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黃榦對《大學》的疏解

2023-03-09 03:00:40鄧慶平劉曉偉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23年5期
關鍵詞:大學

鄧慶平,劉曉偉

(1.江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昌 330022;2.南昌大學 江右哲學研究中心,南昌 330031)

朱熹一生在《大學》上用力最多,直到去世前三天還在修訂《大學》“誠意”章注解。他曾自述:“我平生精力盡在此書。先須通此,方可讀書?!盵1]258《大學》被朱熹列為“四書”之首,具有奠定為學規模的意義,在朱子學經典體系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點也為朱子最重要的門人黃榦(1152—1221)所重視。黃榦作有《大學經一章解》[2]1-2和《大學章句疏義》[2]2-4,他不僅在新淦的縣學講解《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章,還就明德等問題與同門展開多次討論。黃榦對《大學》經一章有完整疏解,對朱子《大學章句》有所發揮與補充,比較突出地表現在他對《大學》經一章的結構、明明德、工夫論以及道統論等方面的發揮上。

一、《大學》經一章的結構

朱子在解釋《大學》的首句“大學之道”(1)對于《大學》經文中的“大學”二字,有的學者認為當指《大學》一書,故加上書名號,而朱子注解中的“大學”二字則未加書名號,如中華書局版的《四書章句集注》。這里便造成一個矛盾,那就是朱子用“大人之學”來界定的“大學”并非經文首句“大學之道”的《大學》,因此,首句“大學之道”中的“大學”不是指《大學》一書。時指出:“大學者,大人之學也?!盵3]3《大學》即大人之學。在解釋《論語》“君子有三畏章”中的“畏大人”一句時,朱子說,“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皆謂之‘大人’”[1]1173?!爸熳映姓J大人的年齡義與權位義,但最終側重的是道德義?!盵4]黃榦在《大學章句疏義》中則明確“大人之學者兼齒德而言也”[2]3,此處,大人既指年齡較大的成年人,亦指道德高尚的君子。

關注文本結構是黃榦詮釋經典的重要特點。在吸收朱熹《大學章句》做法的基礎上,他在《大學經一章解》中將《大學》經一章分為五個部分,并認為每個部分主旨不同。

一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按搜浴洞髮W》之綱領,其本末當如此也。”[2]1二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此言《大學》工夫,其始終當如此也?!盵2]1三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此承上文兩節明大學之道,以起下文兩節之意?!盵2]2四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至國治而天下平?!按送蒲陨衔娜澲?言明德新民之目,知止能得之序,本末始終之有先后也?!盵2]2五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至未之有也。“上文所言大學之道盡矣,此復申言修身齊家乃大學之要,無貴無賤,皆當自勉,其示人之意至矣?!盵2]2在《大學章句疏義》中,黃榦將第四部分劃分為兩個部分,因此,《大學章句疏義》分為六個部分。

在黃榦看來,《大學》經一章的五個部分當中,第一、二部分是重點,第三部分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第四部分是在前三個部分基礎上的推論,可以看作是明德新民的具體展開。第五部分強調修身齊家為大學之道具體展開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因此,黃榦對《大學》的注解以及對朱熹《大學章句》的疏解的重心在第一、二部分。

二、“明明德”章釋義

朱子說道:“學者須是為己。圣人教人,只在大學第一句‘明明德’上?!盵1]261“明明德指稱主體道德生命本性的自我覺醒與顯明”[4],為大學三綱領之根本,也是大學之學的根本。在黃榦的注疏當中,“明明德”章也是首要的重點。他曾與同門多次反復討論《大學》這一章。如開禧二年(1206)在寫給李燔的書信中,黃榦提出:

承見教明德章,更平心將諸處說明德參考,如克明峻德,以至于光被四表、懋昭大德、自昭明德、輝光日新其德、予懷明德之類,看兩個明字作如何說,與今《大學》是同是別。又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用功處,如何能明其明德?!痘騿枴匪^明之端、明之實,是如何[2]565?

