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雪峰 楊麗茹
電子商務發展與物流中心構建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不同于傳統零售行業,電子商務B2C與C2C模式的實現對商品分揀、配送等提出更高要求,傳統物流模式應用難以保證商品分揀與配送效率符合要求,且頻繁出現爆倉、貨損等問題。為進一步推進我國電子商務產業的長久發展,亟須通過物流中心優化設計來實現物流模式創新。本文從物流中心設計原則的分析入手,在此基礎上闡明電子商務物流中心建設設計的具體要點。電子商務迅猛發展背景下,我國物流行業迎來改革與創新契機。隨著傳統營銷模式逐漸被電子商務取代,商品種類的繁雜以及訂單波段的不同對物流分揀與配送提出更高要求。而傳統物流中心具備的分揀與倉儲空間難以滿足電子商務實際發展需求,并且因分揀效率與不同時段訂單分揀精準度較差的影響,使得物流中心無法為電子商務的縱深發展提供支撐。正因此,探討物流中心建筑的有效設計,對助力我國物流行業的轉型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一)區位選址原則。為保證物流中心建筑設計符合電子商務發展需求,需在設計階段遵循區位選址原則進行建設地點與地理區域的考慮。其中地理區域選擇需以適當范圍的明確為前提,依托于對不同區域的分析評估,結合物流服務范圍來合理確定地理區域。以京東物流為例,其一級物流中心建設以服務范圍間隔600公里為基準[1]。同時考慮到下游運輸中物流中心存在成本高、分散性強等特點,所以需視情況將接近消費者地區作為建設地點選址。另外,為保證商品配送效率符合預期標準,需在確定大型物流中心選址的前提下,做到對下游配送站合理布局選址。此外,物流中心建筑選址時還需遵循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契合、周圍公共設施完善、自然條件理想、交通樞紐結合等原則。
(二)規模設計原則。合適的空間規模是物流中心高效運轉的關鍵所在,相關資料顯示,近幾年我國電子商務領域新增倉庫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其中個別超大單體建筑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鑒于此,物流中心建筑設計需結合對電子商務發展情況的分析,合理控制物流中心空間規模。首先,規模設計需遵循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原則,要求設計人員在市場預測的前提下來合理確定物理中心規模[2]。其次,需遵循規模設計與區域經濟相適應的原則,要求設計人員全面采集當地物流領域相關數據信息,在明確經濟發展趨勢的前提下來控制物流中心規模。最后,需遵循預留發展空間原則進行規模設計,物流中心得益于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迎來創新、轉型契機,為保證物流中心建筑設計能夠滿足區域未來電子商務發展需求,需結合實際發展情況來合理規劃預留空間,避免未來電子商務發展受到建筑用地缺乏、倉儲空間不足等問題的影響[3]。
(一)總體布局設計要點。物流中心總體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建筑功能的整體體現,為此需在明確物流中心選址后,結合物流作業流程、場地界線等方面的分析來優化總體布局設計。針對場地界線與場外工程連接的控制,具體包括:(1)界線確定。一方面是在總體設計前要求設計師以規劃部門規劃范圍為參考來確定界線范圍。另一方面則是在現場實地調研的前提下確定總平面布置,并結合物流中心建設要求的分析進行場地尺寸、坐標、預留空間的界定[4]。(2)臨建城市建筑、道路的布置。為避免對周圍構筑物、道路造成影響,需在布局時按照相關規定將道路邊線與物流建筑間距控制在≮30m范圍內,在臨近工業建筑時,出于道路交通壓力與防火安全的考慮,需將安全間距控制在≮25m范圍內。在臨近民用建筑時,需將高層民用建筑與物流中心間距控制在≮50m;將大型公共建筑與物流中心控制在≮50m;將單層、多層建筑以及裙房與物流中心間距控制在≮30m。同時,設計師需依據對物流作業流線的分析來優化總體布局,并通過功能合理布置來促進物流作業的順利開展。針對功能分區設計,要求設計師在全面掌握物流中心場地布局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功能分組,并保證功能分區設計能夠與物理作業開展相契合。通常情況下,可將物流中心功能劃分為以下區域:(1)場地前區。該區域內可設置出入口、辦公樓、景觀廣場、辦公樓、傳達收發室、停車場等功能場所,若條件允許,可在場地前區設置綜合服務樓、職工食堂等功能建筑。(2)倉儲配送區。該區域以存儲配送倉庫的設置為主,為避免分散設置影響到分揀、配送效率,需以集中的形式將存儲配送倉庫設置于該區域[5]。
