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思彤 唐艷寧 夏晨兆
隨著電商企業的發展,農村經濟受電子商務的影響日益凸顯,而農村電商的發展離不開物流渠道的下沉。本文通過對物流生態模式、農村基礎設施、管理體系、信息接收程度現狀的研究,目的是通過不同方式解決農村物流困境,形成農村物流生態圈,維持和推動農村電子商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所謂物流生態圈是指以物流企業為核心,與競爭力較強、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形成網絡服務體系,輻射出企業聚集、產業共享、企業匹配融合等多個微觀生態鏈,從而促進物流行業上下流通、協作,保證物流行業的發展,是一個以電子商務企業、物流企業、消費者組成的共同產生價值、分享價值的系統。
2.1 農村物流現狀。2020年,我國全年快遞總量達到833億件,其中有300多億件來自農村,占全年包裹總量的36%,可見農村物流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首先,農村地區地廣人稀,物流具有“分散性”,且部分地區難以通車,使得農村物流服務的地域范圍擴大,造成高成本運營。其次,農村物流體系的信息網絡不健全,缺乏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農村居民獲得信息只能依靠手機或信息廣告,導致農村物流效益低。再者,快遞公司為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層層削減費用導致很多站點難以經營。目前,通過搭建農村電商物流生態圈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企業物流相互融合,但農村物流生態圈理論的實踐面臨許多難題,并沒有完全落地實施。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設立電商服務站點的行政村達到40.1萬,行政村覆蓋率達到78.9%。但由于農村自然環境、基礎設施不健全,我國農村物流生態圈發展不均衡。
近些年,物流領域廣泛應用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將農村勞動力、車、路、貨、倉庫等要素進行重組再造。但是由于農村條件有限,導致農村物流生態圈發展不均衡,就目前來說,我們總結出以下幾個發展困境:
3.1 農村空間布局分散,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產品的進出與貨物包裝、產品運送、貨物裝卸搬運以及二次流通加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些流程的完成與實施和技術息息相關而農村道路使用年限較長,路況較差甚至一些路段還處于泥濘路階段,這對貨運車以及駕駛員的要求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流運輸的成本。
3.2 企業規模小、集聚效應低?,F在大多數農村里除了郵政、德邦等業務范圍較廣的物流公司外,大多是由個體經營、集體經營、私營企業所構建的物流體系,這些物流體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農村物流的發展,但由于這些企業觀念較為保守且更新較慢,企業實力不強,市場業務范圍較為狹窄,經營水平和現代化程度較低,導致這些物流服務不能大規模進行。
3.3 農村人口流失,物流技術人才匱乏。由于農村人口大多外出打工,年輕人口流失程度大,村中剩下的居民大多是年齡較大的老年人,懂得物流知識的人也屈指可數,物流專業技術人才更是嚴重匱乏,導致農村物流生態圈發展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緩。
3.4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滯后,信息化程度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農村居民文化水平偏低,電子商務發展由此受到阻礙,發展起來相對困難。此外,農村的互聯網普及率不高,雖然農村網民的數量一直在增加,但由普通網民向高素質專業化信息化人才的轉化率極低,增長速度較慢。農村缺少數據共享、資源整合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只依靠農村貨運站或自己去鎮上去寄取,物流信息相對封閉,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
3.5 農村物流管理方式欠缺,經營難度大。大部分農村自營物流體系流動性大并且大多屬于無證經營,其常以低于市場成本的價格自行攬收貨物,擾亂市場秩序,不利于市場統一規范化管理。此外,農村物流運輸環節復雜多樣給居民帶來很大的不便,運輸貨車的空車程度較大也給資源帶來了一定的浪費。農村地區發展電商,主打產品就是農產品,而農產品對時間要求較為嚴苛的特點直接導致了農村物流的經營困難、風險高。例如每年的“618”、“雙十一”這樣的特殊時期,訂單數量遠遠超出平時,而物流速度較平時卻有所下降,難以做到蔬菜和肉類的保鮮和保質,從而影響商家以及物流配送中心的聲譽,為之后的經營帶來風險。
3.6 農村快遞進出件比例失衡。我國快遞網點數量城鄉差距較大,真正進入村一級別的快遞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需求。此外,農村快遞進入件多于寄出件,而快遞的進出價格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致使農村快遞進出存在失衡;快遞員配送進入件的價格大致在0.5-1元每件,寄出件的價格大致在3元左右每件,但寄出件遠遠少于進入件,快遞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很大程度上將會減少快遞點,這從根本上影響了農村物流生態圈的發展。