李燔為朱熹的重要門人,曾代朱熹講學,李燔的朱子學造詣較深,黃榦與其有多次書信往來[5]。這里黃榦一并提出了眾多問題,可見其討論的深入程度。“克明峻德”“光被四表”出自《尚書·堯典》,“懋昭大德”出自《尚書·仲虺之誥》,“自昭明德”出自《周易·晉·象》,“輝光日新其德”出自《周易·大畜·彖》,“予懷明德”出自《詩經》,均與明德有關。首先,黃榦歸納了《大學》之“明明德”與其他經典中的明德說,比較其異同,提出如何理解“明明德”中兩個“明”字,以及兩個“明”字是否有內在關聯。朱子在《四書章句集注》注“明明德”時講:“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盵3]3第一個“明”是動詞,是指使之明,第二個“明”與“德”構成一個專有名詞即明德,明德是人所具有的某種虛靈不昧的東西。而兩個“明”字之間的關系是朱子所未深入辨析的,對于此明德到底是性還是心,朱子與弟子有過很多討論,在現代朱子學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爭議;其次,黃榦提出八目何以明其明德,這是涉及明明德的實現問題;最后,黃榦指出了如何理解《或問》中所言明之端、明之實,這是對朱子理解的追問?!洞髮W或問》中,朱子指出:“是以圣人施教,既已養之于小學之中,而后開之以大學之道。其必先之以格物致知之說者,所以使之即其所養之中,而因其所發,以啟明之端也;繼之以誠意、正心、修生之目者,則又所以使之因其已明之端,而反之于身,以致其明之之實也。夫既有以啟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致其明之之實,則吾之所得于天而未嘗不明者,豈不超然無有氣質物欲之累,而復得其本體之全哉!”[6]格物致知是在小學工夫基礎上的明明德的開端,而誠意、正心與修身則是以此開端來反之于身,以求明德在意、心和身上充分彰顯和實現。

黃榦專門作了一篇疏解朱熹《大學章句》的文章即《大學章句疏義》,就朱熹解《大學》時所使用到的許多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界定與闡發。其中關于“明明德”,他說:

明明德者,明其在己所稟至明之德也。明謂虛靈知覺,純瑩昭著者也。德謂所具之理也。新猶明也,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亦使之去其蒙蔽污濁而復其本然之明也。止謂必至于是而不遷之謂也。至善者,德之當明、民之當新,皆當止于至善,盡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是明明德新民之至善而學者之所當止也。注云大人之學者兼齒德而言也,又云虛靈不昧者,虛謂知覺,不昧謂純瑩昭著者也。知覺者,物格知至也,純瑩昭著者,意誠心正而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注云具眾理應萬事者,德即理也,而曰具眾理又兼夫應萬事而言,此乃直指人心,合全體大用而為言也。具眾理者,德之全體,應萬事者,德之大用也。云“新者,革其舊之謂”。又云“其舊染之污”者,舊謂蒙蔽污濁,新則去其蒙蔽污濁,故新亦明也。云“至善謂事理當然之極”者,言凡事理皆有當然之對當然之則,乃所謂善也,其極則至善也,不至于當然,不以為善,不至于當然之極不足以為至善。蓋言明而新之者,必“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2]3。

這段文字圍繞“明明德”與“新民”“止于至善”展開,至少有三層意思值得我們關注。第一,就“明德”而言,朱子《大學章句》將明德視為虛靈不昧的一個整體,而黃榦在此基礎上疏解:“明謂虛靈知覺,純瑩昭著者也,德謂所具之理也?!睂⒚鞯路譃槊髋c德兩部分,明即虛靈知覺、純瑩昭著之意,此為本然之明,而德從本質上來說是所具之理。朱子認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謂也”[3]94。所謂得其道,也即得其理。黃榦以所具之理來講德,應該說也是可以成立的。對于朱子原注中的“虛靈不昧”一詞,黃榦逐一解釋“虛謂知覺,不昧謂純瑩昭著者也”[2]3,且結合八目來進一步理解,他說“知覺者,物格知至也,純瑩昭著者,意誠心正而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也”[2]3。虛靈知覺是對物格知致的要求,而純瑩昭著則是對意誠心正乃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求。對于朱熹原注“明德”一詞中“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黃榦認為“具眾理應萬事者,德即理也,而曰具眾理又兼夫應萬事而言,此乃直指人心,合全體大用而為言也。具眾理者,德之全體,應萬事者,德之大用也”[2]3。德即理,那么明德自然而然地就具備了眾理,此乃德之全體,而應萬事者則是德之對外的功能作用。

