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鳳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長大成才,將來為家庭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然而,成長就像一趟奇幻的旅途,有危險,也有誘惑,家長則要做孩子的榜樣,成為指引孩子前進的啟明星。如果前方有陷阱與泥潭,就讓道德與法治的力量化作照亮途中的火把,幫孩子規避風險,拒絕誘惑,永遠走正路、走大道。
“我們家的孩子特別會利用時間,每次別的孩子還沒寫完作業,他的作業就早早寫完了。這其中的秘訣就是他會在副科課上寫主科的作業,今天他就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完成了全部的數學作業。”一名家長在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得意洋洋地與別的家長交流“經驗”。
作為一名專門教“道法”課的老師,我發現這門課在很多家長眼中是不被重視甚至可有可無的,因此當孩子在課堂上寫作業、不認真聽講時,家長不但不會制止,還會默許孩子對這門課的輕視。然而,小學階段孩子的“三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受到什么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家長不重視“道法”這門課則會讓孩子認為道德與法治教育可有可無。在前面提到的那位家長看來,完成語數外等主科作業比學習道德與法治更重要,這種想法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
重視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就是重視培養孩子的道德感與法律意識。孩子上學后,從單一的家庭環境過渡到多元的社會環境,與老師、同學相處的時間增加,父母不能面面俱到地對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教育,因此需要老師的指引以及學生對自身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其中,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奔旭(化名)是一個喜歡貪小便宜且缺乏法律意識的男孩,在學校時經常順手拿別人的東西,每次得手后都會得意洋洋,自認為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個“新玩意兒”。班主任找到奔旭的父母,想家校攜手幫奔旭改掉偷拿別人東西的毛病,然而,“護犢子”的父母卻不把孩子偷拿同學的物品當回事,認為這是孩子小不懂事,等長大了“樹大自然直”,用不著老師“上綱上線”地操心。在父母的放任和縱容下,奔旭更是肆無忌憚。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了奔旭喜歡“小偷小摸”的毛病,于是開始疏遠他。在學校里沒有了朋友,奔旭的情緒越來越糟糕,甚至不愿意來學校上學了,身心受到很大的影響,學習成績更是直線下滑。
小學階段的孩子容易出現一些“小問題”,并不是因為孩子的道德感低、法律意識差,而是因為很多時候他們對“道德”和“法治”缺少明確的認知。對小學生來說,上好道德與法治課非常重要,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三觀”、促進身心健康成長并終身受益。作為家長,更應該重視孩子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培養,不能眼中只有成績。
在教育教學中我發現,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要與生活相互結合,對于課本上的知識孩子不僅要知會牢記,還要做到能理解、會運用。一些孩子之所以不重視“道法”課的學習,是因為覺得這門課的知識“假大空”,無法運用于實際生活。為了幫助孩子轉變這一觀念,家長要讓孩子在生活中體會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意義與實際作用。
曾經,天一(化名)是一個關心他人、熱情友善的學生,可是自從媽媽生了二胎,他的性格出現了巨大的轉變,不僅越發冷漠,而且對人暴躁。原來,弟弟出生后,爸媽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照顧這個家庭新成員上,天一便覺得自己不再受重視,甚至覺得爸媽不再愛他了。一個體會不到父母之愛的孩子內心十分孤獨痛苦,只能用冷漠作為偽裝,用暴躁宣泄情緒。
面對天一的變化,家長焦急又無奈,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導孩子。直到有一天,天一的爸爸無意中翻開了孩子的《道德與法治》課本,書中第四單元第一課是《父母多愛我》。天一的爸爸認真看完了書中的內容,突然想到了開導孩子的辦法。
那天,天一回家之后,看到父母笑盈盈地坐在餐桌前,示意他坐下來。天一順從地坐下卻依然冷著臉,爸爸提議天一和媽媽同時在紙上寫下媽媽每天為天一做的事情。當天一對著面前的白紙發愣時,媽媽的那張紙上早已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爸爸讓天一和媽媽交換所寫的內容,看完媽媽寫下的內容,天一流下了眼淚。這張紙上寫滿了媽媽每天照顧他的“工作”:從凌晨五點起床開始準備早飯,到每天晚上十一點幫愛蹬被子的他蓋好被子……一件件、一樁樁的小事,事無巨細地體現著媽媽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隱藏在生活細節之中的愛,雖然因為太過瑣碎平常而被忽略,但媽媽對天一的愛從未消失。
“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因為生了弟弟就減少了對你的愛,相反,爸爸媽媽會為了不讓你受委屈而更加愛你。”天一的爸爸語重心長地說,“爸爸媽媽不善于表達,但是對你的愛包含在每一天的生活細節之中,沒減弱,也沒有消失。爸爸媽媽只是在默默地照顧你,希望你也能對爸爸媽媽多一些理解。”天一恍然大悟,緊緊地抱住了自己的父母。
這個例子就是《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天一的爸爸用課本上的知識與方法讓天一認識到了父母對自己的愛,緩和了家庭矛盾,加深了他對愛的理解。
爸爸對茵茵(化名)發火了,因為他發現茵茵在《道德與法治》課本上亂涂亂畫。爸爸認為這門課程很重要,希望茵茵提高重視,而茵茵卻說:“我不喜歡這門課,感覺不到什么實際的意義。就拿《家鄉的新變化》這一課來說,從我出生到現在就沒有感覺到家鄉有什么變化。”
為了讓茵茵充分認識到“家鄉的新變化”,爸爸決定帶她展開一場“尋根之旅”。茵茵雖然出生在大城市,但她的老家卻是一個小鄉村。為了讓茵茵感受到老家的變化,爸爸找爺爺要來了老照片,茵茵驚訝地發現,老家的變化確實不小:曾經塵土飛揚的土路現在變成了寬闊的馬路;曾經簡陋的茅草屋現在變成了整潔的磚瓦房;曾經農戶家門口的牛車現在變成了小汽車;曾經人們揮汗如雨地在田里勞作,現在則由現代化農機取代了人力勞作……看著一張張照片,茵茵感覺既新奇又驚訝,不禁由衷地感慨道:“原來我的家鄉發生了這么巨大的變化,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老家的變化也讓茵茵由衷地驕傲與自豪,她說:“中國真偉大,我要努力學習,把祖國和家鄉建設得越來越好。”
特定的教育情境能讓孩子以情入境,深切地體悟課本教育的實際意義。因此,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家長應當多給孩子創設對他們而言親近而又貼近生活的教育情境,讓“道法”知識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真正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