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賽 欒麗華
抓好就業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既關系家庭幸福,也關系國家長遠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因此,要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
在大三學期末進行的就業意向調查中,學生A 有就業意向也有考研意向。因為學生A 曾經有過學業預警情況,在就業摸排中又舉棋不定,所以一直被列為就業重點關注對象。就業季期間,學生A 沒有參加過就業招聘會,在多方了解過程中,得知該生也并沒有進行考研準備。在某次大型國企招聘會前,因該企業崗位需求與筆者所在學院專業高度匹配,招聘人數也較多,筆者便將此條宣講信息轉發給畢業生,并單獨電話聯系學生A。但學生A 接過電話后,直言家里希望自己考研、考博,表示自己雖然今年沒怎么準備,但是可以明年再考,因此今年并沒有明確就業意向,也就不打算關注這些招聘信息。
經過和學生及家長的多次談話,加上之前的了解,筆者分析了該案例,具體如下。
學生A 不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奮斗精神,自我定位不準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分析自己。該生在大三時有過一次學業預警,直到大四時還有4 個科目沒有通過。以目前的情況看,大四學年只有全身心投入課程重修才能順利畢業。該生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素質和綜合能力,對未來沒有明確、符合實際的規劃,導致做出盲目的決定。就業選擇受家庭影響較大。學生A 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適合當教師,因此幫孩子選擇繼續考研、考博。但是卻對孩子目前的想法以及升學心理并不了解,而是把自己的觀念強加于孩子身上。就業心理素質較差。面對激烈的競爭,該生存在焦慮心理,覺得自己學習成績不好,也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片面認為自己不具備競爭力。
開展思想引領。讓高校畢業生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方面理解勞動的意義、就業的意義,使高校畢業生認識到提高個人綜合素養,誠實勞動、積極就業在生活中的價值。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鼓勵高校畢業生用好所學的專業知識,積極參加實習和培訓,提高職業技能和思想、文化、身體素質,主動適應市場的需求。
合理定位,幫助高校畢業生正確認識自己。通過“一對一”談心談話,全方位幫助高校畢業生分析和了解自己,使高校畢業生清楚目前的狀況、自己能否順利畢業,是否具備考研、考博的實力。從發展來講,使高校畢業生明白其目標、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想達到自己的目標需要做些什么。從就業面臨的情況來講,使高校畢業生明了自己有哪些優勢、從專業就業方向來看更適合做建筑設計工作還是建筑施工工作、哪類企業會更適合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幫助高校畢業生正視自己的短處,進行自我分析。通過自我分析以后,使高校畢業生明確自己的目標和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取長補短,結合興趣、所學專業、崗位需求、行業發展等,制定與自身匹配的就業計劃。
以“家校互聯”為就業工作的主要抓手。鑒于該生的實際情況,立即啟動“家校互聯”機制。“家校共建,合力育人”一直是學院就業工作的特色機制,在大三學期末、就業季啟動前、考研就業等關鍵節點,筆者所在學院都會通過“家長會、一對一談話、小組談話”等方式與家長一起交流、探討學生的畢業、就業選擇等問題。在學生A 的就業案例中,通過“家校互聯”了解到學生平時并沒有和家里深入探討過自己未來的發展,一般都是家長說什么就是什么。家長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考研、考博實現成為教師的目標,學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筆者將學生的實際想法和家長溝通后,鼓勵雙方嘗試就學生就業、升學這個關鍵問題進行真實、深入、有效交流,最終確定職業選擇。經過兩次有效分析與交流,經學生及家長反饋,最終選擇積極求職。
以“精準指導”豐富就業指導內容。學生A 確定自己的求職決定后,筆者及時通過多種方式向學生A提供與他個人發展匹配程度相對較高的就業信息,同時指導學生A 完善個人簡歷,鼓勵其通過參與學院組織的面試技巧講座以及校友講座等提高面試應試能力。并整合資源,力爭幫助學生A 快速匹配到基本合適的工作崗位,縮短就業供求雙方的招聘應聘時間。通過微信、Q Q、微信公眾號、就業平臺等多種渠道推送企業信息,增加學生A 了解企業的機會,增添備選崗位范圍。考慮到學生A 心儀企業是國企、央企,于是與學生A 一起對企業招聘需求進行集中分析和篩選。
以“心理輔導”破解就業心理壓力。確定就業方案并予以實施后,學生A 開始接收到一些企業的面試信息。幾輪面試之后,在等待結果的漫長時間里,學生A 有時候會感到焦慮。筆者通過“一對一”談心談話,鼓勵學生A 正確看待挫折與失敗。幫助學生A 分析面試中出現緊張、不自信的原因,同時安排班級“一對一”學業幫扶小組幫助學生A 補課,在求職的同時解決學業問題,幫助學生A 彌補不足。
經過一系列就業幫扶,學生A 順利通過中國建筑有限公司國際分公司的面試,現已入職。通過該案例,筆者認為,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就業指導工作計劃,將就業工作貫穿學生成長教育的全方位、全過程。
就業指導深入開展。班導師主動關注學生學業,制定專屬就業指導計劃;召開班會分享經驗,為學生的未來規劃提出建議。學院注重校友影響力的輻射,開展“優秀校友成長導航會”等活動,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真實生活巧妙結合,切實增強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就業指導課、就業形勢分析會、往年考研就業數據分析等職業規劃指導活動,分析就業與考研形勢。針對考研形勢、出國流程、就業選擇等問題,輔導員及專業教師隨時通過電話、微信等形式與學生“一對一”交流,引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就業能力培訓,開展“一對一”個性化簡歷指導活動、“點對點”的就業指導活動。
積極開展家校共建活動。家校共建可以架起畢業生與家長之間順利溝通的橋梁,促進家庭之間有效互通。實際工作中,家長和畢業生意見不統一,最終造成學生就業困惑的例子并不少見。這就需要輔導員適時與家長進行聯系,促進雙方有效溝通。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許多會先咨詢家長,如果家長對就業政策、行業發展不太了解,不利于學生與家長溝通。因此,可以通過家長會等方式對家長進行就業指導培訓。
心理指導點面結合。針對學生在就業階段出現的焦慮心理等情況,高校應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可以邀請專業心理教師開展職業心理學相關講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心理。鼓勵學生多參與心理健康中心組織的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可以開展針對性的談心談話,了解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思想狀況、遇到的困難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鼓勵他們增強信心。新形勢下,高校應建立長效的促就業機制,對畢業生進行精準且個性化的指導,為高校畢業生更快適應崗位需求、實現高質量就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