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付碧
(東興區桑蠶繭服務中心,四川 內江 641000)
內江市東興區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沱江流域中游,成渝之心,平均海拔405.4 m,區域面積1181 km2,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貌以中丘中谷、淺丘寬谷為主,丘陵占83.00%,山地占11.84%。境內年平均氣溫17.2℃,年最高溫度37.2℃,極端最高氣溫43.8℃,年均相對濕度80%,年均降水量927 mm,適合栽桑養蠶。近年來,東興區把蠶桑連續納入五年規劃,作為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來抓,奮力做強做優蠶桑產業,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上蠶桑實踐新篇章。立足當前,如何推動全區傳統蠶業向現代蠶業的轉型升級發展,促進蠶桑提質增效值得深思。
內江市自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就設有蠶業管理機構,清末民初東興區就開始栽桑養蠶并創建絲廠,現已發展成為國家“東桑西移”優質蠶桑基地縣,是四川省30 個蠶桑重點縣之一。全區現有桑園4 萬畝(0.27 萬hm2),其中果桑1 萬畝(0.07 萬hm2)。蠶桑鎮14 個,其中蠶桑重點鎮5 個;蠶桑村85 個,其中蠶桑重點村33 個。2022年,全年養蠶3.0 萬張,產繭1 540 t,蠶農蠶桑收入1.23 億元(其中蠶繭收入7 037 萬元,蠶桑綜合利用收入5 280 萬元),基礎設施建設、投產桑園面積、發種量、養蠶量、單產量、單產值、總產值等指標居全市第一。
全區擁有小蠶共育室31 個,1 800 m2,其中村集體經濟智能共育室2 個,290 m2,共育面達100%。標準化鋼架養蠶大棚4.6 萬m2;紙板方格蔟上蔟覆蓋率達95%;推廣升降式蠶臺、升溫補濕器、機動噴霧器、采繭機、旋耕機、桑枝剪伐機、桑枝粉碎機等若干。實現年養蠶7 批次。
轄區內有蠶桑龍頭企業——內江市松林絲綢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2 406 萬元,總資產3.3 億元,員工560 人。該公司是一家擁有自主經營進出口業務的四川省農業產業化重點經營龍頭企業,重磅綢享譽絲綢界,名列全國同行業前三名,擁有“松林三棵松樹圖案”“S28”中國絲綢產品名牌商標,并在印度注冊。其子公司內江市松林蠶業有限公司,擁有蠶繭收烘站5 個。另有蠶桑農業公司1 家、專業合作社24 個、家庭農場5 戶。帶動蠶農7 000 余戶。
全區現有蠶桑技術人員93 人,其中區桑蠶繭服務中心21 人、內江市松林蠶業有限公司14人、鎮蠶桑站25 人、村蠶桑技術人員33 人。另東興區蠶桑協會5 人,共育戶23 戶,形成了“公司+專合社+共育戶+農戶”相互聯結依托、蠶桑協會為紐帶、區鎮村技術員為骨干的蠶桑技術服務體系和網絡。東興區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不斷引進蠶桑新品種、新技術和新型省力機具。
為提高桑園的利用率,在田家、雙橋等基地鄉鎮推廣“桑-糧”“桑-天冬”“桑-菜”等間種套作模式。冬閑季節種植桑枝食用菌,將冬季修剪后的桑枝粉碎作為生產食用菌的主要原料,在雙橋、雙才等基地鄉鎮試種成功,有平菇、羊肚菌等種類。發展果葉兼用桑,在全區推廣了“無核大十”“嘉陵30 號”等果葉兼用桑品種,既產桑果又養蠶。支持有關企業、專合社發展桑葉茶、桑椹干、桑椹酒、桑椹膏等產品,金椹元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蜜金椹”桑椹干商標,元先橋農業有限公司注冊了“甜誠緣”蠶絲被、“元先橋”桑椹干、“元先橋”桑葉茶等商標。
為了激發群眾栽桑養蠶的積極性,東興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扶助政策。新栽桑園、新建蠶房(棚)、蠶需物資等補貼標準,最高時近乎全額補助,蠶農或大戶幾乎不用投資就可以建好桑園和蠶房進行養蠶。政府加大投入在客觀上推動了蠶桑產業快速發展,但蠶桑產業發展質量缺乏引導技術,難以得到保證。當市場行情不好時,老百姓棄桑毀桑和桑園撂荒的現象屢見不鮮。