在后來與同門李燔的討論中,黃榦進一步闡發“明德”之明應該具有內外兩層內涵:

《大學》首章舊說以德之發于外者,昭著而不可掩為明德,今解以德之存于中者,昭徹而無所蔽為言,故鄙意欲合內外而言之,亦似有理[2]565。

此信作于1207年。黃榦指出,明德既指德發于外之昭著不可掩,也指德之存于中而昭徹無所蔽,也就是說,明德之明應該包括在外的昭著不可掩和在內的昭徹無所蔽。這里的內外與前文從“合全體大用”的角度將明德分解為具眾理與應萬事是相對應的,具眾理即內在的昭徹無所蔽,應萬事為明德發于外者而昭著不可掩。

大約在同時,黃榦在寫給胡伯量的信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大學》首章無他疑。但向者以為明德之發于外者,昭著而不可掩也。今之解注,乃存于中者,洞徹而無所蔽也。故鄙意以為莫若合內外而言之。虛靈指存于中者而言,昭著指發于外者而言。如輝光之類,皆指外者而言之[2]596。

虛靈是對內在洞徹無所蔽的描述,是德之存于中者,而昭著則是德之外在發顯的狀態,明德應該合內外而言。

第二,在《大學章句疏義》中,黃榦針對朱熹在“既自明其德又當推以及人”[3]3的意義上由明明德引出新民之說,他這里直接點出“新猶明也”,并針對朱熹的“新者,革其舊之謂也”[3]3,“舊染之污者”[3]3,進一步指出新與舊的實質所指。他說:“舊謂蒙蔽污濁,新則去其蒙蔽污濁,故新亦明也?!痹邳S榦看來,“明明德”的第一個“明”字為動詞,和“新民”之“新”字義相同,都是“其蒙蔽污濁而復其本然之明也”,即恢復本然之明。這點一方面回答了上文所提及的黃榦與李燔書信中討論兩個“明”字義的問題,“明明德”的第一個“明”字和第二個“明”字含義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將“明明德”與“新民”貫通起來。

第三,對于“止于至善”,黃榦的疏解特色在于區分善與至善,“言凡事理皆有當然之對、當然之則,乃所謂善也,其極則至善也,不至于當然,不以為善,不至于當然之極不足以為至善”[2]3。 至善是由“明明德”至“新民”的當止之處。

至此,黃榦對朱熹《大學章句》進行了逐漸深入的兩層疏解,其中不僅有對經典原文的理解,而且還包含他對這些理解的再行疏解,在疏解“明明德”的基礎上將“新民”“止于至善”的思想內涵也一并融通起來。這種疏解是以對概念的更細致界定來展開的。

“明德究竟是指心還是性,指心之本體還是性之本體,在《大學章句》及其《或問》中尚難得出答案?!盵7]因此,以致造成后來學者對此產生分歧,如牟宗三主張朱子之明德“是就性理說明德之本身”[8]。對此,黃榦明確指出:

