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信芬 李東
為落實就業優先和人才強國戰略,著力緩解“企業招工難、求職者就業難”,自貢市面向重點企業和重點群體推行急需緊缺職業(工種)訂單式培訓,探索“需求+ 培訓+ 就業”公共服務新模式,取得較好成效。截至今年7 月,自貢市在自流井區試點組織開展企業職工車工技能提升、企業職工物流崗位技能提升、重點群體車工就業技能、焊工特種作業等四個企業急需緊缺職業(工種)訂單式培訓班,139 名學員結業120 人,結業率為86.33%。其中,35 名有現實就業需求的學員中有21 人結業即實現就業,就業率達60%。
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摸排培訓需求。充分發揮各級人力資源市場、市人力資源協會和基層就業服務專員的作用,摸排全市重點企業崗位招聘信息,形成《自貢市重點企業崗位信息表》,認真分析重點企業用工缺口情況。明確培訓目錄。對比自貢市補貼性職業培訓目錄,精心確定企業用工缺口較大的車工、物流操作、焊工特種作業作為訂單式培訓的職業(工種)。整合各方力量。積極溝通協調市財政局、市應急局、市郵政局等部門,提供承訓機構確定、焊工特種作業培訓、物流企業組織等工作支持。四是強化組織保障。研究出臺《自貢市2023 年企業急需緊缺職業(工種)訂單式培訓實施方案》,明確培訓項目的試點范圍、培訓對象、培訓職業、培訓機構、補貼標準、職責分工、考核評價等內容,為試點開展訂單式培訓奠定政策支撐和組織保障。
組織動員企業和群體參訓。在服務隊伍上發力。充分發揮“區—街(鄉鎮)—社區(村)”三級就業服務隊伍力量,累計派出48 名“訂單”收集員,采取實地走訪、電話咨詢等方式,對轄區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以及重點企業開展“訂單式”培訓走訪宣傳,全面收集培訓需求500 余條。在移動宣傳載體上發力。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全市300 輛人流量大的公交車上,滾動播放宣傳內容,“接單”熱線累計開展咨詢解答500 余人次。在招聘活動現場上發力。在大型招聘會和院壩招聘會上創新設置訂單培訓報名區,方便求職者直接報名參與訂單式培訓。在參訓企業主體上發力。多次實地走訪物流企業、制造業等重點企業,對接確定擬參訓企業、人員范圍、培訓時間、培訓方式等,確保企業支持、職工滿意。
健全完善“人防+ 技防”培訓監管體系。全鏈條接受公眾監督。自流井區采取政府網站公告的方式,公開招募定點承訓機構,最終確定自貢市高級技工學校為此次訂單式培訓承訓機構。全環節接受技術監督。對課程安排等內容錄入就業V3.0 系統,對培訓機構、學員身份進行事前監管。全過程接受質效監督。針對培訓過程中,因各種原因無法繼續完成培訓的學員,及時按程序進行核減,針對企業班因工學矛盾需要調整教學時間的情況,允許延后培訓。
著力構建職業培訓與就業掛鉤機制。培訓前對接就業意向。在訂單式培訓開班階段,即通過人力資源市場摸排需要焊工、車工等工種的企業,初步對接學員訓后就業意向。培訓中強化就業應用。加強實操技能講授,采用“30% 專業基礎能力+70% 崗位操作能力”的課程體系。培訓后搭建就業橋梁。在重點群體班結業當天,組織開展自貢市2023 年企業急需緊缺職業(工種)訂單式培訓專場招聘會,11 家市內大型工業企業到場招聘,提供車工、焊工等崗位140 余個,力促學員盡快就業。
生源組織困難且流失率高。雖然通過招聘會現場、公交車載廣告、彩燈商會、人力資源協會、基層平臺等各種渠道廣泛宣傳和組織動員,但臨近開班時部分班級的報名人數仍不夠。在培訓過程中,因培訓時間沖突、臨時有事等原因學員流失率較大,全程參訓并參加考核的人數相對較低。經初步分析,主要有三個層面的因素:社會層面。雖然摸排全市重點企業對車工、焊工需求較大,但社會群體的認可度不高,招生工作困難。學員層面。因要兼顧工作、家庭和培訓,當時間不能兼顧時,學員選擇放棄參加培訓的情況居多。教學層面。部分學員(以焊工班為主)反映培訓課程缺乏吸引力,實操技能培訓欠缺,認為即便認真培訓仍無法提高自身技能水平而不愿意繼續參加培訓。