4.1 暢通"城鄉雙向通道"?,F階段,城鄉差距最直觀體現是在服務技術和基礎設施上。由此,投資者不愿意來到農村進行產業投資,農村得不到發展。各級應重點關注農村物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并重點發展對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和服務體系的構建,為大學生回鄉創業和企業家投資建廠提供更多可能性,為當地鄉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4.2 加強農村物流樞紐建設。借助“互聯網+”模式構建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生態圈,打破傳統經濟運行管理方式限制,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加強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和應用。通過改善物流服務環境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服務,引導資源要素在農村地區自由、規模流動,促進農村地區與周邊城市的資源進行有效且合理的配置。物流企業利用農村土地建立物流倉儲基地,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進程。
4.3 規范農村物流服務環節。政府引導企業通過駐村設點、企業合作等方式,提高“快遞進村”物流站點的服務水平。除此之外,構筑和完善農村電商網絡平臺,引導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平臺上“多流匯聚”,形成平臺經濟新模式。尋找專業人士,編制“快遞進村”實時動態行動軌跡地圖,實時展示當地進村率、通村方式、投遞次數等,居住在農村的消費者及商家,只需要下載手機app,就可以準確找到物流以及貨源信息,以此提高配貨信息的互動性和時效性。
4.4 協調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容易發生腐蝕、變質等情況,不僅質量得不到保障,而且成本消耗高,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發展冷鏈物流。加快冷鏈物流建設進程,是當下農村物流建設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地區的物流配送中心可與多個電商企業合作,共同建設或改造多溫層、多功能現代化冷庫,應用恒溫冷藏車、保溫箱等冷鏈設備。配送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駕駛員可以隨時調節車廂內的溫度,使車廂內的農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時處于最佳的鮮度和品質。
4.5 大力實施鄉村人才振興。城市與農村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亟待解決,要發展實用性強的中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對于在農村地區長期居住的年輕工作者,要加強新型職業化農民的教育培訓,提高職業素養水平,拓展思維眼界,培養出一批“懂農業、會電商”的電商人才。政府通過制定給予良好的安置政策,吸引高學歷、高技術人才,讓返鄉工作或來農村發展的年輕人能夠扎住根。
4.6 物流企業發展“共配”配送模式。農村特別是自然村地區,居住人口不集中,派送距離較遠,業務量較少,快遞進出件比例失衡,導致快遞企業的運營成本高,盈利能力弱。針對這個問題,物流企業應把改變舊配送模式,發展“共配”配送模式作為突破點。以下為四種新型“共配”配送模式:其一,統艙配送。由政府和多家物流企業共同打造倉儲和智能配送的物流配送中心,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投資,降低配送成本和人工成本;其二,快郵合作??爝f企業和郵政公司深入探索并合作,由郵車集中代運各快件到鄉鎮郵政站點進行投放;其三,快交合作。快遞企業利用大巴車、出租車等搭載快件,以降低運輸成本;其四,利用科技產品配送,例如無人機。以無人機配送和現有人工配送相結合,提高急件的配送效率,減輕人工配送的壓力。
引用出處
[1]“物流生態圈”概念引用于百度文庫.
[2]《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生態圈形成路徑探究》華慧婷(西安培華學院,陜西西安710125).
[3]《農村貨運站(市場)物流生態化的瓶頸與途徑關善勇》(廣東科貿職業學院教務處,廣東廣州510430).
[4]關于全國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意見[N].國務院,2021-02-21
[5]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N].國家郵政局,2020,04.
[6]涼山日報記者李仁芳.鹽源做強農村電商助力鄉村振興[N].涼山日報,2021-11-24A02.
[7]張敏,周奕.“互聯網+農業”模式下農村物流體系政府補貼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0(01):38-40
[8]湖州日報記者陸曉芬.我市實現“快遞進村”全覆蓋,暢通城鄉雙向循環[N].湖州日報,2021-09-15
[9]2021年公布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R].國家統計局,2021,11
[10]高飛,孫玉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