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 徐志宇
我國是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大國,有豐富的秸稈資源。秸稈中含有大量可利用纖維、粗蛋白等營養物質,是牛羊等草食動物良好的粗飼料資源。如果經過科學的技術加工,提高秸稈營養品質,秸稈有希望替代優質飼草成為草食動物的“主糧”。
秸稈中的纖維對牛羊來說好處多多。秸稈中的纖維被牛羊瘤胃中的微生物分解后,可以為牛羊提供能量;可以刺激反芻和唾液分泌,維持瘤胃pH的穩定,防止反芻動物酸中毒;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的增殖,從而保證瘤胃微生物的正常活動,提高微生物菌體蛋白的含量。秸稈通過牛羊消化后過腹還田還能為土壤提供優質的有機肥,將部分有機質重新歸還土壤,提升耕地質量。
秸稈變飼料,不僅牛羊受益,還可使養殖企業節本增效。近年來,我國優質飼料原料供給不足,飼料原料價格節節攀升,豆粕價格最高曾接近每噸5000元,玉米價格從每噸低于2000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在這樣的壓力下,不少企業做起了秸稈飼料的生意,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如福建省建甌市一家養殖企業將鮮食玉米秸稈制作成青貯飼料,替代苜蓿飼喂奶牛,可將每頭奶牛每天的苜蓿飼喂量由5千克減少到3千克。
雖然秸稈飼料已有較大發展,但對比我國巨大的草食動物養殖量,秸稈飼料仍有不小的缺口。按照2021年養殖的草食動物存欄量測算,每年秸稈飼喂量近2.1億噸,考慮飼喂過程中剩余和廢棄的部分(按30%折算),全年草食動物秸稈的需求量在3億噸左右。而目前秸稈飼料化利用的總量為1.32億噸,尚存在約1.68億噸的差距。如果將肉羊3.2億頭的年出欄量考慮在內,全年草食動物秸稈的需求量將達到3.85億噸,秸稈飼料的缺口將達2.53億噸。
養殖企業飼料需求旺盛,秸稈資源豐富但飼料化利用量上不來,問題究竟出在哪?
一是飼料化利用收儲運體系不完善。飼料化利用對秸稈品質的要求高。目前大部分地區由于秸稈產量大、茬口緊、勞動力少、缺乏配套收集機械設施,導致秸稈收割不及時或含雜量高、秸稈回潮及發霉等,影響了后期飼料化加工利用。二是飼料化利用關鍵技術存在明顯短板。專門從事秸稈飼料化研究的科研團隊少,在秸稈飼料防霉、加工處理、營養分析與飼料配方等方面的關鍵技術供給和支撐嚴重不足。飼料加工主要靠經驗、憑感覺,技術簡單粗放,缺乏科學規程和嚴格的品質控制,產業規?;⑸a標準化、加工集約化水平低。三是飼料化利用裝備支撐不足。國產飼草加工機械設備關鍵技術研發不足,大型裹包加工機械依賴進口,黃貯、微貯、膨化等自動化加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如何進一步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率?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推動產業合理布局。結合草食動物養殖業發展和秸稈資源分布,因地制宜布局秸稈飼料化利用產業。在養殖優勢地區發展秸稈養畜,促進秸稈資源就地轉化、就近利用、過腹增值。在秸稈資源優勢地區,匹配適當的養殖規模,建設秸稈飼料儲存基地,打造集收、儲、運、加工于一體的秸稈飼料化服務體系。二是積極推動產業化發展。各地應積極培育秸稈收集、運輸、存貯等專業化合作組織,推動規模以上秸稈飼料生產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裝備升級和產品研發,支持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場提高秸稈飼料自動化加工水平,推動秸稈飼料產業向專業化生產、集約化利用、產業化經營轉型。三是強化科技支撐。開展秸稈飼料化利用關鍵技術與配套裝備研制等方面的科技攻關,強化秸稈飼料新技術普及和新產品研發。大力推廣秸稈青(黃)貯、氨化、膨化和全混合日糧等加工技術,開發針對不同動物的定制化、配方化飼料,提高秸稈飼料轉化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