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全國兩會選舉產生了新屆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領導人,習近平全票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這充分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充分體現了黨的意志、人民意志、國家意志的高度統一。奔赴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這一成果所帶來的方向感和確定感,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社會團結奮斗的堅定信心。
從黨的二十大,到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團結奮斗”都是關鍵詞和高頻詞。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讓“團結奮斗”顯得更為重要緊迫,成為中國的剛需。如今,國際局勢更加復雜動蕩,美國還在廣泛的戰線上加緊對中國的遏制打壓。雖然美國內部政黨分化分裂的狀況沒有緩解,但強硬對華已成為美國幾乎僅有的政治共識。華盛頓正在試圖通過制造“中國”這個共同的針對目標,來實現美國內部及跨大西洋聯盟甚至更大范圍的“團結”,哪怕這個團結只是表面的。中美的戰略博弈,某種程度上也是團結力的比拼。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這些年來,我們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接踵而至,大仗一個接一個,每一仗都是靠全體人民團結奮斗、頑強斗爭闖過來的。”新時代十年,面對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而貫穿這一偉大征程的主旋律,就是團結奮斗。
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對當前形勢的判斷是:“世界百早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越是這樣的時候,越是要求內部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擰成一股繩,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這股百年來支持中國人民走向富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精氣神,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特殊和寶貴。
中國這艘巨輪要揚帆遠航,有些風浪是注定躲不過去的。英國《金融時報》最近的一篇評論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假設:如果沒有臺灣問題、沒有社會制度的不同,中美關系還會存在緊張和對峙嗎?答案是肯定的,“很難想象美國會在何種情況下愿意與人共享聚光燈”。需要認識到的是,不管華盛頓在對華遏制上打出什么旗號,本質上都是出于對中國持續發展的心虛和排斥,哪怕這樣的發展給全世界帶來的是巨大的機遇。這無疑是違背歷史潮流的舉動,但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現實。
美國之所以這么針對中'國,恰恰說明中國蓬勃的發展勢頭和巨大潛力,讓華盛頓不自信了,感到焦慮,生怕其全球霸權受到威脅。對中美兩國來說,如何度過這一段帶著不適的磨合期,最終還是內因起決定性作用。美國現在看起來氣勢洶洶,其實頹勢已現,宅的戰線拉得太長"超出了其能力范圍,。拜登于6當地時間3月9日公布2024財年預算案,為了在國會獲得共和黨議員的支持,避免“政府關門”的困境,該預算案大幅增加軍費,卻忽視民生需要。這種不以美國人民利益為重的政治取向;是不可能彌合分歧,實現真正團結的。
在多元化社會,利益訴求和公眾意見的千差萬別是現實狀況。放眼世界,許多發達國家陷入政治極化、社會分裂和政黨利益綁架國家利益的泥潭;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中國制度優勢的突出體現,也是中國社會團結奮斗的深層動力。踏上新征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4億多中國人的團結奮斗,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這讓人心生敬意,也令人心潮澎湃。▲
環球時報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