學員培訓后就業率和匹配度不高。從服務跟蹤情況反映出學員培訓后總體就業率不高,大部分結業學員以靈活就業為主,且從事的崗位與所培訓專業匹配度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企業方面。生產制造類企業對工人技術要求較高,重點群體普遍沒有技能基礎,僅是通過100+ 學時的短期培訓,無法熟練掌握企業生產技術,導致雙方匹配度不高。另外,“企業不招新手”也是重要掣肘,部分企業反映訓后的學員不能立即上崗,仍然需要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再次培養。機構方面。基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 自貢市職業技能定點培訓機構普遍實力偏弱。雖然自貢市高級技工學校已是焊工專業的定點培訓機構,但因學校多年未招到相應專業的學生,教師分流至其他專業,致使教學能力和水平較低。同時教學設施長久未更新,實操技能設備落后,無法通過實操掌握企業生產所需技能。學員方面。學員對訓后就業期望值過高,認為工資報酬低,不愿意到工廠從事生產制造工作。如在訂單式培訓專場招聘會現場,就有部分學員認為企業工資較低不愿意到企業工作,更愿意打零工提升收入。
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做好生源組織工作。近年來,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持續開展,各級培訓機構要主動將培訓對象由農村勞動力轉為城鎮失業人員和待業青年,充分發揮基層社區組織聯系群眾的紐帶作用,協同做好培訓生源組織工作。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也要在培訓機構組織招生環節,必要時協助組織生源,避免出現群眾認為“培訓機構是騙子”的現象。如今年5 月在自貢市沿灘區衛坪街道板倉社區舉辦的全市首期社會班網絡創業培訓,就是基層社區協助培訓機構進行培訓生源組織的成功案例。當期培訓從180 余名轄區報名人員中篩選出29 名失業人員參與網絡創業培訓,由于充分掌握了學員的培訓意愿和培訓需求,培訓期間無一人流失,結業當天即有5 名學員與網絡公司簽約從事網絡直播相關工作。
建立企業聯合實訓基地,扶持技能人才培養。鑒于職業技能定點培訓機構分散、弱小的特點,應充分發揮企業、培訓機構自身設施設備和資源稟賦,探索建立分行業的企業與培訓機構聯合的實訓基地,優勢互補,培養人才。基地可參照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平臺給予政策扶持,并以基地建成后每年培養的技能人才質量和數量作為后續考核其是否繼續享受政策扶持的重要指標。比如,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屬的自貢東鍋技校,其焊工技能人才培養在川內都具有一定優勢,學校設施設備先進,培養的畢業生連年供不應求。面對自貢市眾多生產制造類企業急需焊工技能人才,在市面上難以招到合適人才的狀況,東鍋技校可強化短期培訓。
優化訂單式培訓路徑,進一步強化政校企合作。在走訪調研培訓機構過程中,部分機構反映生產制造類的專業(工種)只有100 余課時的教學和實踐,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且現行補貼標準無法覆蓋培養成本,所以一般不愿意開展生產制造類專業的培訓。鑒于此,可探索建立由政府、企業和承訓機構共同參與、權責清晰、共享成果的“三方協同”培訓路徑:政府以政策為導向,按規定給予承訓機構補貼;企業以人才需求為導向,承擔承訓機構領取政府補貼以外的耗材投入、學員“吃住行”等相關成本;承訓機構以學校聲譽為支撐,招生前主動對接企業需求,以承訓機構為主體“接單”,組成“訂單定向班”,形成“拿證就入職”的結果導向,提升社會重點群體的參與積極性,提升訂單式培訓的就業率。此外,還可以積極發揮好國有人力資源公司的作用,探索“公司招生—機構培訓—企業供崗”的定向培養模式。
推行社會化培訓,放寬個人直補限制。為破解職業培訓整班開展形式僵化的問題,多樣化滿足社會群體和企業職工培訓需求,可嘗試推行社會化培訓,由培訓對象自行至相應培訓機構接受專業培訓,并憑借結業證書、繳費發票等資料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申報定額補貼,將培訓補貼資金直補個人,充分發揮社會機構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