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慧 劉玉華 肖春明
陰道分娩是臨床常見的分娩方式之一,而剖宮產是解決難產的關鍵方法,有助于減少孕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隨之也會帶來更多不良影響,臨產后的剖宮產往往更容易出現(xiàn)術后并發(fā)癥,術后術口愈合不良已成為剖宮產的主要并發(fā)癥[1]。研究發(fā)現(xiàn),產婦疲勞、免疫力下降、產程過長、破膜時間久、陰道檢查次數(shù)多均為剖宮產術后術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2]。術后切口一旦愈合不良將導致女性下生殖道細菌大量進入宮腔,引起繼發(fā)感染,術后一旦發(fā)生腹部切口感染、愈合不良,不僅延長了住院時間,也增加了產婦的精神負擔和痛苦,甚至引發(fā)醫(yī)患糾紛[3]。因此,降低陰道試產失敗中轉剖宮產術后術口愈合不良的發(fā)生率十分重要[4]。本研究以2020 年1 月1 日~2021 年10 月1 日本院的90 例陰道試產失敗中轉剖宮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具體比較三種沖洗方法的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1 日~2021 年10 月1 日在本科住院的陰道試產失敗中轉剖宮產產婦90 例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術前體溫正常且不具感染征象;②妊娠期糖尿病產婦術前血糖控制正常;③產婦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碘過敏史;②需予以緊急手術搶救產婦或胎兒生命;③存在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或無法進行正常交流。90 例產婦年齡20~42 歲,平均年齡(29.91±5.19)歲;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49±1.37)周;孕次1~6 次,平均孕次(2.62±1.02) 次;產次0~3 次,平均產次(1.50±0.31)次。根據(jù)消毒方式不同分為A 組、B 組和C 組,每組30 例。A 組年齡21~41 歲,平均年齡(30.28±5.37)歲;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86±1.58)周;孕次1~6 次,平均孕次(2.94±1.18)次;產次0~3 次,平均產次(1.59±0.37)次。B 組年齡20~40 歲,平均年齡(29.41±4.53)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29±1.64)周;孕次1~5 次,平均孕次(2.35±0.87)次;產次0~3 次,平均產次(1.43±0.29)次。C 組年齡20~42 歲,平均年齡(30.04±5.84) 歲;孕 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33±1.41)周;孕次1~6 次,平均孕次(2.57±1.14)次;產次0~3 次,平均產次(1.49±0.25)次。三組的年齡、孕周、孕次、產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注:三組比較,P>0.05
1.2 方法
1.2.1 A 組 患者采用抗生素+術前應用0.5%碘伏液沖洗陰道+術中用0.5%碘伏及2%甲硝唑注射液沖洗宮腔:術前予0.5%碘伏紗塊消毒陰道3 次,斷臍后予頭孢呋辛注射液圍術期預防感染,術中用2%甲硝唑注射液擦拭宮腔,再用0.5%碘伏紗布擦拭宮腔。
1.2.2 B 組 患者采用抗生素+術中用0.5%碘伏及2%甲硝唑注射液沖洗宮腔:斷臍后予頭孢呋辛注射液圍術期預防感染,術中用2%甲硝唑注射液擦拭宮腔,再用0.5%碘伏紗布擦拭宮腔。
1.2.3 C 組 患者采用抗生素+術中用2%甲硝唑注射液沖洗宮腔:斷臍后予頭孢呋辛注射液圍術期預防感染,術中用2%甲硝唑注射液擦拭宮腔。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術后24 h 體溫、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術后切口感染率。取三組產婦空腹靜脈血4 ml,以3000 r/min 速度進行離心操作,時間以10 min 為宜,進行離心操作后取上層血清,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WBC、CRP 水平。術口感染判斷標準:術后24 h 產婦體溫≥38℃;血常規(guī)檢查顯示W(wǎng)BC、CRP 水平升高;術口出現(xiàn)紅、熱、腫、痛等表現(xiàn),可捫及硬結,甚至切口有裂開、感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術后24 h 體溫、WBC、CRP 水平比較 三組術后24 h 體溫、WBC、CRP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術后24 h 體溫、WBC、CRP 水平均明顯低于B 組與C 組,且B 組均低于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術后24 h 體溫、WBC、CRP 水平比較()

