超標使用,是農業生產中造成鄉村水土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阻礙農業綠色生產的關鍵要素。D村大部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是采用隨意堆放或堆放收集的方法處理垃圾,當垃圾囤積到一定量后再對堆放收集的垃圾進行比較簡單的填埋、高溫堆肥或焚燒處理。但不可否認的是,D村村民處理大部分垃圾的方式都只是隨意的填埋和覆蓋,這樣填埋處理垃圾不僅會占用和浪費大量土地,而且還會導致較嚴重的二次污染。同時,為實現農作物秸稈的廢物再利用,D村應建立相關制度法規,狠抓秸稈露天焚燒現象,采取種養結合的飼料化、秸稈回田的肥料化等方法,不斷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率。另外,因無污水處理站且村內恰有一大湖,村民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一般不會經過特殊處理,都是直接將其倒入湖內或進行農業灌溉,不僅嚴重影響了D村人居環境,還威脅了農產品安全和村民身體健康。因此,為提升D村村容村貌,建設廢棄物和污水處置中心是非常緊迫且有必要的。
(2)推進鄉村道路提檔升級。交通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和動脈所在,不論是在鄉村還是城市,交通建設的質量將直接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當地居民的幸福指數。因此,為不斷促進鄉村地區經濟高速高質發展、改善村民生活質量和完善村民消費結構,就應充分發揮交通建設的作用,不斷加快鄉村公路網的建設,推進鄉村公路的提檔升級,并以此來作為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D村目前交通狀況并不良好,因此對于D村鄉村公路的建設,政府應加大支持的力度,使D村鄉村公路實現由“通”到“暢”,最終再到“優”,從而全面推進當地的交通建設高質量發展。當前,D村應以建設好、保護好和管理好鄉村公路為總目標,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實施鄉村公路建設和改造的計劃,努力發揮鄉村公路建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為連接通往廣大群眾‘心坎兒’的一條條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4]?!?/p>
(1)加強校地合作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要準確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內涵,深刻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與此同時,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振興始終貫穿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發展的全過程中,并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精神支柱和豐富的文化滋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是黨和人民的喉舌,D村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與當地高校的合作,鼓勵高校大學生來村內對村民進行宣講。目前,D村大多數村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領會不到位,因此就應采用村民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其進行宣講,在宣講過程中善于引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例子幫助村民們更好地理解綠色發展理念。在為鄉村民眾宣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過程中,在校大學生不僅得到了深入了解社會、感知鄉村的機會,而且還為鄉村振興注入了自己的力量。
(2)宣傳綠色生活方式和鄉規民約。當前,鄉村地區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總體來說,D村群眾的消費結構有所改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D村目前還存在一些相對落后的、對環境造成危害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生活方式會不可避免地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隱患。因此,于D村而言,推廣綠色生活方式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十分迫切。D村應注重加強宣傳和引導村民,呼吁村民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鼓勵村民自覺地參與到改善村內生態環境的行動中來,并在此過程中努力向群眾宣傳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提高D村村民綠色發展意識。不僅如此,還要充分探索和發現D村當地流傳下來的符合當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鄉規民約,將其所蘊含的豐富生態價值充分地挖掘出來,并大力地進行宣傳和弘揚,對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培育生態道德,讓綠色環保理念成為D村鄉村主流價值,在鄉村發展的血液中注入‘綠色基因’”[5]。
(1)吸引企業參與鄉村生態項目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礎和關鍵就在于產業振興。D村應充分發揮當地特色民營企業重要的幫扶作用,依托“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地開展更加廣泛的村企合作,注重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探索培育新的鄉村振興模式,加快形成D村農業特色產業,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持久動力。在人才振興方面,應充分發揮廣大民營企業技術先進、物理豐富等優勢,逐步建立健全D村與企業互聘、互培人才的機制,通過投入資金和構建平臺加強吸引、培育各類人才,從而大力推進D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以當地民營企業為引領,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并積極開展鄉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著力改善鄉村環境面貌、改善村民人居環境,增加D村鄉村振興的綠色底色。
(2)推行鄉村振興綠色稅收。近年來,我國逐漸重視綠色發展,實施綠色稅收的目的就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從而進一步促進生態宜居。為了不斷推進D村產業興旺、改善人居環境,D村應注重完善產業稅收扶持體系?!岸愂諆灮菡呖蓮淖⒅厣a向加工、銷售上轉變,對農業合作組織、農產品深加工、種養加工銷售一體企業、農民職業技術培訓企業等涉農新業態實行企業所得稅定期減免[6]?!辈粌H如此,D村要通過完善當地環保稅制將碳排放納入征收的范圍之內,同時通過調整當地鄉村綠色生產稅制來對高污染的生產企業適當增加稅收,并逐步將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等納入消費稅征收的范圍內,對使用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的予以消費稅減免。
(3)對自愿將閑置宅基地用來發展綠色產業的農民予以獎勵。土地改革作為當前鄉村發展的根本所在,是農業轉型急需解決的一件大事。D村目前大批年輕人都前往城市務工,村內留守的往往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土地資源的浪費現象日趨嚴重,由此出現了大量土地閑置、無人種植的情況。而如今村內采用的家庭承包式的經營方式,不僅效率不高,而且農產品產量較低,村民根本無法取得良好的收益。在D村符合宅基地退出條件的農民,如果自愿將其閑置宅基地用來發展綠色產業,對于村民自身來說不僅可以獲得一份經濟補償,今后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不再依靠土地生活,而且進城買房還有補貼。而對于D村而言,則能夠使土地價值極大地提高,促進大量資本和項目引進,不僅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而且有助于發展村內綠色產業,并以此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因此,應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鄉村振興實施的全方位、全過程中,要以解決好鄉村生態問題為首要前提和基礎,構建好鄉村綠色發展格局、樹立好村民的綠色意識,做好綠色發展產業轉型,為打造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化鄉村奠定堅實基礎,最終呈現出一幅村民富、產業旺、生態美的美好現代鄉村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