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東一扭,西一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個鉤鉤掛麻糖,坐個車車逛咸陽。”這是流傳在關中一帶的一個順口溜,是biáng biáng面“biáng”字的寫法。字難寫,筆畫多,誰家小孩子能寫出這個字,家長要得意好多天。
聽著這個順口溜,感覺它也是在描繪做面的場景:一個團面拋向空中,落在手中時已扯為長面,左拉右扯,上下翻飛。一番操作,眾人目瞪口呆之時,面已悄然入鍋。如一段精彩絕倫的舞蹈,高潮之處,戛然而止。
biáng biáng面修長灑脫,面熟了,盛到大老碗里,放上鹽、蔥姜蒜,再撒上一勺紅辣椒面,熱油一潑,升起一絲淡淡的香氣,biáng biáng面就做成了。陜西人吃biáng biáng面也是一道風景,端起大碗,蹲上凳子。
陜西一大怪,面條像褲帶。biáng biáng面是陜西獨創,陜西也因它而顯得獨特。陜西人專門給這種面造了一個字,天下的面條多種多樣,人們吃面的歷史也源遠流長,但唯有biáng biáng面有此殊榮。
關于biáng biáng面的歷史,沒人知道,也說不清。有人說這個“biáng”字是個吃不起面的窮秀才造出來的,也有人說是因為古時咸陽一帶面館多,家家面案上都發出面條拍打的聲音,后人就把這種面叫biáng biáng面。
(作者李東佳,節選自《biáng biáng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