明德不言性而言心。楊德淵惠書亦錄示所答之語,此但當答以心之明便是性之明,初非有二物,則直截簡徑。使之自此思索,卻見得分曉。今觀所答,是未免以心性為兩物也。如“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則心自是心,仁自是仁。如《孟子》言“仁,人心也”,則仁又便是心?!洞髮W》所解明德,則心便是性,性便是心也。所答之病,既誤以心性為兩物,而又欲安排并合,故其說頗覺費力。心之能為性情主宰者,以其虛靈知覺也。此心之理炯然不昧,亦以其虛靈知覺也。自當隨其所指,各自體認,其淺深各自不同。心能主宰,則如謝氏常惺惺之謂。此只是能持敬,則便能如此。若此心之理,炯然不昧,如《大學》所謂明德,須是物格知至,方能如此,正不須安排并合也[2]648。

明德不言性而言心,此心并非一般意義上夾雜善惡的人心,而是純善的具有虛靈知覺的能為性情主宰者的本心,是物格知致之后的心,此時之心不僅有虛靈知覺的功能,還因致知等為學工夫而內具眾理,故黃榦又說對于明德來說“心便是性,性便是心”,心性并非兩物。故此關于明德是心還是性的問題便消解了。這一認識與現代學者對朱子“明德”說的最新理解較為接近,如王凱立指出,“朱子對‘明德’的闡述乃兼心性言之,這意味著,‘明德’是心性合一的”[9]。

三、《大學》之工夫

朱子講“‘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至致知在格物。’‘欲’與‘先’字,謂如欲如此,必先如此,是言工夫節次”[1]310?!洞髮W》八條目是講工夫次序的。當朱熹弟子問“知止至能得,其間有工夫否”時,朱子說:“有次序,無工夫。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見。只知止處,便是工夫?!盵1]280從“知止”到“能得”有次序,但此次序并非工夫次序,工夫全在“知止”上,只要知止,后面的定、靜、安、慮、得的效驗也就自然出現。在黃榦的劃分中,“知止至能得”是《大學》經一章的第二部分。與朱子不同的是,黃榦明確將此部分視為《大學》工夫之始終次序。

在黃榦這里,工夫問題與知行觀密切相關。知與行是宋明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程頤明確提出“須是知了方行得”[10]187,“故人力行,先須要知”[10]187,區分知與行,并主張知先行后,同時他也指出“未致知,便欲誠意,是躐等也”[10]187,將誠意與力行聯系起來。朱熹提出“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1]148,既區分了知與行,還從先后輕重來論知行。這里的行是道德實踐,是指從灑掃應對進退到齊家治國平下的客觀行為,而致知則被認為是對事物之理的認知。這種知行觀過于強調知行在時間意義上的先后之別,容易引發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知而不行的知行不一問題。這一問題也是現實道德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是理學家極力解決的理論與實踐困境。對此,朱熹提出真知的概念,認為“真知則未有不能行者”[11]。這一回答看似解決了知行不一的問題,但是何謂真知、真知何以必能行等問題在朱熹那里并沒有得到詳細討論。

朱子重要門人陳淳則公開否定知行先后說,提出知行無先后、知行交進而互相發的觀點,認為“二者當齊頭著力并做,不是截然為二事,先致知然后力行,只是一套底事。真能知則真能行”(《北溪大全集》四門卷十四)。也就是說,知行是一個整體,陳淳的觀點蘊含了知行合一思想,這對朱熹知行二分的觀點來看是一大進步,接近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但是陳淳并未進一步說明為何致知與力行是一事,知行何以齊頭并做。相比之下,黃榦在新淦縣學講學時指出:“蓋始之以致知,則天下之理洞然于吾心而無所蔽;終之以力行,則天下之理渾然于吾身而所虧。知之不至,則如擿埴索涂而有可南可北之疑;行之不力,則如弊車羸馬而有中道而廢之患。”[2]780知行的目的是身心活動全然合乎天下之理,與理合一。其中知是理存于心,而行是理合于身。

在嘉定十二年(1219)所作的《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銘》中,黃榦提出:“大學之道曰知與行,博文約禮,玉振金聲,知而不至如眇斯視,行而不力如跛斯履?!盵2]148大學之道曰知與行,而且強調知須至、行須力。

黃榦在解讀《大學》時明確表達了一個頗有新意的知行觀:

