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關鍵詞:國家形象;建構;跨文化交際;傳播
在當今世界之下,除了軍備競賽之外,文化軟實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在這里所指的文化軟實力絕不是以侵略他國為目的,而是一種核心的價值吸引。提高自身文化辨識度、增強其文化自信。強如蘇聯擁有當時世界上讓人望而生畏的尖端武器,但依然倒在了意識形態的血泊中。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當今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所重視的,準確來說,為了打造一個文化輸出型的國家,各國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通過多維度來實現這一目的。例如:我們熟悉的美國通過好萊塢影片輸出自身的英雄主義,美國人總是幻想自己充當世界的救世主角色,打著自己所謂的自由主義的標桿,干涉他國的內政。還有其他一些國家,利用其先進的科技手段或是多媒體傳播廣度來輸出自身文化價值。我國本身技術層面還處在追趕的階段,因此我國的對外文化傳播可謂是一波三折。但是,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代表,國家形象是一個關鍵符號,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形象本身就帶有塑造和建立的作用,它是指自我審查并且認知的過程。并且包含他人對自己的感情建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感可以對內、對外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根據姜飛的觀點來看,世界國際傳播格局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為:20世紀以前,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并開始進行海外殖民擴張,因此這一階段英、法奠定了國際傳播的格局,將自己的形象展現在世界各處。我們如今在世界范圍內依然使用英語,便是這一時期遺存下來的產物。第二次國際傳播格局發生在二戰以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通過戰爭紅利完成科技產業升級,電話、電報等一眾多媒體開始大力推行,這個時候傳播學理論課程也誕生了。第三次國際傳播格局則是從2000年之后。自蘇聯解體,國際格局開始展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各國已經意識到了建立傳播機構的重要性。由此,各國開始成立各種全球性的傳播辦公室,并將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建設列為與國家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去重新梳理國際傳播格局的變化和國家形象的變化,我發現對于當今的國際傳播形式,應該貫徹兩個方針。第一是應該重視國際傳播方式的建構,以各種有效方式塑造國家形象,這其中最有力的武器莫過于話語權的掌控。第二應該依托于科技的發展,將民族文化與科技創新融合在一起。第三要擰成一股繩,所謂先內而外。增強自身文化的自信力這也是關鍵一點。
如果從外部特征來看,應該建立起一個堅持和平共處、互幫互助、團結友善的中國人民親切勤勞的良好形象。讓我們的友鄰及其他各國更加接受中國人民、更能包容中國文化。這些方面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積極并行,也體現在各行各業中,例如在我們這個專業領域內,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無時無刻都在和外國人交際,那么如何表現自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在跨國交際的舞臺上,我們不只是代表著自己一個人。尤其也意識到在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重要性。
我們再從對外漢語教材中的詞匯視角來探究中國形象,早年間,胡范鑄先生就提到了關注國家政府言語行為以及國際形象的傳播與修辭的問題。在彭增安的文獻中提到了對漢語教材中的“獨生子女”這一關鍵詞匯進行研究,即帶給我們無限思考也妙趣叢生。他羅列了對外漢語教材中與獨生子女形象相近的20個詞語,發現在多數詞匯屬于消極的詞匯,再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詢問外國學生的認同感。我參考這一方式,對我自己班級里的非洲學生進行采訪,發現非洲學生大多數情況下,對積極詞匯例如:小皇帝的認可度幾乎為零。而對消極詞匯,例如任性的認可度也幾乎為零,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表明非洲人對整體這個詞匯“獨生子女”是無感的,甚至沒有建立起相對應的概念,因此而不清楚這個詞匯的定位,那么,與之對應的中國文化以及中國形象是沒法準確的建立起來的。當然,不同的詞匯所帶來的認知也是不同的,同一詞匯對于不同國家的人也是不同的,去探究詞匯與國家形象建立時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當前的中國應以提高自身文化自信力為重,中國人民歷來勇敢勤勞、團結一心,有著世界上最豐厚的傳統文化作為支撐,有孔孟一眾思想精粹作為文化內核,也吸納了最新進的無產階級理論作為武裝。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與各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情況下,構建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之一。那么如何構建國家形象?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共同關注。
第一、吸取國外的發展經驗,依托于科技、信息等多媒體方式。以央媒為主體,多種傳媒方式齊頭并進,立足于世界格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事例與傳播媒體相補充。提升國家形象建設的戰略定位。這一方面需要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撐,今年以來,我國在國際會議上的表現形式和在國際世界上的活動都收獲了一致的好評和認可。這一方面的建設還將持續不斷的進行。
第二、亟需打造屬于中國式的形象標簽,也就是文化符號特征。要區別國外,并且要體現中國當今的社會水平。在今天,我們國家的發展有目共睹,經濟建設和生活水平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人民的收入和文化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在國際社會中,我們缺乏輿論引導力和輿論影響力。這就處在了一個被動的局面中,我們可以從點到面,由一點來撬開世界的認知,例如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直到今天鳥巢和中國元素符號還留存在外國友人的心目中。
第三、講好中國故事,以各自的視角來傳遞中國聲音,將全面而多元化的中國展現在世界面前。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在跨國公司的合作上、在生活交際往來中。每個人做自己的主人,也做國家形象的代言人,例如最近網絡興起的中國網紅,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以自我的行動融入到為構建國家形象而奮斗的洪流中去。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 李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