2006 年以來,全區大力實施蠶桑產業化、標準化建設,持續新栽和改良桑樹,逐步建成了一批標準化桑園,奠定了蠶桑產業發展基礎。但主觀上并未真正調動老百姓栽桑養蠶的積極性,部分蠶農對桑園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重視桑樹修剪、肥培和病蟲害防治,只求產出、不重管理的現象較為嚴重,導致桑園管理水平較低,桑樹長勢差、質量差、產葉量低,嚴重影響養蠶量的增長和繭絲質量的提升。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勞動力市場價格快速增長,吸引了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緊缺成為制約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蠶桑產業發展的瓶頸。區蠶桑職能部門自身建設存在短板,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對產業發展方向和市場行情定位不準、把握不好,致使蠶桑產業發展仍然以蠶農單家獨戶、零星分散經營為主,蠶桑專合社、家庭農場培育滯后,龍頭企業的主體帶動作用、蠶桑專合社的橋梁紐帶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和發揮。
蠶桑新型技術和機具的推廣需要大量資金,資金投入的不足致使推廣滯后、范圍受限、程度不深。全區蠶農大多50~70 歲,老齡化趨勢比較嚴重,栽桑養蠶思想固化,習慣于傳統方法,在接受新科技上存在一定難度。蠶農養蠶效益差距較大,技術好的單張產量達60 kg,單張產值最高達3800 余元;技術差的單張產量低于30 kg,單張產值僅1000 余元。
近年來,桑園“糧-桑”套作和桑枝食用菌在試點種植成功的基礎上仍停滯在個別鎮村,在全區的推廣力度不夠。桑葉茶、桑椹干、桑椹酒等加工產品僅局限于個別企業和專合社家庭作坊式生產,規模狹小,品牌不優。桑白皮、蠶蛹、蠶沙、僵蠶等的研發利用處于盲區。蠶桑文化與農文旅商、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活力未彰顯,蠶桑資源的綜合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蠶桑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長、不夠強。
在財政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區政府每年設立了200 萬元蠶桑產業發展經費。區桑蠶繭服務中心要充分調研,科學合理安排資金使用計劃,以需求為導向,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制約機制。發揮蠶桑龍頭企業的作用,引導內江市松林蠶業有限公司與蠶農簽訂蠶繭保護價收購合同,確保蠶農生產的蠶繭有銷路,蠶桑生產利益有保障。本著強基礎、補短板、穩面提質、延鏈增效的發展思路,強化蠶桑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打造蠶桑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帶動全區蠶桑產業發展。包裝蠶桑項目,通過走出去、走上去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抓住東興區著力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契機,引進實力企業融入產業集群,研發蠶桑藥用價值,開發高端品牌產品,逐步構建蠶桑全產業鏈,實現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優勢,強化基礎,壯大產業”的思路,圍繞內安線、內高線兩個蠶桑產業帶,著力規劃打造雙橋、雙才、永福、高梁、楊家5個重點蠶桑基地鎮,元覺村、芋河村等33 個重點蠶桑村,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區蠶桑發展。區域內統一規劃、布局和管理,選擇“農桑14 號”“強桑1 號”桑樹品種,按照“6215”桑園科學栽植規格,新栽、補植、嫁接改良桑樹,連片建設高標準規模化蠶桑基地。完善小蠶標準化共育室、標準化室外鋼架大蠶棚、消毒池、生產作業道、蓄水池等基礎設施,建設優質蠶桑基地,鞏固現代蠶桑產業發展基礎。
