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秋
(四川省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蠶種場,四川 廣安 638000)
廣安市位于四川省東部,轄區面積6 344 km2,戶籍人口453 萬,其中鄉村人口約342 萬。轄廣安區等2 區1 市3 縣,124 個鄉鎮(街道),3 028 個村(社區)。廣安市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和川中盆地丘陵地帶,年平均氣溫17℃左右,年降雨量1 000 ml,無霜期310 d,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廣安市栽桑養蠶歷史悠久,20 世紀90 年代初,武勝、岳池和廣安都曾是全省重點蠶桑基地縣,武勝縣曾創下全國人平蠶繭產量最高、四川產繭總量第3 的輝煌成績。經過30 多年的時代變遷、市場洗禮,廣安蠶桑產業現狀如何?筆者走訪了市內一些蠶桑基地、業務主管部門和絲綢企業,對全市蠶桑產業現狀做了深入調查研究,提出自己的一點發展建議。
截至2022 年底,全市保有桑園面積約4 904 hm2,全年養蠶6.12 萬張,生產繭2 488 t,養蠶農戶8 072 戶,分別是歷史最高水平1994 年的15%、13%和1.6%。雖然2022 年遭受了歷史罕見高溫干旱,減少了夏秋兩季養蠶生產,養蠶量不能代表正常年景水平,但與鼎盛時期相比,生產規模的縮減是十分明顯的。20 世紀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全市除華鎣山上不養蠶外,山谷壩地和丘陵地區基本上是滿山遍野栽桑,家家戶戶養蠶,人山人海賣繭。現在這種景象只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之中。
從2022 年蠶桑生產來看,近幾年新建的2 600 hm2高標準桑園養蠶量占全市總量的95%,主要集中在武勝縣。武勝縣近5 年新建了高標準桑園2 133 hm2,占全市標準桑園總量的82%。在武勝縣內又主要集中在5 個鄉鎮,形成了猛山、樂善、雙星“二萬畝現代蠶桑基地集群”和石盤、鼓匠“一萬畝蠶桑基地集群”。另外,18%的新建桑園散點分布在廣安區、岳池縣和前鋒區一些鄉鎮,主要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業主經營的形式存在。
桑園已從以前的四邊桑為主變為集中連片為主,多為良田沃土、溝渠相連、道路貫通,基礎條件大幅改善。多數業主建有小蠶專用蠶室、大蠶飼養蠶棚,配套有專業消毒設備、紙板方格蠶蔟具和養蠶用具,蠶桑生產基本實現了從副業到主業的轉變。武勝縣還建有蠶桑專家大院,多個桑樹病蟲害測報點,實現了科研與生產對接。桑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桑園水肥一體化管理、農業機械應用在蠶桑基地被農戶廣泛接受。“桑園標準化、小蠶共育化、養蠶省力化、蔟具優良化”已成主要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的轉變,較好地降低了蠶桑生產勞動強度,提高了蠶繭單產、質量,增加了養蠶效益。目前,市內生產的蠶繭連續多年均能夠繅5A以上高端生絲,打破了“廣安地區生產不出高品質蠶繭”的成見,市場競爭力增強。除管桑養蠶外,林下種養、桑果采摘,桑枝菌、桑葉茶、桑葉菜、蠶桑農家樂等綜合利用項目也零星興起,增加了產業收入。
市內有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繭絲綢工業企業——安泰繭絲綢集團。公司在2019~2021 年期間流轉耕地800 hm2建立了現代蠶桑產業基地。企業直接參與帶動武勝及周邊區縣業主新建桑園1 500 hm2,形成了“企業+業主”的產業架構。安泰公司與蠶桑業主建立了產銷合作關系,對農戶實行蠶繭最低價保護全額收購、成本價供應蠶需物質、蠶桑技術無償指導、儀評驗級確定蠶繭價格等措施,實現了企業與農戶的良性互動。去年,武勝縣又引進建立了大型桑枝菌生產企業——芝皇菌業,收購基地桑枝生產食用菌,帶動蠶桑副產物綜合利用,形成了“企業聯農戶”“兩頭帶中間”的產業發展格局。
安泰繭絲綢公司作為廣安市蠶業龍頭企業,擁有24 組自動繅、36 臺劍桿織機,年產生絲500 t,織綢250 萬m,蠶繭需求量很大。但本地蠶繭僅能滿足20%的原料需求,企業原料供應十分緊張,潛藏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安泰公司擔負著全市蠶桑行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如果企業經營困難,直接威脅著整個行業發展。雖然近幾年企業自建蠶桑基地,但對社會的帶動效果并不明顯。產業要實現平穩發展,急需加強前端蠶繭生產。
