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顯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t,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市場運行平穩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實現了預期目標。
報告顯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 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t二氧化碳,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在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間開展碳排放配額現貨交易,847家重點排放單位存在配額缺口,缺口總量為1.88億t,累計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約3 273萬t用于配額清繳抵消。
總體看來,市場交易量與重點排放單位配額缺口較為接近,交易主體以完成履約為主要目的,成交量基本能夠滿足重點排放單位履約需求。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總體配額履約率為99.5%,1 833家重點排放單位按時足額完成配額清繳。
生態環境部將持續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各項工作,堅持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續完善制度機制,提升監管水平,強化數據質量管理,在發電行業配額現貨市場運行良好基礎上,逐步將市場覆蓋范圍擴大到更多高排放行業,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起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監管有效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2023年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電網企業代理購電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保障用戶安全可靠用電。電網企業要落實809號文件要求,保障代理購電制度平穩運行,確保居民、農業用戶和代理購電工商業用戶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堅持低價電量(含偏差電費)優先匹配居民、農業用電,保持居民、農業用電價格基本穩定。
逐步優化代理購電制度。各地要適應當地電力市場發展進程,鼓勵支持10 kV及以上的工商業用戶直接參與電力市場,逐步縮小代理購電用戶范圍。優化代理購電市場化采購方式,完善集中競價交易和掛牌交易制度,規范掛牌交易價格形成機制。
近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打造世界級高端化工產業基地。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冶金、化工、輕工、建材、紡織服裝、機械裝備等六大優勢產業產值突破10萬億,建成世界一流的基礎產業戰略基地。開展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行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6%左右。
《行動計劃》提出,打造世界級高端化工產業基地。扎實推進裕龍島煉化一體化和萬華化學乙烯、東明石化UPC項目實施,爭取更多重大石化項目列入國家規劃布局。嚴格落實產能置換指標,穩妥推動后續地煉產能整合。優化提升棗莊、濟寧、菏澤等現代煤化工產業,培育做強濰坊、東營、濱州等高端鹽化工產業,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推進化工園區整治提升和集聚發展,化工企業入園率達到45%以上,化工園區(含納入園區管理的化工重點監控點)產值占全行業80%左右。
根據《行動計劃》,山東將圍繞鋼焦聯動、煤基化工一體化,加快現有焦化產能優化整合,焦鋼比穩定在0.4左右。
促進“兩高”行業規范健康發展方面,山東省堅持嚴控“兩高”、優化其他,落實“四個區分”,持續優化“兩高”管控政策。新上“兩高”項目執行窗口指導、提級審批,落實“五個等量或減量替代”,主要產品能效水平對標國家能耗限額先進標準并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存量“兩高”項目實施分類處置、改造提升,穩妥有序退出低效落后產能。推進“兩高”行業能效升級,2025年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達到30%。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方面,山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領域,打造一批新的千億級、萬億級增長引擎,培育壯大7個國家級、50個以上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海洋新材料研發應用,延伸海洋化工產業鏈。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營造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的創新應用生態,創建國家氫能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行動計劃》提出,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建設頁巖油開發國家級示范區,推動渤海油氣資源在山東登陸。以青島港、煙臺港為重點,建設一批百萬噸級沿海LNG接收站,打造千萬噸級沿海LNG接卸基地。推動中俄東線山東段、山東天然氣環網等骨干管網建設,構建“一網雙環”供氣格局。利用油田富集風光資源和枯竭油氣藏,推動油氣田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到2025年,原油、天然氣產量穩定在2 100萬t、4億m3,沿海LNG年接卸能力達到2 500萬t。
山東將打造碳捕集利用全鏈條產業示范基地。探索實施低濃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工程,推動勝利油田百萬噸級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試點,在具備條件的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探索建設大型示范項目。鼓勵通過市場化方式參與利用廢棄油田、礦井等多樣化低成本碳封存,拓展二氧化碳在油氣開采、大棚種植、冷鏈運輸、高端化工品轉化等領域應用場景。緊盯二氧化碳加氫制烯烴、芳烴等前沿技術,積極推進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示范工程。
