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雪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病,一旦確診,需及時手術治療。對于宮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均為有效的手術方式,但在安全性和療效上存在一定差異。近幾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腹腔鏡手術已逐步應用于宮頸癌的治療中,其具有手術風險低、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時間短等優點[1-3]。本研究收集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60 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腹腔鏡手術治療該疾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宮頸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腹腔鏡組,各30 例。腹腔鏡組患者年齡42~69 歲,平均年齡(55.56±5.73)歲;其中有分娩史者29 例,無分娩史者1 例;病理分類:鱗癌18 例,腺癌12 例;分期:Ⅰa 期4 例,Ⅰb 期26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2~69 歲,平均年齡(55.79±5.77)歲;有分娩史者29 例,無分娩史者1 例;病理分類:鱗癌19 例,腺癌11 例;分期:Ⅰa 期4 例,Ⅰb 期26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宮頸癌診斷標準,病例資料完整;②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腫瘤的患者;②患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4];③患有精神分裂癥等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④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開腹手術治療,采用常規開腹,廣泛全子宮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
腹腔鏡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經氣管插管,靜脈麻醉,采用頭低腳高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在臍孔中部做垂直切口,長度10 mm,插入氣腹針,人工氣腹,探頭插入腹腔鏡下,仔細觀察腹腔。做5 mm切口,在右側腹直肌麥氏點平行于臍部,左側麥氏點平行于臍部,然后插入5 mm 套管作手術孔。左邊也進行切開,切開長度為10 mm,手術孔插入相應的套管。應用超聲波刀按照上、下、外、內優先的原則,從髂總動脈2 cm 到旋髂深靜脈,分別切除髂總、髂外、髂內動脈及腹股溝深部、閉孔淋巴性脂肪組織。采用超聲波刀切開左側闊韌帶前、后葉及右側闊韌帶,橫切膀胱腹膜反折及直腸腹膜反折,至膀胱下側及宮頸外口3~4 cm 處,切除膀胱腹膜反折、直腸腹膜反折。用超聲刀切開左輸尿管隧道,然后用同樣方法切開右輸尿管隧道。分離雙側直腸外側窩,電凝雙側子宮骶部韌帶,超聲刀切除3 cm。超聲刀切斷左輸尿管距宮頸3 cm 處,拔除后,做同樣處理。超聲刀切開陰道旁組織,切除子宮及兩側附件。用2-0 抗菌線連續縫合陰道斷端。使用大量生理鹽水重復沖洗傷口,仔細檢查各傷口是否有出血,放置骨盆引流管,然后進行皮內縫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及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前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對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生存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腹腔鏡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腹腔鏡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數目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表3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3.33%(1/30)低于對照組的20.00%(6/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P=0.044<0.05)。
宮頸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大最常見的婦科腫瘤,占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的67%左右[5]。近年來,宮頸癌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隨著宮頸細胞學檢查和陰道鏡檢查的發展和普及,宮頸癌前病變和早期宮頸癌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干預[6]。目前,微創外科手術已經成為婦科腫瘤治療的首選,腹腔鏡手術在婦科腫瘤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其無需開腹就能清楚觀察患者腹腔內的結構,同時針對病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手術治療,獲得滿意效果。在宮頸癌治療中,腹腔鏡技術已逐漸成熟,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宮頸癌腹腔鏡手術分期以其精確分期、創傷小、輸血少、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越來越受到婦科腫瘤學家的重視[7]。開腹手術危害患者身體健康,而且短期內無法恢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腹腔鏡手術能更清楚的觀察盆腔組織及解剖結構,便于更徹底的切除淋巴結,減少血管出血[8,9]。與此同時,手術時不需要腸墊,患者可提前恢復正常飲食,補充足夠的營養,有利于早日功能恢復,可盡早下床,促進盆腔排液[10]。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具有以下優點[10-12]:①腹腔鏡手術可以改善治療視野,手術過程中可通過腹腔鏡清晰觀察病灶范圍和部位,保證手術治療的順利進行;②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還可減少腹壁肌肉損傷,避免手術中因切斷腹壁神經而造成暫時皮膚麻痹及術后肌肉麻痹,腹壁切口病變等并發癥發生;③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短,胃腸功能恢復迅速,有效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腹腔鏡組生存質量評分(95.26±2.21)分高于對照組的(83.27±2.1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手術時間(210.21±12.46)min、術后排氣時間(17.03±2.13)h、住院時間(9.45±2.81)d 均短于對照組的(260.21±12.01)min、(23.51±3.01)h、(12.24±2.01)d,術中出血量(235.13±32.46)ml 少于對照組的(345.27±32.01)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數目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3.33%(1/30)低于對照組的20.00%(6/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宮頸癌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對于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