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許林玉
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通過實踐活動徹底改變了科學觀念,顛覆了人們對科學真理本質的已有認知。他認為,科學事實是通過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網絡構建的。在他看來,科學家不是在尋求客觀事實,而是一直處于“被說服并說服他人”的狀態。他將自己的思想應用到氣候變化領域,認為大自然無法遠觀,因為人類本身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認為自己是科學及科學方法的倡導者,他的思想也已被廣泛接受。2022年10月,拉圖爾與世長辭,享年75歲。
2013年和2021年,拉圖爾先后獲得霍爾貝格獎和京都獎,這兩個獎項都相當于社會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在自己的祖國法國鮮為人知,一些學術界同僚甚至對其懷有敵意。
拉圖爾出生于法國一個葡萄酒釀造家族,曾幫助曾祖父消滅葡萄藤害蟲根瘤蚜。當他選擇成為一名哲學家而不是“繼承葡萄酒釀造事業”時,他的兄弟姐妹們都感到驚愕——這兩件事都讓他引以為豪。1976年,他邀請史蒂夫?伍爾加(Steve Woolgar)前往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與他一起共事,并合作撰寫了《實驗室生活》(1979)一書。這是第一部關于科學事實構建的人種志研究,也是布魯諾的第一部英文作品。
獲得哲學學士和博士學位后,布魯諾在國立巴黎高等礦業學院度過了早期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1982—2006)。在給理工科學生教授社會科學的同時,他還加入了創新社會學中心的杰出研究小組,并參與創立了行動者網絡理論(ANT)。該理論認為,科學知識和技術的生產可以理解為相互關聯的網絡。該網絡由各式各樣的參與者組成,包括實驗室設備、記錄、材料樣本、引文和研究資助,以及科學家個體。行動者網絡理論改變了社會分析,并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2006年,布魯諾進入巴黎政治學院,并提出了對現代性的批判。如果像ANT所言,世界的構成依賴于異質元素的相互關聯,那么這就會對一些人們視若珍寶的二元論產生影響,如精神與物質、物質與非物質、人類與非人類、自然與社會之間的二元論。
布魯諾的研究課題范圍廣泛,涵蓋科學、法律、交通、宗教、巴西雨林、政治和增長極限等,還從趣聞軼事和日常經驗中得到借鑒。他希望通過“經驗哲學”的形式來解決上述問題,以及現實世界中許多其他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因此贏得了公共知識分子的美譽。在晚年,他將注意力轉向了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并在這些領域與藝術家和科學家合作。
在很大程度上,布魯諾避開了荒謬的“科學戰爭”——20世紀90年代的思想交流。在那些活動中,一些科學現實主義者錯誤地將他理解為后現代主義者。但他對公認立場的激進改造,對人與物之間明顯的反人道主義的區分,以及對社會概念本身的質疑,都使他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他以輕松的筆觸探討深刻的問題,他的講座充滿智慧、想象力和魅力。他在所有的交往活動中都熱情而慷慨。他還是一個愛國的人。2006年,他放棄了牛津大學職位,稱自己“想為法國做點事”。
布魯諾會修正自己的觀點,改變研究方向,尋找新的目標,從而不斷駁倒他的批評者。2015年,他在《實驗室生活》中寫道:“這本書最初是對科學的批判,但如今卻已被科學家用來幫助開展研究。”
資料來源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