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雷 徐指斌 陶勇 張杰 俞夏 戚明
在臨床整形外科中,人體頭面部位出現創傷缺損越來越常見,主要因為腫瘤、色素痣、瘢痕、外傷等情況導致頭面部位創傷缺損[1]。在臨床中,一方面因為頭面部位是腫瘤、色素痣、瘢痕、外傷的好發部位,常常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另一方面,頭面部位又對于人體顏面外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臨床醫護工作人員不僅要最大限度的切除原發疾病,而且還要維護人體頭面美觀功能。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頭面部軟組織缺損使用局部皮瓣修復技術存在較好的醫治效果[2]。該方法不僅能夠確保修復效果達到最佳,而且還可以維持修復形態以及功能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58 例頭面部軟組織缺損患者,其中男27 例,女31 例;年齡27~89 歲;皮膚缺損原因:基底細胞癌17 例、鱗狀細胞癌21 例、血管瘤3 例、棘皮瘤3 例、脂溢性角化病5 例、頭皮外毛根鞘癌1 例、巨大混合痣2 例、梅克爾細胞癌1 例、頭皮皮脂腺痣1 例、頭皮汗管囊腺瘤1 例、外傷3 例;皮膚缺損部位:頭部10 例,下瞼部內眥部13 例,顴頰部26 例,顳部7 例,額部2 例;皮膚缺損面積:1.5 cm×1.5 cm~7.5 cm×5.5 cm,采用單側或雙側局部旋轉皮瓣進行修復。將患者隨機分為局部旋轉組及臨床傳統組,每組29 例。局部旋轉組患者中,男14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43.56±5.62)歲。臨床傳統組患者中,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齡(43.82±5.4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臨床傳統組采用臨床傳統修復手術。首先依據患者生命體征、面部創傷情況以及疾病類型進行初步預判,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積極進行手術治療,對于患者頭面部創面傷口感染情況立即采取清創消毒處理,等到患者頭面部創面污染被清理完善后,依據患者生命體征穩定與否進行相應的手術調整。采取1∶20 萬腎上腺素碳酸利多卡因液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或插管全身麻醉,之后對患者進行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手術[3]。
局部旋轉組采用局部旋轉皮瓣修復手術。創面修復前期準備工作與臨床傳統組一致,在手術前根據患者疾病類型以及生命體征等一系列基本情況進行初步判斷分析,積極處理存在的合并癥,如果患者出現頭面部創面污染嚴重的情況,臨床醫護工作人員要立即采取針對性的傷口清創,查看患者補液以及止血情況,等到充分補液以及出血情況好轉后,為患者進行局部旋轉皮瓣創面修復手術[4]。對于患者的原發病要積極采取相應的醫治方法。病灶切除的深度和廣度根據病損組織的性質和范圍進行相應切除,如果存在沒有被明確診斷為惡性病變的患者,應該在病變組織切除后立即送到相關醫學機構進行檢驗。本次實驗中臨床資料腫瘤病例多為術前活檢病理確診,并且術中開展冰凍快速病理檢查提示四切緣+底切緣情況,陰性后才進行下一步旋轉皮瓣設計修復手術,正常無瘤操作技術。除此之外,對于被明確診斷為惡性病變的患者,必須要進行蒸餾水沖洗等相應的醫學措施,手術過程中要對手術用具和設備不斷更換,從而減小腫瘤細胞種植復發轉移的可能性。旋轉皮瓣的大小一般瓣長:缺損創面為3∶1~4∶1;切取皮瓣深度:面部多為表淺肌肉腱膜系統(SMAS)層,頭部多為帽狀腱膜層。對于良性病變組織來說,切除邊距應該為1~3 mm[5],并確保良性病變組織原發病灶徹底被切除,而惡性病變組織的切除邊距應該更大,切除的廣度必須要超過病損范圍到正常的組織中,具體在3~10 mm。臨床中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修復手術一般對患者采取1∶20 萬腎上腺素碳酸利多卡因液局部麻醉或插管全身麻醉,然后對患者頭面缺損創面部位進行局部旋轉皮瓣手術操作,具體操作方式為:在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的一側開展一條弧形切口[6],使其能夠形成一個類似三角形的皮瓣組織,之后沿設計劃線切取旋轉皮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此頭部的切開深度必須要達到帽狀腱膜層,面部切開深度一般以SMAS 層為準,等到局部皮瓣組織充分游離后,再旋轉推進皮瓣修復缺損創面,繼發創面可以直接閉合。進行手術創面修復工作時,一定要根據患者頭面部創面缺損情況,如深度、大小、位置等,進行相應的修復方式,要盡可能的確保與頭面輪廓相適應[7]。手術結束后,對患者提供抗生素進行預防醫治,從而減少頭面部感染的發生,除此之外,還要認真觀察患者頭面部局部旋轉皮瓣組織的恢復情況,查看記錄皮瓣血運、腫脹、出血、顏色、周圍器官牽拉變形等,術后1 周可進行拆線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醫治效果滿意度。臨床療效根據參考文獻[8]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 項,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醫治效果滿意度分為修復流程滿意度、醫治質量、皮膚修復匹配程度及輪廓程度,每項總分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局部旋轉組總有效率高于臨床傳統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醫治效果滿意度比較 局部旋轉組修復流程滿意度評分、醫治質量評分、皮膚修復匹配程度評分及輪廓程度評分均高于臨床傳統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醫治效果滿意度比較(,分)

