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余, 郭煥茹, 車春華
(1.浙江農資集團寧波惠多利銷售有限公司, 浙江 寧波 315033; 2.寧波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浙江 寧波 315000)
浙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傳統的大宗中藥材,以地下鱗莖入藥,是浙江地區道地藥材“浙八味”之一[1]。浙貝母種植歷史悠久,主要栽培于浙江地區,目前金華市磐安縣和寧波市鄞州區(現海曙區)是浙貝母的主要產區[2-3]。浙貝母主要由散戶種植,在栽培管理和施肥方式上不盡相同,導致浙貝母的產量和品質參差不齊。集約化栽培的浙貝母產量高,耐肥性較強,農戶常通過增加施肥量來獲得高產,而過量施肥可能導致產量和品質不能提高,造成肥料流失嚴重,引起面源污染[4]。農戶種植浙貝母的收益除了受市場價格影響外,還受成本投入、產量、品質等的影響,探究既能節約肥料成本投入,又能提高產量和品質的施肥模式,是提高種植戶收益和積極性的有效措施。為此本研究從優化施肥對浙貝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角度探索種植浙貝母的節本增效方法,對浙貝母的生產具有推廣意義。
試驗在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懸慈村進行。該區域位于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過渡區域的季風氣候區,屬于海洋性季風濕潤氣候,季風交替明顯,雨量充沛,溫暖濕潤。多年平均氣溫16.4 ℃,無霜期一般為230~240 d,年降水量為1 480 mm,年日照時數1 850 h。試驗地的土壤類型屬于砂質黏壤土,種植模式為浙貝母-水稻水旱輪作。試驗前0~20 cm土壤pH值5.3,有機質含量33.4 g·kg-1,全氮含量3.2 g·kg-1,有效磷含量44.9 mg·kg-1,速效鉀含量43 mg·kg-1。
試驗以農戶常規施肥方案為對照(CK),試驗處理組(T)為優化施肥方案。試驗處理的面積為333.5 m2,除施肥不同外,浙貝母品種及其他栽培管理模式與CK一樣。2021年11月15日開始翻地施底肥,對照處理的豬糞在出苗前面施覆蓋薄土,優化處理的商品有機肥作底肥施入,11月20日開始播種。供試品種為浙貝3號,667 m2用種量為350 kg,2022年5月5日開始采挖。具體施肥方案見表1~2。

表1 對照施肥方案

表2 優化施肥方案
在關鍵生育期記錄浙貝母田間長勢情況,于收獲期分別在優化施肥處理和對照組中隨機挑選3壟貝母,去除每壟2端的2 m,從每壟中間量取10 m進行現場采收,采收的貝母鱗莖現場清洗后稱重,同時測量采收貝母的每壟的寬度,計算每個點采收的面積。從每個點采收的鮮貝母中隨機取1.5 kg樣品帶回去檢測貝母中的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中浙貝母項下的測定方法測定[1]。另外從每個樣品中隨機挑選10個有代表性的浙貝母鱗莖,用游標卡尺測量鱗莖的最大橫切直徑和厚度,并用天平稱重計算平均單鱗莖質量重。
采用SPSS 20.0進行單因素顯著性檢驗和相關性分析,采用LSD方法在5%顯著性水平上進行顯著性分析。
表3為不同施肥處理的浙貝母產量,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優化施肥處理顯著提高貝母產量。對照的浙貝母每667 m2理論產量為811.67 kg,而優化施肥處理為1 005.97 kg,增產率為23.94%。因此從經濟產量來看,優化施肥處理顯著提高了浙貝母的產量。

表3 不同施肥處理的浙貝母產量
如表4所示,優化施肥處理的浙貝母鱗莖平均橫切直徑為4.12 cm,顯著大于對照處理,優化施肥處理的鱗莖平均厚度和平均單鱗莖質量均大于對照處理,但2個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綜上結果表明,優化施肥處理能顯著增加浙貝母鱗莖的個頭,從而增加產量。

表4 不同施肥處理的浙貝母鱗莖大小
品質分析結果(表5)顯示,優化施肥處理的浙貝母總灰分含量為3.63%,浸出物含量為17.53%,貝母素甲和貝母素乙的總含量為0.10%,分別比對照處理高0.16、0.50和0.01百分點,但2個處理間無顯著差異,且二氧化硫在2個處理中均未檢測出。不管是優化施肥處理還是對照的浙貝母品質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規定的總灰分含量不得高于6.0%,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8.0%,貝母素甲和貝母素乙總含量不得低于0.08%的要求,且2個處理的品質均高于所規定的浙貝母品質要求。綜上結果表明,優化施肥處理的浙貝母品質要高于對照處理。

表5 不同施肥處理的浙貝母有效成分
從施肥量來看(表1~2),優化施肥處理中667 m2的N、P2O5、K2O養分投入總量為35.36 kg,略高于對照處理(667 m2的N、P2O5、K2O養分投入總量為35.28 kg),N的養分投入量比對照處理少1.22 kg,增加了P2O5和K2O的養分投入量,同時也增加了中微量養分的投入。參照現有《主要作物化肥定額制施用限量參考標準(試行)》,施肥總量和純氮施用量均低于限定量(36和17 kg)。
在其他成本相同的情況下,優化施肥處理的667 m2肥料投入總成本為552元,而對照的667 m2常規肥料投入成本為820元。在施肥成本降低了32.68%的基礎上,產量提高了23.94%,根據2022年鮮貝母20元·kg-1的收購價格,667 m2收益增加4 154元。綜上結果表明,優化施肥處理能實現浙貝母的節本增效。
本試驗結果表明,與常規施肥處理相比,優化施肥處理顯著提高了浙貝母的產量,純氮施用量減少了7.06%,但其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硝態氮,有研究[5]表明,較高的硝銨態氮配比比單一形態的氮素更有利于浙貝母產量和品質的提高。在農戶常規施肥處理中,前期施用平衡性復合肥,后期單一施用尿素,這與浙貝母的養分需求規律不符,浙貝母在現蕾開花期至花后期都是以吸鉀為主,吸氮量減少[6],但優化施肥方案中注重前期的磷肥投入,合理配施氮鉀肥。相關研究[7-8]的結果顯示,磷肥對貝母的增產效果要大于氮肥和鉀肥,磷是影響根系生長的重要元素,浙貝母生長后期的根系活力直接影響植株的衰老進程,延遲枯萎是獲得高產的一個重要途徑[9],這與本試驗中的田間表現一致。陳天德等[10]通過研究發現,浙貝母的最佳氮、磷、鉀純養分投入比例為1∶0.44∶0.56,本試驗中優化施肥處理的養分投入比例為1∶0.58∶0.62,同時配施了中微量元素肥,多個研究[10-13]表明,中微量元素能夠提高浙貝母的產量和品質。本試驗結果顯示,優化施肥處理對浙貝母品質沒有顯著的影響,所以中微量元素對浙貝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有機肥和化肥復配作基肥可顯著提高浙貝母的品質[14],本試驗中優化施肥處理有機肥和化肥復配作底肥施入,對照處理的有機肥作為覆蓋層面施,有機肥面施會造成部分礦化而降低改善土壤效果[9],因此,盡管對照的有機肥用量是優化施肥處理的10倍,但產量和品質卻低于優化施肥處理。相對于農戶常規施肥,優化施肥大大降低了肥料成本,能夠實現節本增效,在生產上值得推廣,而在中微量元素肥的施用和化肥的減量施用上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