表2 三組術后24 h 體溫、WBC、CRP 水平比較()
注:三組比較,P<0.05
2.2 三組術后切口感染率比較 三組術后切口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術后切口感染率低于B 組、C 組,且B 組低于C 組,但組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術口愈合不良是陰道試產失敗中轉剖宮產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術后一旦發(fā)生術口感染、愈合不良,不僅延長了住院時間,也增加了產婦的精神、心理負擔和痛苦,甚至引發(fā)醫(yī)患糾紛,降低產婦醫(yī)療體驗,影響醫(yī)院社會效益[5]。因此,降低陰道試產失敗中轉剖宮產術后術口愈合不良的發(fā)生率十分重要。產婦陰道內寄生著許多需氧菌和厭氧菌,造成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大腸埃希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中大腸埃希菌是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可導致腹腔、皮膚、軟組織的感染[6,7]。另外在陰道試產中常因產程異常、胎兒窘迫等異常增加了陰道檢查次數(shù),尤其第二產程剖宮產術因子宮下段水腫、變薄常導致手術時間長、出血多,增加了術后切口感染可能性[8]。
碘伏是醫(yī)院最常用的殺菌消毒劑,具有廣譜殺菌作用,可殺滅細菌繁殖體、真菌、原蟲和部分病毒,適用于黏膜、皮膚等消毒,在皮膚消毒、術前消毒、注射部位消毒、器械浸泡消毒等多方面均有應用,殺菌消毒效果確切,應用效果備受臨床認可。應用碘伏行陰道消毒可對陰道內病原體直接作用,進而有效阻斷病原體上行感染途徑,應用碘伏行宮腔沖洗可將局部致病菌排出[9]。甲硝唑為硝基咪唑衍生物,對厭氧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甲硝唑可干擾厭氧菌的硝基還原酶,抑制厭氧菌的脫氧核糖核酸合成,干擾其生長、繁殖,最終導致細菌死亡[10,11]。碘伏與甲硝唑可殺滅試產過程中易感染的大部分細菌、真菌、原蟲和部分病毒,且兩者價格便宜,也是常見的藥物,在基層醫(yī)院都能普遍使用[12,13]。廖宴等[14]研究應用碘伏術前消毒陰道+術中沖洗宮腔,顯示對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有良好預防作用。高坤[15]研究證實甲硝唑注射液沖洗能有效降低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產褥感染率。本研究選取的陰道試產失敗中轉剖宮產產婦術前應用碘伏沖洗陰道、術中碘伏及甲硝唑沖洗宮腔對術口愈合不良預防效果,旨在為剖宮產術后術口愈合不良的預防提供方法上的指導,提升產婦預后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術后24 h 體溫、WBC、CRP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術后24 h 體溫、WBC、CRP 水平均明顯低于B 組與C 組,且B 組均低于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抗生素+術前應用0.5%碘伏液沖洗陰道+術中用0.5%碘伏及2%甲硝唑注射液沖洗宮腔的方法能最有效控制體溫、WBC、CRP 水平升高。另外本研究顯示,三組術后切口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術后切口感染率低于B 組、C 組,且B 組低于C 組,但組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A 組采取的干預方法對術后感染有更好的控制作用,但組間比較未顯示出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與本研究各組納入對象過少有關,未來需要進行更大樣本量的研究來更全面論證其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陰道試產失敗中轉剖宮產產婦選擇抗生素+術前應用0.5%碘伏液沖洗陰道+術中用0.5%碘伏及2%甲硝唑注射液沖洗宮腔的方法可更有效控制產婦術后體溫以及實驗室指標水平,對術后感染有控制作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