表3 兩組醫治效果滿意度比較(,分)
注:與臨床傳統組比較,aP<0.05
目前為止,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人體頭面部軟組織缺損主要是因為腫瘤、色素瘤、瘢痕以及外傷所導致,臨床當中采取的醫治方法以手術切除為主,其缺點是會對患者的頭面部組織造成較大的損傷,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頭面美觀,甚至會對患者身心造成較大的危害[8]。本文所采取的局部皮瓣創面修復手術需要在手術前對患者頭面部創面缺損部位以及四周組織進行詳細觀察,選取最符合患者的皮瓣設計類型,如果患者出現一個局部皮瓣無法進行完好修復[9],可以進行局部多個皮瓣修復。臨床局部旋轉皮瓣修復手術的操作要點有以下幾方面:①臨床醫護工作人員對患者進行創面修復手術之前,應該掌握患者全面資料,根據患者頭面部創面缺損部位進行局部旋轉皮瓣修復計劃的方案探究,從而確保方案設計的有效、可靠、科學以及合理性;②由于臨床患者存在體質差異性,所以在對其進行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修復手術過程中,應該依據不同部位的缺損程度選取最合適的供區皮瓣和類型,例如鼻部缺損嚴重患者最適合選取菱形皮瓣[10],唇部缺損嚴重患者推薦使用舌瓣[11],眼瞼部缺損嚴重患者則應該選取上下眼瞼部位的皮膚進行創面修復[12];③在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部位局部旋轉皮瓣的手術修復過程中,臨床醫護工作人員應該保證所選取的局部旋轉皮瓣面積至少超過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面積的10%[13];④在手術修復的過程中,臨床醫護工作人員務必確保操作規范,動作輕柔,不可盲目牽拉局部皮瓣組織,等到旋轉皮瓣能夠伸展有效的覆蓋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部位之后對其進行縫合處理,確保縫合方式有效、合理;⑤在手術過程中,應該根據每例患者的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狀況進行積極的補液止血、補充機體血容量等,手術中放置引流管,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傷口皮瓣下淤血血腫情況,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局部皮瓣壞死,從而減少圍術期不良現象的產生。若患者在手術中出現了大出血休克現象,臨床醫護工作人員應該馬上提供液體供給、止血等有效措施,最大程度上減小病情對人體的危害,阻止病情進一步惡化發展,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是否穩定,之后再進行下一步的手術操作[14]。因此,對于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修復手術,使用局部旋轉皮瓣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醫治滿意程度,提供頭面部皮膚良好匹配周圍組織情況,臨床中具有重要價值。
目前為止,臨床中對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的修復方式多種多樣,但是根據最新調查研究顯示,局部旋轉皮瓣是最符合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修復的醫治方法之一,該方法不僅操作簡單,創面修復效果較好,而且手術之后瘢痕發生率低,患者的接受滿意度非常高,因此受到了臨床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修復患者廣泛的認可和肯定[15]。本次實驗中,局部旋轉組患者進行局部旋轉皮瓣創面修復手術,經過一系列觀察分析顯示,其醫治效果滿意,術區局部皮膚色澤、質地與周圍組織能夠更好的結合匹配,僅有1 例術后出現輕度瘢痕,手術成功率較高,并且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極低,因此對于臨床具有高度的使用價值,局部旋轉皮瓣創面修復手術能夠高效確保頭面部軟組織缺損創面修復手術的療效。
綜上所述,局部旋轉皮瓣創面修復手術對于頭面部軟組織缺損患者創面修復以及組織功能的修復均具有良好的應用療效,其能夠確保患者頭面部組織輪廓以及周圍組織的功能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揮美觀效果,從而有利于提高患者手術醫治療效以及生活品質,具有積極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