蓋嘗求其所以為學之綱領者,曰致知曰力行而已?!洞髮W》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蔽锔裰琳?知之事也;意誠心正者,行之事也。《中庸》 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睂W問思辨者,知之事也;篤行者,行之事也?!稌分^“惟精惟一”,《易》之所謂“知崇禮卑”,《論語》之所謂“知及仁守”,《孟子》之所謂“始終條理”,無非始之以致知,終之以力行。蓋始之以致知則天下之理洞然于吾心而無所蔽,終之以力行則天下之理渾然于吾身而所虧。知之不至則如擿埴索涂而有可南可北之疑,行之不力則如弊車羸馬而有中道而廢之患。然則有志于圣賢之域者,致知力行之外無他道也。秦漢以來,一世之士不騖于詞章則溺于訓詁,不陷于功利則惑于異端,是固不足以語圣賢之學矣[2]780-781。

這是黃榦在新淦縣學的講學,當時共四講,這是其中之一,也是從知與行的角度理解大學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章。這里黃榦明確界定了知與行,并從知行觀的角度貫通諸部經典和道統。他指出知行問題是為學綱領,物格知至是知之事,而意誠心正則是行之事?!吨杏埂分械膶W問思辨都是知之事,而篤行是行之事。知是意識當中的認知,行則包括誠意、正心等意志與情感活動,也包括日用之間的身體活動,也就是既包括內在的除了認知之外的主觀心理活動,也包括外在的客觀活動。而且,黃榦還指出格物致知為始之事,誠意正心修身等力行為終之事。這里的知為始、行為終看上去與朱子提倡的知先行后是一致的,但其實質還是不同。要講清楚這點,需要了解黃榦如何理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點可以參考《大學經一章解》:

明明德于天下者,治國齊家,新民之事也。不曰新而曰明,新即明也,曰治曰齊,皆所以新之也。修身正心誠意,明明德之事也,曰修曰正曰誠,皆所以明之也。致知者,明德新民皆欲止于至善,然非知所止則無以得所止焉,故新民必本于明德,而明德又本于致知也,格物者,亦知不可以徒致,必事事物物皆有以窮極其理也,物格而后知至,物者,理之寓也,物之理無不窮則吾之知無不致矣。知無不至則是非昭晰而意無不誠矣,意者,心之發,意誠則心無不正矣。心者,身之主,心正則身無不修矣,身者,家之儀,身修則家無不齊矣。自家以及天下,則推此以及彼爾,曰齊曰治曰平,遠近親疏之勢也。

此推言上文三節之意,言明德新民之目,知止能得之序,本末始終之有先后也[2]2。

所謂格物致知,應就事事物物皆能窮盡其理,只有窮盡所有事物之理,才可謂知致。但必須注意,這里窮盡的物之理并非今天科學所追求的客觀知識,而是人們處事接物之理,是人們應對外在事事物物的道德原理與規范,即道德知識。因此,格物致知便是要求人們掌握為人處世的所有道德原理與規范,并推之極致,即至善。修身正心誠意是明明德之事,新民須以明德為本,而明德則又以致知為本,即格物致知為誠意、正心、修身之本。值得注意的是,黃榦這里對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關系的描述使用的是“本于”,而沒有使用始與終的講法。《大學》經文中明確講“事有終始”,而此“事”是指《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如果注意到黃榦對知止的詮釋,我們會發現,上文中“始之以致知”并非工夫實踐的開端之意:

承上文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而欲得其所止則當先知其所止。謂一事一物必先研究其至善之所在,使此心曉然所謂知止也。事物所當止之地,既知之矣,則此心之中皆有一定不可易之理,所謂有定也。理既有定,事物未接則無所疑惑,湛然而靜矣,所謂能靜也。心既能靜,則事物之來莫能動搖泰然而安矣,所謂能安也。能靜能安,則酬酢萬變思慮精審,所謂能慮也。能慮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理,所謂能得也。大學之道在于明德新民,明德新民之功在于至善,至善之理又在于必至而不遷,故此一節但以止為言。曰知曰得,止之兩端。定者,知所止之驗,慮者,得所止之始。曰靜曰安,則原于知而終于得,有必至不遷之意矣。注云志有定向則必至之意也。注云心不妄動,所處而安則不遷之意也[2]3-4。

