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農業農村局 楊 印 袁 燁
長沙縣是農業大縣,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縣、湖南省糧食生產先進縣。作為產糧大縣,長沙縣歷來重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工作,搶抓有利契機,扎實有序推進相關工作,全面完成了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011年以來,長沙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352萬公頃,為全縣糧食生產穩產、增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3年,長沙縣以高標準農田創新投融資建設項目為契機,以建設萬畝糧食生產示范片為引領,在青山鋪鎮和路口鎮共打造高標準農田示范片680公頃,總投資1.032億元。示范片以麻林河兩岸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核心,開展河道生態整治,通過糧食生產“四高”(高標準、高技術、高品質、高產量)試驗示范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院士農業”和隆平稻作公園等建設,實現“農文旅”現代農業產業的全面融合。
1.加強頂層設計 為統籌和推進高標準農田工作,長沙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成立以縣委書記任指揮長的萬畝糧食生產示范片指揮部,主管副縣長深入一線調度指揮。長沙縣出臺《長沙縣萬畝糧食生產示范片整體規劃》,印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協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河段生態治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道路提質改造等工作。
2.增加資金投入 萬畝糧食生產示范片總投資3500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60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800萬元、自籌資金1100萬元,每667平方米農田投資3500元。增加的資金既補齊了長沙縣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又有力補充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建設內容。
3.高效整合資源 長沙縣將政府資金主要投入設施建設,社會和金融資本主要投入經營性新項目,建設主體聯合龍頭企業和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定流轉期限,推進適度經營,發揮本地品牌特色,促進項目長期穩健經營。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誰損害誰維修”原則,堅持政策先行,規范標準,加大投入,明確職責和管護方式,并定期進行考核評價。
4.抓好項目進度 指揮部堅持掛圖作戰,制定《項目清單及倒排工期表》,按期編制《長沙縣萬畝糧食生產示范片每日戰報》并及時公布信息。
1.搭建種業試驗示范新高地 緊緊圍繞“院士農業”、種業創新和糧食高質量發展,長沙縣重點打造“四高”(高標準、高技術、高品質、高產量)示范片。示范片已成功引入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等16家農業科研院校和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湖南金健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80多家種業企業,開展水稻新品種試驗示范。2020年以來該示范片展示、示范、評價水稻新品種500個,轉化新品種和新技術100余項。
2.加快糧食種植數字化建設 聚焦數字農業,推廣應用“重大病蟲害遠程測報”“自動氣象站”“智能灌溉”“智能殺蟲”“無人機飛防”等農業高新技術,積極與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等合作搭建智慧農業平臺,建立信息共享工作機制。構建糧食種植“數字化組織、標準化種植、科技化管理”新型經營體系,促進糧食產業數據互聯、互通和共享。
雖然長沙縣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方面下足了功夫,如長沙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長沙縣農田基礎設施建后管護辦法(試行)》,從制度上明確縣直部門、鄉鎮(街道)、村(社區)在農田基礎設施建后管護工作中的職責,同時明確縣本級財政每年安排約400萬元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建后管護,但農田基礎設施點多面廣線長,管護難度較大。建議各鄉鎮(街道)組織專人對高效節水灌溉的閘閥、閘門啟閉機進行刷油除銹,對溝渠山塘中的雜草、淤泥進行清除,將制度落實到具體事項,確保農田基礎設施正常運行,持續發揮項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