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范和化解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黨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首。在2019年1月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各級領導干部負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政治責任提出明確要求。2022年第10期《求是》雜志刊發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必須正視發展進程中的風險,勇于克服前進道路上的挑戰,只有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行穩致遠。
近年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穩中有憂。這種空前的經濟社會變革在給重慶帶來利好、機遇的同時,也將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問題、矛盾和沖突,經濟風險將呈現出明顯的多發性、多樣性、復雜性、系統性特征。受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托,重慶國際投資咨詢集團有限公司課題組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著手,聚焦實體經濟、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積累和交叉傳導,深入分析當前經濟運行中需要警惕的主要風險點,并針對各個層面的具體困難和潛在風險提出防范預案和化解措施。開展重慶經濟領域風險防控系列研究,對于系統梳理排查重慶經濟領域主要風險,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持續提升風險防范化解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心,進一步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不斷推動重慶各項事業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
一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統計與預測相結合。綜合運用文獻查閱、部門座談、實地調研、專家論證等方法,一方面抓長期的結構性的隱性風險研判,另一方面抓短期的周期性的顯性風險排查。
二是堅持立足重慶看重慶、跳出重慶看重慶。首先,在“向內看”上下功夫,正確認識和把握重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同時注重“向外看”,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外防范化解風險先進經驗。
三是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聚焦中美“熱和平”、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實體經濟與產業結構、政府債務與金融等領域風險積累,深入分析后疫情時代的主要風險點,提出主動防范、系統應對、標本兼治的系列措施。
經濟領域涉及面廣,專業性強,風險因素多,對研究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為攻克上述難點,課題組走訪了重慶市相關部門和區縣,訪談了產業、金融、貿易、法律、政策研究等領域專家,有效拓寬了信息收集渠道,豐富了研究視角,保障了研究成果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什么是風險?風險是一種不確定的事件或條件,一旦發生,就會對目標造成消極的影響。這種不確定性的事件或條件,目前還沒有發生,沒產生影響,只能想辦法控制,盡量降低發生的可能性,或者減輕發生后造成的影響。
什么是問題?毛主席說“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換言之,問題就是現狀和期望之間存在落差的矛盾,這個落差已經產生了,而且已經造成影響,只能面對問題,分析原因,尋找解決方案,盡量減輕影響或者接近期望。
因此,問題不等于風險,或者說并非所有問題都會上升為風險。這一認識作為課題組核心觀點,貫穿了項目研究全過程,并應用于風險識別和分析。
1.全球貿易摩擦風險——貿易摩擦沖擊全球生產鏈、供應鏈、價值鏈,輸入性風險加劇;
2.資源約束風險——后備土地資源趨緊、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
3.人口結構風險——老齡化趨勢居全國前列、人口凈流出與老齡化疊加;
4.產業結構風險——工業結構長期囿于單一化困境、部分產業陷入“低端陷阱”;
5.實體經濟風險——民營經濟“離制造業”投資傾向突出,“脫實向虛”風險加劇;
6.房地產風險——政府對房地產行業依賴加劇、房地產市場流動性明顯降低、過度桿杠化導致的“擠出效應”更加明顯;
7.金融風險——過度金融化的苗頭初現、實體經濟運行風險加速向金融領域傳導;
8.政府債務風險——顯性債務償付壓力增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正暗中積累;
9.增長動力風險——單純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已不可持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貢獻能力仍需培養;
10.區域競爭風險——主城區首位度不高,集聚要素資源能力不強、區域競爭加劇。
鑒于經濟風險具有突發性和系統性特征,為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落下“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病根”,課題組聚焦全局、把握整體,提出了三大類建議。一是持續做好系統性風險的監測、分析和評估;二是重點防范財政金融風險和實體經濟風險,牢牢穩住實體經濟這個“壓艙石”;三是善用“增量思維”,通過進一步加大外部優質資源引進,借助增量盤活存量,激活變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落實做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
本課題共產生2篇決策建議,均獲得省部級領導批示。其中,《我市產業鏈工業鏈總體穩定 關鍵零部件保供存在隱憂》得到時任重慶市市長唐良智、常務副市長吳存榮批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三大風險點需關注》得到時任重慶市副市長劉桂平批示。《關于做好穩外貿穩外資穩外經有關工作的通知》(渝府發〔2018〕50號)、《關于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企業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渝府辦發〔2019〕1號)、《關于加強財政金融聯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通知》(渝府辦發〔2022〕81號)等行政規范性文件均采納了本研究成果內容,有力保障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重慶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