雖然目前蠶桑生產條件大幅改善,也建立了一些風險化解機制,但實際生產經營中仍然面臨很大的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自然風險。建立一個桑園面積2~3 hm2的蠶桑家庭農場,總投入在40 萬元左右,對普通農戶來說還是投入較大。管桑養蠶技術很強,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桑樹病蟲害成災、桑葉農藥中毒、蠶病暴發,嚴重影響經營收入。生產中的計劃安排、勞力組織、異常氣候應對生產安全,市場波動等,對業主都是不小的考驗。
從目前全市蠶桑業主生產經營情況來看,水平高的桑園年養蠶在50 張/hm2以內、產繭大約2000 kg,按2022 年蠶繭收購價格算,繭款收入低于10 萬元/hm2,弱于部分經濟價值高的蔬菜水果產業。與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水稻生產相比,需要的勞動力較多,缺乏政策支持優勢。雖然桑果采摘、桑枝菌種植、蠶桑旅游效益較高,但畢竟才剛剛起步,規模較小,與晚熟柑橘等產業存在競爭。
全市現有蠶桑業主,三分之一為安泰公司返租倒包業主,三分之二為自建業主。有的是希望通過投資蠶桑為自己謀一份職業,獲得勞動報酬;有的希望投資蠶桑,請人管桑養蠶,獲得較好投資回報;有的農業經驗豐富,經營規模適中,后期投入壓力不大,生產經營組織得很好;有的對農業完全陌生,經營規模過大,后期投入無法滿足,生產經營一塌糊涂;有的甚至桑園荒廢,停止管桑養蠶。全市蠶桑業主正在經歷一場大浪淘沙式的洗禮。
蠶桑是廣安傳統產業,發展歷史悠久,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經過長期的市場淘汰,市內保留有全國一流的絲綢工業企業,產業鏈條齊全,蠶繭產品不愁銷路。目前,廣安每年可生產銷售上百噸蠶絲、上萬米絲綢,蠶桑是全市僅有幾個能形成大宗產品銷往市外的農業產業之一。隨著行業成功轉型升級,廣安優質蠶繭、高品質蠶絲的市場地位得以確立,蠶桑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發展廣安蠶桑既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做大做強蠶桑絲綢產業,發展地方經濟,又能夠吸引青壯年勞力回家創業就業,改善農村人口年齡結構,解決農村老人撫養、小孩教育等社會問題,助推鄉村振興。在“非農化、非糧化”大背景下,雖然發展蠶桑受到耕地限制,但廣安現存有桑園5000 hm2,其中一半屬于老劣低產桑園,改造升級潛力大。同時,廣安屬于丘陵地區,有很多河流灘涂地、水淹地、水保地、石漠化荒地不適宜糧食生產,可用于栽種桑樹發展蠶桑生產。因此,各地要統一認識,高度重視蠶桑產業發展,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采取適當的鼓勵和扶持措施,正確引導蠶桑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安泰公司自建蠶桑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強基礎設施改造,組配先進蠶桑技術,將其打造成蠶桑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示范基地,充分展示蠶桑產業活力。利用基地建立現代蠶桑實訓基地,廣泛吸收有興趣、有意愿的社會人員到基地來經營實踐,通過親自參與生產實踐培育他們的蠶桑情懷、技術本領和管理經驗,培育蠶桑產業發展的新生力量。培訓合格后組織他們去流轉經營現有桑園或開發建設新的蠶桑基地。通過對現有桑園的改造提升和新基地的建設,在全市建立一批有桑園2~3 hm2的適度規模經營蠶桑生產主體,穩定全市蠶繭生產。
按照產業化運行模式,全市建立以安泰公司為龍頭,有桑園面積2~3 hm2的蠶桑生產主體為骨干的蠶桑產業化體系。依托龍頭企業全面開展蠶桑物資供應、技術指導和蠶桑產品收購服務,建立小蠶共育點,開展小蠶集中飼養、多批次養蠶。農戶通過增加養蠶批次、縮短每批次養蠶時間、減少每批養蠶數量,解決養蠶用工集中問題,并通過推廣蠶桑機械和省力化養蠶,降低養蠶勞動強度。采取第三方抽樣驗級、計算機自動化管理、二次分紅等方式實現蠶繭及其他蠶桑產品收購公平,化解產銷矛盾,實現企業和業主協調穩步發展。
充分挖掘蠶桑資源,深度開發桑、蠶、繭、絲的經濟及文化價值。大力做好桑果、桑葉、桑枝等食用藥用開發,發掘桑樹除養蠶外的利用價值;非蠶期利用桑園種植、養蠶設施養殖,提高桑園和養殖設施利用效率,增加農戶收入;整合蠶桑基地、絲綢工廠和桑枝菌生產企業,打造蠶絲旅游線路,挖掘蠶桑文化價值。通過多途徑增加蠶桑經營主體的收入,提升產業競爭優勢。全面推廣蠶桑政策性保險、蠶桑產品保護價收購,減少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對農戶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