根據《行動計劃》,山東將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引領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到2025年,“四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0%,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30%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左右。
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消息稱,2022年12月30日,湖南省沿江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工作新聞通氣會在長沙召開,發布相關工作成果。2022年,湖南共有18家沿江化工企業完成搬遷改造,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全省石化產業展現出“四新”風貌。
一是破解“化工圍江”,為長江經濟帶發展騰出新空間,徹底消除了56家沿江化工企業對“一江一湖四水”的環境污染風險。
二是強化龍頭牽引,集聚效應呈現新高度,巴陵石化己內酰胺搬遷改造項目搬遷后用原廠區占地面積的三分之一,生產用水的四分之一,COD排放的三分之一,實現了產能倍增,可拉動下游產業鏈產值1 000億元。
三是推動轉型升級,整園搬遷展現新面貌,臨湘工業園整園搬遷,10個搬遷項目竣工投產后,年產值、年稅收分別較搬遷之前增長128%、500%。
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全省現代石化產業呈現新氣象,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存在安全環保風險隱患的散、小化工生產企業關閉退出或轉產,安全環保達標、市場競爭力較強的沿江化工企業搬遷入園,以搬遷促轉型,實現了安全、環保、質量的全方位提升。
下一步,湖南省工信廳將加強調度、調研、分析,全面掌握搬遷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和難點問題,切實解決沿江化工企業入園難問題。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推動沿江化工企業早搬遷、早發展,確保2025年全面完成全省沿江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工作總任務。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鄂爾多斯市建設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的指導意見》,針對支持鄂爾多斯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發展,圍繞“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明確了重大任務和重要舉措。
《指導意見》提出,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強化產能和技術儲備,著力實施一批示范工程項目,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著力引進一批頭部企業,著力培育一批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將鄂爾多斯市打造成為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和國家煤制油氣戰略基地。
《指導意見》提出的7個方面重點任務:
一是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蘇里格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煤化工、精細化工和新材料,延伸烯烴及新材料產業鏈;準格爾經濟開發區重點推進煤炭間接液化、煤制氣、煤制烯烴和煤制芳烴升級示范,延伸發展新材料,推動新能源與煤化工耦合發展。
二是科學有序推進示范項目建設。積極發展高品質高端特種油品,大力推動關鍵甲烷化技術國產化應用,推進煤制天然氣和煤制化學品工藝耦合,開展煤(甲醇)制烯烴、DMTO-Ⅲ代技術試點示范等。
三是推進延鏈補鏈強鏈。打造“煤(甲醇)—烯烴—功能材料—終端應用”產業鏈,補齊芳烴產業鏈,延伸含氧化合物產業鏈,發展乙醇酸甲酯—聚乙醇酸”“BDO—PBS/PBAT”等產業鏈和“醋酸—EVA/PVA”“甲醛—聚甲醛”“碳酸酯類電子化學品—聚碳酸酯”產業鏈。
四是加快推動關鍵技術攻關。支持企業開展大型關鍵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推動現代煤化工能耗、水耗、“三廢”利用升級示范。
五是積極優化產品結構。加快開發高端產品,加快發展功能合成材料、功能膜材料、先進碳材料、可降解塑料等高端專業化學品。
六是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完善節能標準體系。推進煤化工產業綠色化改造,降低單位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
七是加強安全環保監管。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探索高風險危險化學品全程追溯,實施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安全環保搬遷改造。完善產業、技術和環保等政策及煤炭深加工能量限額標準、取水標準、安全標準體系。
《指導意見》還對產業、用煤、用水、能耗、用地、科技、財稅、環保等要素保障和組織保障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支持政策。
2022年12月28日,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網站公布了貴州省化工園區名單(第二批)。
根據名單,黔東南天柱化工園區認定為“省級化工園區”,六盤水市盤北化工園區、畢節織金化工園區、貴州銅仁萬山化工園區和興仁市現代化工產業園區等4家園區獲認定為“省級新建化工園區”。
貴州省要求有關市縣政府加強化工園區和新建化工園區的規范建設、管理和培育,切實提升化工園區本質安全和綠色發展水平,打造貴州省現代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載體。新建化工園區自項目投產前應通過化工園區認定。
2021年8月底貴州省公布第一批化工園區名單,共認定黔西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開陽縣工業園區、息烽縣磷煤化工生態工業基地、甕安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黔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化工園區)、安順紅星精細化工產業園等6家化工園區,以及務川氟鋇新材料產業園1家新建園區。
