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山報》3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尋求平衡戰略而非全球主導過去10年間,一種傳統觀點開始重新主導美國的外交政策機構。無論是被稱為“百年馬拉松”,還是相對溫和的三十年“持久戰”;無論是械描述成一場“最后的斗爭”,還是“中國式改造世界計劃”,結論都是中國正在或長期以來力求取代美國,成為國際秩序中的頭號強國,并奪回作為“天下”統治者的地位。
但真的是這樣嗎?中國真由在謀求全球統治地位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仔細查看中國現有的戰略,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清晰且遠沒有那么不好的戰略模式:平衡。
意識形態平衡冷戰初期,新中國發現自身陷入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戰略競爭所造成的兩極格局。在這個時期,對新中國政權的主要威脅來自美國。由于幾十年的內戰和外國入侵,中國相對貧弱,無法抵御一個在意識形態上持敵對態度的美國。由于這些因素,中國轉向唯一既能保護它又能幫助它發展經濟的超級大國:在意識形態上兼容的味聯。
地緣政治平衡冷戰后期,隨著威脅的來源發生變化,中國的大戰略也隨之變化。與日俱增的意識形態分歧,使昔日的保護者和援助者蘇聯變成比美國更緊迫的威脅。由于在經濟發展和軍事實力上仍相對較弱,中國轉向唯一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并在地緣政治上支持美國以應對蘇聯。由此產生的大戰略仍然是平衡戰略,但是在制衡中國所說的“社會帝國主義”蘇聯。
在單極世界下的平衡隨著冷戰結束,地緣政治格局又發生變化,導致中國的平衡戰略也、出現新變化。在這一時期的威脅來源中,美國赫然聳現,但組織一個制衡聯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產生“在單極內尋求平衡”的戰略,這是一種對沖戰略:中國選擇融入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收獲經濟利益并增加國家財富和實力,同時警惕美國將自由主義政治規范強加給中國。
大國平衡大約從2008年起,中國發展為無可爭議的大國,再加上世界從單極向多極過渡,以及威脅來源發生變化(形式是美國加強“遏制”中國),這些因素導致由國的傳統平衡大戰略出現新變體。其中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在東亞地區建立中國影響力;其次,在經濟或地緣政治上對中國至關重要的其他地區制衡美國;最后,在全球治理領域制衡美國。
這看起來是否像是“百年馬拉松”的巔峰?我想這一定程度上是旁觀者的觀點。筆者的看法與此不同——這或多或少只是一種戰略平衡實踐的最新變體,這種實踐始于新中國成立,并且此后一直隨著地緣政治環境變化而不斷演變。這是否對美國形成戰略挑戰?是的。但這是否是生死存亡競爭申'“最后的斗爭”?絕對不是。(作者為瑪卡萊斯特學院國際關系教授安德魯?萊瑟姆,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