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燕娜 張福苗 呂暢
醫養結合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對于實現健康中國戰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具有深遠意義。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老年人對醫療和養老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醫養結合保障人才體系的建設可以將醫療與養老服務有機融合,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健康服務,該體系建設不僅可以滿足老年人的醫療和養老需求,還可以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
人才隊伍的規模、結構與需求不匹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 年,全國共有10351 家醫養結合機構,醫養結合的床位數達到153 萬張,比2020 年增長了約18.9%。然而,相對于我國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和對醫養結合服務的需求,這個數字仍然相對較小。醫養結合領域的人才缺口大,尤其是醫療護理、康復治療、營養師等專業人才。此外,醫養結合機構和床位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和一些大城市,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覆蓋率較低。這反映了醫養結合保障人才隊伍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問題。醫養結合服務主要包括醫療、護理、康復、照料等多個方面。然而,由于人才短缺和技術水平限制等原因,不同機構的服務質量和類型存在較大差異。
綜合素質和專業培訓不足。許多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醫學、護理學或養老服務培訓,這種不足導致他們在工作中難以提供高質量的醫養結合服務,并增加了老年人感染疾病等風險。一些人員在工作中存在態度冷漠、服務不細致、缺乏責任心等問題,甚至有個別人員違反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給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帶來潛在影響。同時,由于缺乏必要的醫療設備和技術支持,一些機構難以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不足,許多醫養結合保障人才在面對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時,存在語言能力和文化溝通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不僅影響了服務的質量,也加劇了老年人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醫養結合保障人才需要與醫生、護士、社工等多種專業人員合作,共同為老年人提供服務。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和老年人需求的變化,醫養結合保障人才需要具備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
人才短缺且流失嚴重。當前,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機制尚不健全,許多高校和培訓機構缺乏相關的專業課程和培訓計劃,導致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供給不足,一些培訓內容與實際工作需求存在脫節,也影響了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職業發展。有效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人才流失嚴重。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問題較為突出,醫養結合保障人才在工作中需要承擔較大的責任和壓力,但相應的薪酬待遇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這種不匹配的投入與回報比例使得一些醫養結合保障人才轉向其他行業或崗位,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一些醫養結合保障人才在職業發展上存在困惑和迷茫,他們往往缺乏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和晉升機會,導致對個人未來的職業規劃和發展前景產生擔憂,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穩定性。一些人對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工作內容和性質了解不夠,對其職業價值和貢獻認識不足,從而導致了對該職業的認可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招聘和留任。
完善人才培養和培訓機制。在醫學院校和職業技術學院中設立醫養結合專業方向,加強醫養結合相關專業建設,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加強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等專業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鼓勵高校與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和人才培養,建立培訓體系和職業發展路徑,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建立完善的醫養結合保障人才培養和培訓體系,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同時,應明確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職業發展路徑,為其提供更多的晉升機會和個人發展空間,人才培養和培訓過程中,應注重職業道德教育,強調誠信、責任、奉獻等職業精神。為了確保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應建立完善的資格認證制度。通過嚴格的認證程序,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技能和能力進行評估和認可,規定從業人員在從事醫養結合工作時需取得相應的注冊資格。搭建繼續教育和學習平臺,醫養結合保障人才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醫療和養老需求,鼓勵從業人員通過參加研討會、研修班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最后,可以通過與先進醫療機構和高校的合作,引進先進的醫養結合服務理念和技術,加強人才交流和培訓,提高醫養結合保障體系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
搭建多元化保障體系。醫養結合保障人才體系在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下,通過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和多元投入,建設各類醫養結合機構,不斷拓展服務范圍是解決當前困境的重要手段。政府在醫養結合保障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為醫養結合事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為了確保老年人能夠公平地享受到醫養結合服務,政府出臺了醫療保障、養老保險、養老服務等政策。這些政策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醫療保障,還促進了醫養結合服務的普及和發展,為人才隊伍建設奠定制度保障。社會力量的參與是醫養結合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撐。通過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促進了醫養結合服務的供給。社會力量的加入也使得醫養結合服務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滿足了不同老年人的需求。醫養結合機構是醫養結合保障人才體系的重要載體,這些機構不僅注重硬件設施的完善,還要加強服務質量的提升。同時,機構建設向社區和家庭延伸,拓展醫養結合服務的覆蓋面,使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醫養結合服務。這些機構的建立與發展為醫養結合保障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也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醫養結合保障人才體系建設需要政府、社會、機構等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只有通過協同合作,才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醫養結合服務,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醫養結合服務所面臨的困境,推動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
提高社會認知度和認可度。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加強對醫養結合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對醫養結合重要性的認識和了解,可以增強公眾對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認可度。同時,也可以樹立一些先進的典型人物或機構,讓公眾更加信任和支持醫養結合工作,從而提高社會認知度和認可度,增強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進而提高其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積極性,還能夠引導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并投身于醫養結合事業中來,進一步推動醫養結合事業的發展。政府可以建立社會監督機制,鼓勵公眾參與對醫養結合機構的監督和管理。通過公眾的參與和監督,可以促進醫養結合機構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從而提高公眾對醫養結合保障人才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醫養結合保障人才體系建設對于實現健康中國戰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具有深遠意義。只有通過政策支持、服務能力提升、人才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推動我國醫養結合事業的發展,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讓醫養結合事業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醫養結合保障體系將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服務供給模式創新,加強社區和家庭醫養結合服務的發展,推動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服務的便捷性和效率,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入先進理念和技術等。但是醫養結合事業仍需政府、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共同推動醫養結合事業向更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