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晨陽
廣東“小三線”建設史是廣東社會主義建設史的有益補充。作為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廣東是國內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省份之一。作為改革開發的先行者,廣東沖破思想的禁區,革除制度的藩籬,“大膽地試,小心地闖”,在變革中新生。作為新時代發展的排頭兵,廣東開展了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了全國前列、創造了新的輝煌。可以看出,廣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三個歷史時期都有著卓越的成就和豐富的黨史教育資源。比較而言,廣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紅色資源開發和運用上還相對欠缺,廣東“小三線”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在廣東的生動實踐,是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紅色資源的有益補充。
開發利用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對于回顧廣東省的四個歷史時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將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融入師生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紅色育人資源的豐富度,增強地方特色和針對性。而廣東“小三線”建設作為全國“小三線”建設的一部分,其紅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可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示范和樣板,在廣東“小三線”為示范點的帶動下,各地可加強合作,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聯合打造”小三線”紅色資源基地。
廣東“小三線”建設的背景是在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地處國防前線、毗鄰越南的廣東省,在面對美帝國主義發動新的戰爭挑釁的形勢下開展的備戰運動。今天,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雖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著重大風險。如果發生重大風險扛不住,國家安全就會面臨重大威脅。“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廣東省作為祖國的南大門,同時又是經濟和人口的第一大省,必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應對好各種風險挑戰。
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領域的重要領地,強化師生教育,就是要增強師生愛國主義信念,培育師生居安思危意識,樹立國家總體安全觀。將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融入到師生教育,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理論說教形式,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增強師生教育的實效性。
在高校教育中融入紅色資源,可以充分發揮其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功效。在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中,既包含以軍工廠遺址、文史檔案資料為代表的物質資源,又包含以無私奉獻、艱苦創業精神為代表的人文資源,物質和人文兩個方面的資源可以為師生教育提供充足的育人素材。
從1964 年開始至1978 年結束,廣東“小三線”建設一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即規劃階段、發展階段、推進階段和收尾階段。廣東“小三線”建設的地域范圍主要包括現今的連州市、連山壯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陽山縣和海南省的瓊中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未獨立建省之前,海南一直由廣東省直轄,因此海南“小三線”也歸屬于廣東“小三線”的范疇。由于建設周期長、地域范圍廣闊,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形成深厚的物資積淀。
廣東“小三線”能夠為高校師生教育提供鮮活的物質載體,這些物質載體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各類軍工廠遺址,如國營北江機械廠、國營嶺南工具廠、國營海南農具廠、國營明華機械廠、國營海南加工廠、國營利華加工廠等兵工廠遺址,在“靠山、分散、隱蔽”的要求下,廠址大都選在粵北三連一陽地區及海南瓊中縣內的峽谷或山腳下。[1]地區分布分別是:韶關的連縣5 家、連南縣3 家、陽山1 家、樂昌縣1 家,海南島的瓊中縣3 家,肇慶的封開縣1 家。

表1 廣東“小三線”建設時期的軍工企業
這些軍工廠大多在20 世紀80 年代陸續移交給地方,后逐步實施“軍轉民”,絕大多數軍工廠遷出山區,轉為生產民用品,少數留在原址僅需生產。但目前仍有一些軍工廠遺址保存完好,現廠區呈空置廢棄狀態。[2]如南江機械廠、衛國機械廠、東方紅機械廠等。

圖1 南江機械廠現狀
通過實地考察各工廠的舊址,可以加強師生對的小三線軍工企業的生產建設活動有更清晰的了解。但同時也可以看出,由于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大多數遺址缺乏保護,對照文物普查和歷史建筑目錄,廣東“小三線”軍工企業遺產均未列入不可移動文物或歷史建筑保護名錄,至今仍不斷遭受自然損毀和人為拆除。這與當前加強黨史教育、豐富地方文化資源的目標是相沖突的。因此,加強對“小三線”遺址的保護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二是各種檔案文獻資料。檔案是我們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在廣東省檔案館、韶關市檔案館、連州市檔案館、陽山縣檔案館以及原“小三線”企業的檔案館中館藏著廣東“小三線”建設的相關檔案。其次,黨史文獻、地方志、回憶錄,以及廣東各地區編寫出版的文史資料,也為我們最大限度地了解當時廣東“小三線”建設及軍工企業的原貌提供了可能。這些紅色歷史的印記,不僅能使師生深刻了解相關的歷史事件,還能夠從中感悟老一輩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理想追求、責任擔當及犧牲奉獻,從而堅定師生的理想信念,引導樹立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無限忠誠。
在廣東“小三線”建設的過程中,大批的有志愛國之士,帶著自己的夢想和國家賦予的責任,來到貧窮偏僻的粵北山區,以精神上的毅力戰勝了現實的艱苦,拖家帶口,將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獻給了廣東的國防建設事業。他們在努力完成建設目標的同時,也創造了三線精神,三線精神的內核是“無私奉獻、艱苦創業、團結協作、勇于創新”[3]。
