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浩
宜昌市猇亭區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聚焦社區工作中的短板弱項,推行社區工作錯時服務機制,不斷創新服務形式和內容,推動社區服務走心走實,基層治理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推動服務觀念轉變,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優化服務時間。為解決“上班族”到社區辦事難問題,在推動社區工作人員合理輪休、調休的基礎上,將社區工作時間與居民作息時間有機銜接,每名社區工作者每周安排2天時間實行錯時上下班,錯時上班時間為晚上6點至晚上9點,雙休日及國家法定節假日安排2至3名社區工作者在崗,實現社區服務“不打烊”。豐富服務內容。健全黨務政務服務,常態化為黨員群眾提供政策咨詢、黨員組織關系接轉、社會保障、就業援助等方面服務;完善便捷生活服務,統一為居民提供熱水、充電設備、醫療應急箱等7項基本服務項目;推行“以場所換服務”,社區提供場地,鏈接專業社會組織為居民開展手工興趣類特色服務,深受居民群眾歡迎。開放服務陣地。推行社區功能室延時服務模式,居民、社團、社會組織通過預約方式向社區提出申請,社區工作人員主動做好對接,及時完善場地布置、物資準備等,方便群眾即來即用,確保社區“大門常開、居民常來、服務常在”。目前,延時時間段共提供社區黨群服務陣地服務320場次,陣地使用率提高至80%。
推動工作作風轉變,變“坐堂接訪”為“上門走訪”。倡導“一線工作法”,推動社區工作者腳踩泥土、貼地行走,用心用情辦實事惠民生。“走動式”辦公。結合社區錯時服務模式,全面推進“走動式”辦公,社區工作者每周三分之二的時間到各小區樓棟走動辦公,面對面宣傳政策、收集群眾意見、解決群眾訴求。“結對式”幫扶。在上門走訪中,社區工作者動態摸排獨居老人、殘障人士和留守兒童,建立重點幫扶人員臺賬,采取“一對一”或“多對一”方式結成對子,為幫扶對象提供生活用品代購、家政預約、水電氣費用代繳、掛號就診預約、精神慰藉等服務。“清單式”解難。圍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行“三張清單”(問題清單、任務清單、效果清單)服務模式,按月公示進展,定期督辦檢查,滾動推動解決群眾身邊“關鍵小事”。
推動工作方式轉變,變“單刀赴會”為“群策群力”。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推動建設和諧社區、幸福家園。擴大組織覆蓋。推動將黨的五級組織體系與基層治理工作體系有機融合,構建黨組織居中引領的組織矩陣,在41個小區組建黨支部49個、樓棟黨小組214個、黨員中心戶431個、共同締造工作隊47支,將黨的組織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形成基層治理的“動力主軸”,為引導動員群眾參與社區治理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培育自治力量。發動業委會、熱心居民和經營戶參與社區治理,成立“美加凈”“百靈鳥”“和事佬”社區志愿服務隊53支,助推“自己小區自己管”。成立社區“時間銀行”5個,推行志愿服務積分兌換模式。強化制度保障。出臺《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推行共同締造活動方案》《以共同締造理念推行小區黨群連心站建設方案》等文件,政府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組織發動群眾參與。常態化開展“小區怎么管,大家商量辦”等系列主題活動80多場,引導居民設計社區、小區logo,制定居民公約,認領花壇管護、樓道清潔等責任區,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圍日益濃厚,群眾參與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加。
(作者系宜昌市猇亭區委組織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