(二)內部功能布局與流線設計要點。1.內部功能設計。不同于民用建筑而言,物流建筑設計以倉儲、分揀等功能的實現為主,且物流作業流線設計為核心點。鑒于此,要求設計師結合電子商務實際發展需求來優化物流中心建筑內部功能設計,同時,可依據對空間環境關系、物流作業區之間疏密關系、作業程序先后關系等方面分析進行內部功能規劃與布局的優化。針對作業區域設計,具體包括:(1)進貨區。結合場地實際情況進行進貨區與室外內的銜接設計,在保證物品高效卸貨的同時,實現對貨車卸貨與卸貨平臺的有效對接。同時,結合立面設計形式應用來幫助人員明確辨識進貨區。(2)倉儲區。設計時需結合現場環境分析來確定物流貨品的分類碼放區域,同時保證貨架擺放不對整體物流作業流程產生影響[6]。(3)流通加工區。設計時按要求來規劃待包區、包裝區、成品區的區域。(4)理貨區。視情況將理貨區與進貨區臨近設置,以便工作人員可對倉貨物進行快速分類擺放。(5)裝卸區。設計時考慮到裝卸區與出貨區、發貨區之間的聯系,并結合運輸作業車流線情況進行優化設計。(6)分揀配裝區。設計時考慮到與出貨區之間的關聯,并將占地面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避免占地面積過大影響到后續作業流程順利進行。(7)出貨區。設計時考慮到人車分流,并依據發貨區與配送車輛設置的分析來合理設計。(8)退貨區。應盡可能保證退貨區的獨立性設計。(9)銜接運輸區。要求設計師依照建設要求來合理設計坡道、雨棚、站臺尺寸。針對物流非作業功能設計,具體包括:(1)辦公管理區。設計時需立足于人性化理念,若情況允許,可視情況進行辦公管理區的獨立建筑設計,若條件有限,則于倉儲建筑內部合理規劃辦公管理區域。(2)綜合服務區。要求設計師在考慮物流建筑規模的前提下合理規劃綜合服務區面積,并在設計階段強化對空間環境質量的管控。(3)附屬設施區。設計時應盡可能對獨立附屬地的設計,并保證附屬地設計與物流中心整體風格相契合。2.內部流線設計。目前物流中心設計常用流線形式包括:(1)單線型。分別于建筑兩端設置進貨區與出貨區,該流線形式多用于小型物流中心。需注意,單線型流線設計極易在高峰階段出現爆倉、貨物堆積等情況[7]。(2)雙線型。即以兩條運輸作業路線進行倉儲建筑規劃,并于建筑兩端進行運輸出口與進口的布置。(3)U線型。即以建筑一側為載體進行貨物進出口的設置,其優勢體現為貨物存放區域可依據運輸頻率與周期長短來確定。而該流線形式設計劣勢則是車位數相對較少,且一側進出口設置極易出現車輛流線不順暢情況。(4)分流型。該流線形式使用于貨物先分揀后配送的物流中心,且存在存儲區占地面積小的優勢,但建筑內理貨區、分揀區、發貨區面積設計占比較大。鑒于此,設計師需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的分析,選擇合適的流線形式來優化物流建筑設計。
(三)結構體設計要點。結構設計是否合理與物流中心建筑能否長久、穩定運行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為此可結合以下幾點來優化建筑結構設計:(1)站臺與運輸坡道。結合貨物運輸要求的分析,于設計階段將物流建筑站臺進深控制在≮4m范圍內,并依據運輸車輛高度來確定站臺高度,以停車地面為基準,將站臺高度控制在高出0.8~1.5m 范圍內。坡道設計時需考慮防滑處理,其中叉車行使坡道需控制在≮3m 范圍內,集裝箱拖車行使坡道需控制在≮6m范圍內,并將防護欄桿設置于懸空一側。(2)門窗。要求設計師結合對運輸工具型號、高峰期貨物吞吐量、貨物大小類型等方面的分析來確定倉庫門尺寸與數量,并依據物件寬度與車輛寬度來確定大門寬度。以最大運輸物件為參考,需將作業門寬度控制在寬出600mm 范圍內,凈空高則控制在高出300mm左右。屋頂可視情況采用連貫布置方法進行天窗設置,以提升建筑屋頂防排水效果。對于存儲類建筑而言,需將外墻窗臺高度控制在≮1.8m范圍內,以此發揮出視線遮擋與防盜作用。(3)墻體。設計時可結合建筑功能分析,以鋼結構作為建筑墻體主要材料。同時,為保證墻體設計符合物流中心大跨度、大空間要求,可將金屬壓型板用于建筑上部圍護結構,采用砌塊砌筑來構成下部墻體勒腳部分,在保證墻體穩固性符合標準要求的同時,實現將建筑設計成本控制在預期范圍內。
綜上所述,物流中心建筑設計水平與電子商務發展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為避免因建筑設計不合理而影響到物流中心功能與作用體現,需在充分遵循物流中心建筑設計原則的前提下,全面掌握物流中心建筑在總體布局、內部功能與流線、建筑結構等方面的設計要點,實現以高水平建筑設計來支撐物流中心高效運轉,并為我國電子商務的可持續化發展提供支撐。
引用出處
[1]禹超瑾,章卓.大型倉儲物流配送中心設計研究——以騰訊上海電子商務基地設計為例[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7(13):2.
[2]李曉瑜.電子商務物流中心規劃方案研究[J].甘肅科學學報,2019,31(3):5.
[3]鄧學平,周昔敏,田帥輝.B2C電子商務物流中心選址-路徑綜合優化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28(004):593-600.
[4]胡吟迪.農村電商物流中心選址優化研究——以蕪湖縣為例[J].安徽建筑,2017,24(1):2.
[5]王琳琳.現代物流園建筑規劃設計要素研究[J].中國住宅設施,2020(6):2.
[6]王嵐.某冷鏈物流中心冷庫工程結構設計[J].江蘇建筑,2016(4):3.
[7]石穎睿.物流倉儲類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J].區域治理,201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