“無私奉獻”是三線精神的優良傳統。參與廣東“小三線”建設的人都是從全國各地調來的技術骨干和政治骨干,是國家的建設人才。當時毛澤東有一句口號叫“好人好馬上三線”。他們放棄了較好的城市生活條件,在“天當羅帳地當床”和“兩塊石頭一口鍋”的艱苦條件下,毫無怨言地來到廣東后方山區。沒有公路、鐵路,就靠人拉肩扛;沒有住房,就自建茅屋草房。更為寶貴的是,他們長期扎根這里,“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用自己寶貴的年華澆灌出的奉獻精神,在今天,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小三線人之所以能在極其惡劣艱苦的環境中,無私地奉獻他們的才華和青春,是因為他們對國防小三線有極大的歸宿感、自豪感和榮譽感。
“艱苦創業”是三線精神的制勝法寶。從基建到物資搬運,再到生產的過程處處能看到小三線建設者們不畏艱辛的背影。南江機械廠在最初的籌建過程中,其工業雷管和工業導火索兩個產品生產線規劃在一個狹長的山溝里,廠房的布局需要爬山越嶺、實地考察才能確定。山里頭是沒有現成的路,每前進一步都很艱難,前面荊棘重生,樹木藤蘿擋路,地下野螞蝗數不勝數。在此過程中,廣大職工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找到了行動規律,進行廠房的布局、勘察、測量工作。盡管生產條件落后,缺乏必要的搬運設備,但職工們不畏艱苦,往往用人力完成了機器設備才能完成的任務。
廣東“小三線”建設所孕育的三線精神是黨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過硬品質的集中體現,是育人鑄魂事業的寶貴資源庫。在高校紅色教育中,需要大力弘揚三線精神,使其成為師生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不竭精神源泉。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既能反映黨的歷史大勢、展現百年敘事,又獨具廣東地方特色、展示局部細節,具有雙重性質,其所反映的歷史,是廣東區域化師生教育的重要素材。挖掘這些資源的歷史內涵、時代價值,將其運用到高校師生教育的課堂上,能夠使廣大干部群眾,提升思想、政治、道德和知識水平,破除紅色育人資源水土不服的局限性。
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開發運用不能一蹴而就,必須遵循“能用——會用——活用”的漸進式路徑,逐步提升兩者的融合度。
目前,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在開發利用上主要存在三點問題:一是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大多數遺址缺乏保護。對照文物普查和歷史建筑目錄,廣東“小三線”軍工企業遺產均未列入不可移動文物或歷史建筑保護名錄,至今仍不斷遭受自然損毀和人為拆除;二是廣東“小三線”遺址空間分布較為分散。在“靠山、分散、隱蔽”的要求下,廠址大都選在粵北三連一陽地區及海南瓊中縣內的峽谷或山腳下;三是廣東“小三線”資料保密性強。由于企業轉制、隸屬變更和屬地變遷等原因,廣東“小三線”軍工廠遺址大多處于封閉、閑置狀態。并且出于保密需要,許多廣東“小三線”相關的文獻檔案資料都不對外開放。
針對以上問題,首先要提高認識,加強頂層設計。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文化遺產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意識,將廣東“小三線”軍工企業遺產均列入不可移動文物或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推動“小三線”軍工廠遺址的開發利用以及文獻檔案資料的逐步放開,將閑置的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盤活,讓其能夠為高校師生教育所用。其次要齊抓共管,整體推進保護和提升工程。針對遺址分布分散問題,要合理設計參觀路線,路線的設計必須以遺址保護為首要前提,加大對廣東“小三線”軍工廠遺址周邊公路的整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政府應該積極聯系原“小三線”企業,協同高校大力宣傳,打造品牌效應。建設廣東“小三線”遺址場館,充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廣大師生的教育作用,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
在高校教育中,師生是教育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幫助他們樹立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意識。在教育過程中,要不斷創新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的運用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要將深奧的理論與廣東“小三線”建設的實踐相結合,不能生硬地灌輸。同時,也不必局限于傳統的講授教學法,可以利用翻轉課堂、遠程連線、虛擬仿真等新型的教學方法去促使學生主動了解和接觸廣東“小三線”建設。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實地調研、親歷者座談和學術講座等活動,以期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此外,還可將廣東“小三線”建設紅色資源編印進《廣東紅色資源宣傳圖冊》《廣東革命建設遺址普查圖冊》和《紅色旅游地圖》進行宣傳,發放給師生進行學習,在各大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免費供參觀者閱覽。
廣東是一個具有優良革命傳統的省份,廣東豐富的紅色資源橫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發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四個重要時期。在發掘和利用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的同時,要積極地探索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與廣東其他時期、全國各地方的紅色資源相結合的可能性,積極創造優勢互補的條件。通過資源的聯動來推動同頻共振效應的實現。
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積極運用政府網站、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創建廣東“小三線”建設網上紀念展館,在廣東省的公益宣傳網站開辟廣東“小三線”建設專欄,不斷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通過舉辦專題報告會、知識競賽、撰寫紅色書籍心得體會等形式,讓師生了解這段艱難而又光輝的歷史。利用高校這一主陣地,聯合教育部門在各學校主題班會中融入廣東“小三線”建設等紅色資源,組織師生聽三線人講故事,并為三線人提供志愿服務,更加深刻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在廣東的文化產物和歷史沉淀,見證了老一輩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奮斗征程,彰顯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從現實和未來維度來看,廣東“小三線”是歷史贈與我們的寶貴資源,是賡續偉大事業的育人基因庫。要在廣東“小三線”紅色資源與師生教育之間收獲良好的融合效果,必須把握好能用、會用、活用的原則,不斷優化“小三線”紅色資源的運用形式,從而有效推動高校紅色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