在田家農業園區蠶桑科技示范園,打造標準化各類品種桑園80 畝(5.33 hm2),全面落實高產優質桑園栽培管理規范,探索桑園快速豐產、高效、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的路子。建標準化小蠶共育室200 m2,建標準化養蠶大棚2 000 m2,探討推廣以飼育技術規范化、實用化,管理科學化、制度化為重點的小蠶共育技術管理體系。通過蠶桑科技示范園栽桑養蠶探索形成適合東興區栽桑養蠶的標準化技術,在全區推廣適用東興區的小蠶共育化、大蠶省力化、消毒專業化、“一步成園”栽桑和蠶桑綜合立體開發等栽桑養蠶技術,在蠶業產業化科技運用中起到以點帶面、榜樣示范作用,促進和帶動廣大農民提高科學養蠶技術,增加養蠶收入。
解舒率的高低決定了蠶繭的品質,進而影響了養蠶農戶收益的高低,也影響到蠶農的養蠶積極性。通過前期努力,東興蠶繭解舒率由45%提升到了60%以上,但是相比高解舒率的優質蠶繭還有較大差距。在選擇“7532×781”“川山×蜀水”“兩廣2 號”等3 個主推蠶品種的基礎上,要配套推廣蠶桑先進技術。秉持 “養好小蠶七成收”理念,改善傳統小蠶共育室,升級建造智能共育室,通過智能化控制系統,實現共育室的溫濕度、換氣勻風、消毒和光照等情況自動控制,優化小蠶共育環境。繼續推廣標準化室外鋼架大蠶棚、旋轉紙板方格蔟具,提供大蠶飼育和上蔟良好環境。推行“十天養蠶法”,共育戶將小蠶共育至4齡再分發給蠶農,實現蠶農飼養的大蠶10 d 左右便可以上蔟,將共育戶的獎補資金與蠶農收獲蠶繭的產量質量掛鉤,推動蠶農生產高品質蠶繭。
建立中心、鎮、村三級蠶桑生產服務聯系制,普及科學栽桑養蠶實用技術,落實蠶農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東興區及各基地鎮、重點村應著力推廣蠶桑省力化實用技術,根據蠶桑季節特點和技術要求,視情況分階段、分批次組織對共育戶和廣大蠶農進行技術培訓。以現場觀摩和理論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桑園豐產管理、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飼養、紙板方格蔟上蔟、蠶桑病蟲害防治等專題培訓,確保每一個蠶農熟練掌握和運用栽桑養蠶技術。每逢蠶事季節,區桑蠶繭服務中心應統一部署,組織區鎮村蠶桑技術人員分片、包村、包戶深入田間地頭桑園土塊、共育戶、養蠶農戶家中,零距離、面對面進行蠶桑技術指導與服務,解決蠶農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讓蠶桑產業最大收益惠及每個蠶桑經營者。
鞏固建設四川省元先橋農業有限公司,吉華祥、金椹元等蠶桑專業合作社,瀟瀟種養殖蠶桑家庭農場等以及蠶桑規模養殖大戶,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連片建設,實施科學化、標準化管理,以規模促進效益提升。逐步建立蠶桑村集體經濟,修建工廠化智能化養蠶設施設備,采用“公司+基地+農戶”“專合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和利益聯結模式,吸引農民工、有為青年返鄉創業、帶動廣大蠶農共同走蠶桑致富之路。加強蠶桑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重點培育種桑面積3 畝(0.2 hm2)以上、年養蠶10 張以上、蠶桑年收入3 萬元以上的新型蠶桑經營業主,夯實蠶桑基礎,樹立信心創建蠶桑農業公司、蠶桑專業合作社、蠶桑家庭農場等。
充分利用桑園資源,提高土地產出,推行桑園復合經營模式,制定全區桑園 “桑-糧”“桑-藥”“桑-菜”間作套種和“桑-禽”等桑園套養具體實施方案。開發蠶桑附屬產品,鼓勵有條件的蠶桑農業公司、蠶桑專業合作社、蠶桑家庭農場,利用桑枝生產食用菌、飼料、肥料,將冬季閑置桑枝變廢為寶,打造品牌桑葉茶、桑椹干、桑椹膏、桑椹酒、蠶絲被,引進企業開發蠶桑藥用價值,深耕高附加值產品。抓住位于成渝兩地中心地帶的優勢,打造蠶桑文旅園,利用東興蠶桑產業基礎和濃厚蠶桑文化底蘊,打造蠶桑科技示范園、蠶桑農旅體驗園、蠶桑休閑采摘觀光園等,吸引游客入園參觀學習,體驗采桑、養蠶、摘桑椹、品桑葉茶、喝桑椹酒、吃桑葉雞等樂趣,弘揚蠶桑傳統文化,多元發展壯大東興蠶桑優勢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