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孫苗
2023年春節前夕,隨著國內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國家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感染及重癥人數達到峰值后持續下降。返鄉、出游人數大幅增加,人們欣喜地奔赴在歸途和旅途中。湖北省衛生健康系統全力運轉,全省醫護人員毅然堅守,為全省人民過好幸福安康年站好崗、值好班。
堅守崗位,家人已習以為常
73歲的許爹爹(化名)是一位慢性腎臟病患者,持續透析近3年。去年12月底,許爹爹感染了新冠病毒,病情危重。在當地醫院氣管插管十多天情況仍無好轉,隨后轉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癥監護病房。
“ICU里目前高齡患者占70%—80%,我們必須堅守陣地,全力救治。”同濟醫院急診醫學科二黨支部書記、急診與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嚴麗說。
“每年春節期間我們都是全員在崗。”從醫25年的嚴麗說,“春節堅守崗位是常態,我和同事們習以為常,家人也是。”
大年初三上午9時許,武漢市中醫醫院漢口院區肺系病科病房,20年黨齡的副主任盧麗君正在查房。
年過八旬的王婆婆,是新冠感染危重癥患者,住院已有20多天。剛開始入院時,她的血氧飽和度為70%左右,盧麗君率團隊,為她對癥進行高流量呼吸機治療、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和精心護理,目前她的血氧飽和度已達到98%,精神也好了許多。
“婆婆,每天還是要堅持趴一下。”由于老人年紀大了,聽力不好,盧麗君湊近王婆婆的耳邊,對她囑咐道。她表示,俯臥位通氣,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促進康復。幫助王婆婆調整好臥姿后,她又輕輕為患者拍背,幫助排痰。
去年12月以來,盧麗君和團隊爭分奪秒奮戰在救治新冠感染重癥患者的一線,幫助眾多患者轉危為安,順利康復。而春節期間,一些重癥、危重癥的新冠感染患者還在住院治療,還有不少陽康患者想在假期來門診開中藥調理,她也在門診、病房中連軸轉。
據了解,春節期間,全省衛生健康系統采取多項舉措全力保障老百姓生病就醫需求。所有基層醫療機構配備血氧儀、布洛芬等相關物資;實施“醫藥服務雙下沉”行動,依托1.6萬個家庭醫生團隊,為820萬65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務,為203萬重點人群實施分類健康管理;為春節返鄉約256萬人做好健康指導,為205萬困難戶免費發放健康包(含退熱、止咳等藥物),為養老院等重點場所配藥到人;為全省城鄉基層配置救護車1329輛,滿足農村患者轉診需求……
放心,我隨叫隨到
正月初六一大早,宜城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王世國和副主任王少雄就來到重癥監護室,開始了早晨的交接班、查房。然后,他們又趕到介入室,為60歲急性心肌梗塞的汪大爺,順利完成急診冠狀動脈球囊擴張加支架植入術。從進入醫院大門到血管開通,僅用54分鐘,汪大爺重獲新生。
今年是王世國在醫院工作的第32個年頭,對他來說,很少有節假日,不在病房就在手術臺。節假日在崗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更是一份責任。
“雖然春節不能和家人一起度過是有些遺憾,但如果能讓更多患者早日康復,辛苦一點也是值得的,家里人也會理解。”王世國說。
據統計,春節期間宜城市人民醫院每天有500多名醫護人員堅守崗位,她們守護著人民群眾的安康,成為這個節日里一道獨特且溫暖的風景。
“當護士,就是要跑起來,跑到疾病前面。我們的護士一天能跑兩三萬步。”崇陽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護士長龔敏娜這個春節格外忙碌。
由于冬季原本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加上新冠患者收治,春節期間,心血管內科的床位由原來的50多個增加到了70多個,在崗護士每日工作時長達十幾個小時。作為科室的“大管家”,陽了以后,哪怕是發著燒,她也幾乎一刻也沒停下:安排床位、與家屬溝通、核對輸液藥品、監測記錄患者數據、幫助俯臥位通氣……同時,優化工作流程、關注護士狀態、調整人員班次,感染后的龔敏娜,忙得腳不沾地,只能在交班后,才讓同事給她輸液治療。
“我的預產期在大年三十,臨產了有醫生嗎?”“過年有沒有麻醉師做無痛分娩?”“萬一生不下來轉剖宮產,您會來嗎?”年前來醫院做產檢的孕婦或多或少都有些焦慮。
“放心,一切都有,我隨叫隨到!”這是同濟醫院婦產科黨委書記、圍產醫學科主任醫師馮玲最近在門診和準媽媽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春節期間,同濟醫院產科預計有70~90 位住院的孕產婦,其中預產期從大年三十到初六都有。“現在身體感覺怎么樣?要注意觀察胎動。”除了門診,馮玲每天還要去查房,詢問孕產婦的情況。
節日里,更要守好生命健康線
大年初二深夜,潛江市中心醫院急救中心調度室燈火通明。
“您好,急救,請講。”調度員陳柳接通電話,在耐心詢問情況的同時,迅速錄入相關信息。
一位老人在家中突發心絞痛,家屬打來急救電話。“讓老人躺在床上,不要走動,如果血壓穩定,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救護車很快就到。”陳柳一邊在電腦上發出派車指令,一邊有條不紊地指導家屬急救。“大過年的,大家非緊急情況一般都不會打‘120’,打過來的大多是急危重癥,這時候我們必須分秒必爭。”陳柳說,“1分鐘內完成調度,3分鐘內派出救護車,調度員必須冷靜、快速做出判斷,還要熟知急救知識,爭取急救車到達之前的黃金急救時間。”
120急救電話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線,對于陳柳和所有調度員來說,春節、國慶等節假日都是正常的工作狀態。“一秒關乎生死,一瞬擔負生命。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那就義無反顧。”參加工作已10年的陳柳,早記不清這是多少次在春節里堅守了。
大年三十清晨,在當陽市廟前鎮李灣村,“裹”得嚴嚴實實的盧丹妮沿著村道騎車5分鐘到達村衛生室。她脫下帽子和手套,整理好頭發,穿上印有“當陽志愿者”字樣的紅馬甲,開始和鄉村醫生應梅香一起值班,度過一個特別的除夕。
衛生室依然忙碌,不時有老人前來就診。診室里,一張長凳幾把矮椅,兩人把爐桌燒得暖暖的。
盧丹妮是寒假返鄉的三峽大學科技學院護理專業三年級學生。1月上旬,當陽市招募返鄉醫學院校大學生支援醫療機構,參與重點人群健康監測和健康服務,協助醫護人員開展就醫咨詢和健康巡診等工作。盧丹妮第一時間報名,成為李灣村衛生院的志愿者。
由于尚未畢業,不具備從業資格,盧丹妮主要從事信息登記、測量體溫和血壓、整理藥品等一些基礎性的協助工作。
像盧丹妮這樣“下沉”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學生并非個例。三峽大學、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發起醫學院專項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返鄉的醫學生在各地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志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