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
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作為臨床常見的出血性病變,具備起病較急、病情發展速度較快、病死率較高等特點,通常發生在胃、食管以及十二指腸,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危害[1]。以往臨床多選擇藥物進行治療,雖然能夠達到止血效果,但其僅可短暫性控制出血,部分患者可能發生再出血現象,直接影響治療結果[2,3]。隨著醫療水平以及胃鏡技術不斷進步,臨床發現在胃鏡下腎上腺素注射基礎上加用鈦夾治療的效果更好,可有效規避再出血現象,促進病情快速穩定,保障預后[4,5]。因此本文展開試驗,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 年5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82 例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1 例。研究組男23 例,女18 例;年齡25~73 歲,平均年齡(48.29±1.20)歲;就診時長1~7 d,平均就診時長(4.36±1.02)d。對照組男21 例,女20 例;年齡27~75 歲,平均年齡(48.71±1.15)歲;就診時長1~9 d,平均就診時長(4.52±1.09)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6]:①患者與家屬知情同意,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②意識正常,中途未退出;③與疾病診斷相符,經胃鏡檢查確診。排除標準:①存在藥物過敏史或者藥物依賴史;②存在精神類疾病、血液疾病或者惡性腫瘤;③哺乳期或者妊娠女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胃鏡下腎上腺素注射,選擇去甲腎上腺素對出血位置進行清洗,并按1∶10000 腎上腺素實施每點注射,每點最大劑量為1 ml,直至周邊黏膜,總劑量≤10 ml,等待病灶表面無出血反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鈦夾治療,利用胃鏡引導明確出血位置,將鈦夾從活檢通道放入胃內,夾住出血位置兩端及周邊組織,收緊鈦夾,選擇生理鹽水反復清洗,檢查無出血后取出胃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止血時間、引流管液變清時間、大便潛血轉陰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感染、穿孔、周圍循環衰竭、發熱)發生情況以及治療前、治療后3 d 的凝血功能指標(FIB、PLT、PT、APTT)。療效判定標準[7]:治療后24 h停止出血,相關癥狀消失或者顯著減輕為顯效;治療后48 h 停止出血,相關癥狀有所緩解為有效;治療后未獲得上述結果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90.24%高于對照組的73.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
2.2 兩組相關指標恢復時間比較 研究組止血時間(11.26±3.47)h、引流管液變清時間(21.78±5.21)h、大便潛血轉陰時間(4.25±1.02)d、住院時間(8.30±1.41)d均短于對照組的(14.81±4.25)h、(26.90±6.74)h、(7.03±2.11)d、(12.45±2.03)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指標恢復時間比較()

表2 兩組相關指標恢復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7.32%低于對照組的24.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IB、PT、APTT、PLT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d,研究組患者FIB(3.09±0.93)g/L、PLT(286.48±12.36)×109/L 高于對照組的(2.47±0.72)g/L、(257.25±10.12)×109/L,PT(11.52±2.20)s、APTT(25.09±3.11)s 短于對照組的(13.68±2.89)、(28.17±2.66)s,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3 d 比較,aP<0.05
消化性潰瘍通常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者非甾體抗炎藥物導致,作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若未能夠盡早選擇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隨著出血不斷增多,患者可能出現昏厥以及休克等現象,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8,9]。
以往臨床治療方式以藥物為主,其中質子泵抑制劑能夠對胃酸分泌發揮抑制作用,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效果,但部分患者對其耐藥性較高,難以快速控制出血[10]。隨后醫療水平以及胃鏡技術的進步發展,胃鏡下腎上腺素注射被提出,在治療疾病上效果明顯。其中腎上腺素通常自腎上腺產生,可有效收縮皮膚以及黏膜血管,在皮膚或者黏膜出血的局部止血上具有重要意義[11]。但針對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而言,雖然能夠達到止血的目的,但治療期間可能發生再出血現象,導致預后較差。隨著臨床深入分析,認為除此之外加用鈦夾的效果更好,可進一步提升止血效果。本文對此展開試驗,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止血時間、引流管液變清時間、大便潛血轉陰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FIB、PLT 高于對照組,PT、APTT 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不僅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能夠促進大便潛血快速轉陰,改善凝血功能,縮短住院時間。經分析發現,鈦夾的止血機制與血管縫扎較為相近,作為胃鏡下物理性機械方式,其效果等同于血管鉗,可精準鉗夾出血位置,并利用鈦夾夾閉引發機械壓力,進而切斷血流,關閉創口,發揮徹底止血的作用,同時促進創口愈合。期間利用胃鏡引導,可避免黏膜組織發生凝固、變性或者壞死現象,由此看出,鈦夾具備安全有效、操作簡便以及創傷較小等優勢,且后期可自行脫落,通過消化道排出體外,即使無法脫落也不會對機體造成損害,因此受到臨床廣泛認可。與胃鏡下腎上腺素注射相聯合,可進一步提升止血效果,同時減少患者痛苦,促進病情早日恢復。
綜上所述,胃鏡下腎上腺素注射+鈦夾運用于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療效顯著,可縮短住院時間,促進大便潛血轉陰,止血效果明顯,同時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