這里,黃榦通過對朱熹《大學章句》的進一步疏通闡發了大學工夫實踐的始終次序。知止即心中清楚一事一物的至善之理,也就是知道應對一事一物的最佳道德原理和規范。定乃是心中對理的確定;靜乃未曾接物時的寧靜狀態;安則是指外來事物不能動搖我們的安定心境;慮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思慮精審,進而使得各種舉止、容儀、行為都合乎天理,是為能得。由知止而進于意志之定向、情感之寧靜、心境之安定、思慮之精審和舉止、儀容、交際等外在客觀行為之中理,從知止到能得是一個由知止而引發的一系列內在心理變化最后導致外在客觀行為改變的過程,是一有始有終之事?!爸篂槭?能得為終。物既有本末,事既有終始,則學者行事處物必當知所先后,則交用其力而進為有序,則去道不遠矣?!盵2]2這一過程在黃榦看來,便是《大學》所言的工夫全過程,這里的始終是針對工夫的實際發生過程而言的,從知止開始,一直經歷定、靜、安、慮,最后到能得。

從知止到能得的次序和《大學》八目之始終次序當是不同。如上文所講,以格物致知為始之事,誠意正心修身等力行為終之事。可以說,《大學》八目的始與終并非工夫實踐的實際開始與結束,更多的應該是邏輯意義上的基礎與完成。

當然,這種邏輯意義上的始終對于工夫展開的實際過程來說,依然具有指導意義。黃榦強調“蓋始之以致知則天下之理洞然于吾心而無所蔽,終之以力行則天下之理渾然于吾身而所虧。知之不至則如擿埴索涂而有可南可北之疑,行之不力則如弊車羸馬而有中道而廢之患”[2]780-781。知與行并非相隔絕的兩個不同階段,而是有著內在關聯,這種關聯在于它們都統一于由知止開端的工夫實踐當中。所謂知之始便是知止這一工夫開端。知止而后有定,“定者,知所止之驗”,也就是說,知止包含了格物致知之意,但并非只是單純的認知,其還內在地包含了必至的力行意志,是知與行的統一。由于缺乏對誠意正心這些情感意志活動的重視,故而常常發生知而不行的現象。這是后世對朱子以格物致知為工夫起始說的最大批評。黃榦雖然也持知行相分的觀點,但這種相分更多的是理論邏輯上而非工夫實踐。他以知止作為工夫實踐的開端,從根本上避免了朱子思想中以格物致知為大學工夫開端可能導致知行分離不一的傾向,表達了知行合一的觀點。

《大學》明言“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朱子講“致知,知之始;誠意,行之始”[1]305,而且“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誠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1]264。從行上講誠意、正心、修身,誠意為行之始。黃榦也明確指出“意誠心正者,行之事也”[2]780,他對誠意的這種理解在王陽明那里得到了強化。王陽明為避免知行二分所帶來的知而不行等問題,主張知行合一。王陽明說道:“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盵12]180他對行的界定和朱熹等人不同,“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13],于是好好色、惡惡臭等一類的意識活動也叫作行,“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見那惡臭時便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12]19。對好色的喜好、對惡臭的厭惡,既是一種情感,同時也是一種意志活動,是見聞時自然而然同時發動相應的好惡情感以及隨之而來的行為。從整體上來看,這種發動是知行合一的。在這個意義上,知行不一的問題也便被消解。

四、《大學》的道統地位

朱子說:“學問須以《大學》為先,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盵1]249《大學》作為四書之一,在道統傳承中意義重大。

黃榦認為,孔子在道統譜系的地位與創作《大學》密切相關:

至于夫子,既無位以行其道,于是博采古先帝王教人之法而著為《大學》之書,其言大學之道必先之以格物致知,而繼之以誠意正心,以修其身,亦不過于知與行而已[2]794。

孔子之前的傳道人物都是圣王合一的,有學也有位,而自孔子開始,則圣王分離,他雖無王者之權位,但博采古先帝王教人之法而作《大學》,其言在知行關系,即知為始,行為終。另在《圣賢道統傳授總敘說》中,黃榦進一步指出:

至于夫子則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庇衷?“文行忠信。”又曰:“克己復禮。”其著《大學》則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無非數圣人制心制事之意焉,此又孔子得統于周公者也。顏子得于博文約禮、克己復禮之言,曾子得之《大學》之義,故其親受道統之傳者如此……先師文公之學,見之《四書》,而其要則尤以《大學》為入道之序[2]10。

該篇文獻通常被視為黃榦道統思想的集中表達,我們考證其創作時間大概是嘉定五年(1212)到嘉定七年(1214)十月之間,其中對孔子傳道內容的闡發更為詳細。《大學》是孔子吸收先圣教人之法而作,傳之曾子。其思想主旨是孔子所得于周公之道,是顏曾乃至后來朱熹所得道統的重要內涵。朱熹之所以在道統譜系中影響巨大,原因之一是他精心為《大學》作注解,并被弟子傳承。因此,《大學》在儒家道統中地位非常重要。

在《復李公晦書》中,黃榦還反復論證《大學》為四書之首,對“先《近思》而后四子”的觀點予以辯駁。黃榦明確說道:“‘先《近思》而后四子’,卻不見朱先生有此語,陳安卿所謂‘《近思》,四子之階梯’,亦不知何所據而云。而且朱先生以《大學》為先者,特以為學之法,其條目綱領莫如此書耳,若《近思》則無所不載,不應在《大學》之先。至于首卷,則嘗見先生說其初本不欲立此一卷,后來覺得無頭,只得存之,今《近思》反成‘遠思’也。”[2]602朱熹在關于讀書次第的問題上,并沒有對《近思錄》有直接的安排,但由于陳淳記錄的“《近思錄》,四子之階梯”[1]2629這條語錄,《近思錄》被視為學習朱子學的首要文本。然而,黃榦對此語錄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堅持朱子以《大學》為首要讀物的立場,并且指出《近思錄》本身存在不適合初學者的問題。由此引發的如何看待《近思錄》以及《近思錄》與四書的關系問題成為朱子學發展早期的一個重要爭議[14]。

黃榦還在《書晦庵先生正本大學》中對朱子修訂《大學章句》及其最初出版情況有所介紹:

先生《大學》修改無虛日,諸生傳錄幾數十本,誠意一章猶未終前三日所更定,既以語門人曰:“《大學》一書至是,始無憾矣?!苯裎┙柡笊讲淌纤癁槎ū?潮倅廖君德明得之以授潮陽尉趙君師恕,趙君鋟板縣庠,且慮傳本之多,無以取信后來,因屬榦記之[2]736-737。

此文作于朱熹去世后一年,即嘉泰元年(1201)十一月,其明確了朱熹《大學章句》的最后定本以及早期的刻印傳播狀況。這也是朱子及其門人高度重視《大學》的一個直接佐證。

猜你喜歡
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我的大學,我來啦!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16
大學求學的遺憾
訂正里的大學問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工大學人
考上大學以后悔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特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91网在线|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日韩黄色在线| 9cao视频精品|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国产91视频免费|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人福利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日本www在线视频|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超碰91免费人妻|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a级片| 亚洲美女一区| 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热九九精品| 日韩毛片基地|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天天爽免费视频|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综合色视频|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成人福利在线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日韩午夜伦|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aaa国产一级毛片| 日韩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99热免费在线| 亚洲乱码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国产一级α片|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亚洲综合九九|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不卡网亚洲无码| 毛片久久久|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日本精品影院|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欧美色综合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