近日,中鹽紅四方所屬天辰公司順利通過國家工信部審核,獲得國內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認證的最高等級《AAA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證書》,標志著天辰公司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得到了權威機構和國家工信部的認可,數字化轉型又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數字化轉型是新時代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一個“數字化”的現代化企業,是天辰公司矢志不渝的追求。天辰公司始終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加大數字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完善企業管控一體化系統平臺,基于工業大數據平臺,優化、改造現有信息化系統,重建部分業務系統,實現供應鏈、生產、設備、能源、安全、環保等方面集成一體化管控,經過多年艱苦努力,公司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下一步,公司將以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為契機,通過信息化系統建設,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為公司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助力企業不斷獲取與其戰略相匹配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為建成優秀化工企業,構筑幸福紅四方貢獻天辰力量。
2022年中國彈性地板行業年度榜單日前發布,天原集團下屬公司天億新材料成功入選2022年中國彈性地板行業十大品牌、中國定制地板領軍人物、中國彈性地板企業三十強。
據悉,該評選活動是為貫徹落實《“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制定的《原材料工業“三品”實施方案》文件精神的指導下,經過提交線上材料、專家評委會評選等程序,最終選出的地板行業權威品牌榜單。
天億新材料作為天原集團“一體兩翼”戰略中發展高分子新材料產業的重要一翼,也是西南地區唯一的高功能高科技硅晶地板生產企業,致力于高分子新材料領域的深耕與發展。其拳頭產品之一的“仟領硅晶地板”憑借先進的科研技術和精良的工藝技術,先后通過了SGS、微譜、國家建筑中心、美國質量標準FloorScore、歐盟CE等眾多機構的多項認證,是“全國地板行業質量領先品牌”,產品遠銷北美洲、歐洲、東南亞、南亞等20多個國家及地區,其阻燃抑煙地板成為中國首家、全球第四家榮獲中國船級社(CCS)及波蘭船級社(PRS)雙項認證的地板產品。
目前,公司專注于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引領,現已推出阻燃抑煙地板、抗菌地板、高耐磨地板、智暖地板等多款高分子科技地板。產品具備防水防潮、耐磨防滑、抗菌抗病毒、吸音防噪等特性,產品輕巧纖薄、花色紋理豐富、維護方便,是綠色健康零甲醛的新型地面裝飾材料。
天原集團秉承“為美好生活創造科學奇跡”的企業使命,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和現代先進制造之路,大力推行超前研發和技術創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持續構建更多的綠色健康、科技環保的產品體系和服務,為廣大客戶創造價值。
近日,廣東石化丁二烯裝置順利產出產品,離線3次取樣分析全部合格,標志著丁二烯裝置一次開車成功。
11萬t/a丁二烯裝置由第一萃取精餾單元、第二萃取精餾單元、脫重脫氫單元、水洗回收單元、選擇加氫單元、中間罐區、輔助生產單元、公用工程單元組成。丁二烯項目于2020年10月9日破土動工,歷經項目部兩年施工建設,在各方努力之下,2022年6月30日實現高水平中交。通過開工前期公用工程及乙腈物料引入,乙腈溶劑分別建立冷循環和熱循環。2023年1月3日9時58分,丁二烯裝置正式引入裂解碳四原料。在開工期間,項目部全體員工共同配合,項目領導帶班值守,緊盯開工各個環節。在項目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順利產出抽余碳四和丁二烯產品。
據了解,丁二烯裝置產出合格丁二烯產品后,將同時生產抽余碳四副產品,為MTBE裝置儲備開工原料。在后續工作過程中,公司精細化工團隊將繼續做好全面配合,為廣東石化項目順利開工奠定堅實基礎。
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數據,2022年1-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72 138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投資增長18.8%。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4 293億元,比上年增長0.2%;第二產業投資184 004億元,增長10.3%;第三產業投資373 842億元,增長3.0%。
第二產業中,工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0.3%。其中,采礦業投資增長4.5%,制造業投資增長9.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19.3%。
第三產業中,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比上年增長9.4%。其中,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13.6%,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10.1%,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3.7%,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8%。
分地區看,東部地區投資比上年增長3.6%,中部地區投資增長8.9%,西部地區投資增長4.7%,東北地區投資增長1.2%。
分登記注冊類型看,內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5%,港澳臺商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2%,外商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