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長路
鷂,是系于風箏上的燈,后代泛指風箏。杭州一帶風俗是從農歷正月開始放風箏,一直到三月的清明節之后才結束。“斷線”,一種解釋是人為把風箏的引線弄斷,有送災祈福之意;一種解釋是清明之后,隨著大氣氣流活動規律的改變,已不適宜再放風箏了,也預示著繁忙季節的開端。也有說“正月燈二月鷂,三月放個斷線鷂”的。
清·顧祿《清嘉錄》:“杭俗,春初競放燈鷂,清明后乃止。諺云:‘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個斷線鷂。’”風去無聲《放鷂子》:“《吳郡歲華紀麗》載:春之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夏日則風橫行空中,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看似因為風向的變化,不適合放,才止于清明日的。那則諺語是這樣的:‘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個斷線鷂。’可見,古人在清明日放最后一只鷂子時,是將線斷掉的。所以,民間流行在鷂子上寫上病災之類的,讓鷂子帶走。斷線的鷂子應該會飛的很高,離塵世也會很遠。這是祈福。”馬經義《“紅樓”民俗文化的特點》:“江南放晦氣并非用風箏,而是用“鷂”。據《新年雜詠小序》云:杭俗,春初競放燈鷂,清明后乃止。諺云:‘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個斷線鷂。’”俞楊《海島風箏能否實施產業化經營》:“‘正月燈二月鷂,三月放個斷線鷂。’時下正是放飛風箏的好時節,每年這個時候,年長的人都會回憶起童年時代放飛手工制作的鷂子的歡樂情景。”
放風箏是一種有益的戶外活動,是體力鍛煉、藝術欣賞、自然享受的結合。對臂力和腿力的鍛煉是最直接的,常放風箏能使人四肢肌肉發達、有力,且活動自如。使心、肺的功能得到鍛煉,人的血液循環加快,肺活量增大,從而加強全身的代謝。大腦的適應能力也得到調整,使人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能迅速作出反應,并能采取果斷的應激措施。對于性格急躁、情緒不穩定者,放風箏更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使人在風箏的放飛中放松緊張的情緒,恢復平靜的心態,逐步養成遇事不慌、泰然自若的性格。放風箏還可以消除眼睛的疲勞,預防青少年近視的發生。當眼睛遠視物體的時候,睫狀肌是松弛的,晶狀體就可以保持扁平的狀態,所視物象正好可以落在視網膜上,使眼調節活動處于休息狀態。關于這一點,古人就有清晰的認識,《燕京歲時記》中說的風箏“兒童放之高空,最能清目”的話,就是對這一好處的總結。此外,春季天氣晴朗,和風拂面,野外清新的環境、新鮮的空氣、開闊的視野,對人的身心機能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放風箏可以使體力、心力得到全方位的受益。放風箏在現代更是時興的文體活動,1984 年,我國在山東濰坊舉辦第一屆國際風箏節,各色風箏爭奇斗艷,各國來賓出奇制勝,使古老的風箏再次顯現出無限的生命力。之后,每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把濰坊推向了“世界風箏之都”的寶座。濰坊還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風箏學校,使過去被認為是兒童“耍具”之物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的飛行器分館里,立有這樣的字牌:“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中國風箏出現的時間大約在公元4 世紀,最初是用于軍事的,擔負著宣傳、通訊、偵察等特殊任務。據說,楚漢相爭時,正是韓信放飛在楚軍兵營上空的風箏,使楚軍陷于風聲鶴唳、四面楚歌之中,項羽無奈自殺。陳豨反漢時,也正是運用風箏測量出兵營與漢皇宮間的距離。梁武帝兵困臺城時,太子肖綱用風箏召來了外援救兵。唐德宗平息田悅叛亂時,大將張伍用風箏喚來了馬燧的隊伍。
風箏還是友誼的信使,外傳世界各地后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影響。法國人稱風箏為“飛唐”,德國人稱風箏為“飛龍”,而“唐”和“龍”在外國人心目中都是中國的象征,正如國外把華人居住之地稱為“唐人街”、把中國人稱為“龍的傳人”一樣。在美國,出售風箏的商店有90 多家,年銷售約1.5億只。在英國,年銷售達2000萬只。在日本,九州、駿河、三河號稱“風箏街”,每年的風箏銷售量都在600 萬只以上。在馬來西亞,風箏的裝飾要像人穿衣服一樣漂亮,每年4 月都要在東海岸邊的蘭丹州和丁加奴州進行全國性的比賽。在泰國,每年都有風箏的賽事,于三四月份在大王宮旁的王家田廣場舉行。在朝鮮,風箏的類型已有100 多種,還出現多種形式的花樣比賽。
五彩風箏當空翱翔,它帶著人的智慧、人的創造、人的想象、人的向往點綴在廣闊的藍天,編織著無數美好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