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夜騎正在北京成為午夜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和其他運動多是一個人的較勁不同,夜騎這件事有組織、有紀律,還有據點。
長期北漂的都知道,北京的交通是由環路構建的。但北京龐大的面積,讓環京騎行這件事比環法賽還要艱巨。
于是,北京的夜騎人最后都選擇了長安街。如果說山地車騎行的終點是拉薩,公路車騎友們則把長安街奉為精神高地。
這里沒有橫沖直撞的電瓶車和隨意穿街的行人,“北京的交通讓它成了最不適合騎車的城市,但在夏末秋初,北京僅有的幾天好日子里,不出門騎車就感覺自己虧了。”
有人說,去天安門夜騎一次,才明白什么叫精神調理。“蹬著自行車來長安街騎一圈兒,小汗一出,小風一吹,對精神的放松程度,比按摩一條龍都管用。”
不少外地人專門乘坐高鐵直達北京,只為完成長安街夜騎的朝圣之旅。而對北漂來說,無論你漂了多少年,騎到天安門仍有一種跋山涉水來景區的儀式感。
吃過四季民福烤鴨再去長安街騎行,已然成為北漂踐行京城二環里生活方式的精神圖騰。
在天安門騎行,如今是一種年輕人對自己的情緒投資,成本只要一塊五起步。綠燈一亮,警察一放,甭管騎著小十萬元的牌子貨還是共享單車,騎手們動作整齊劃一,以統一的配速緩慢前行,默契地踐行一種不會超車的休閑騎之旅。
夜騎很簡單,簡單到只需放下生活里所有煩心事,把自行車直接印在腦子里。這不,有騎到魔怔的小哥,已經達到了一種“超我”的境界:“腦袋里拍CT,腦子里都是一輛自行車。睡覺時,腿都在那兒不自覺地蹬。”
夜騎也很難,必先經過騎行老手們的“坑蒙拐騙”,才能悟到騎場黑話的真正含義,“拐個彎兒就到其實是十幾二十公里,休閑騎就是休想閑著騎。”
但無論如何,在午夜的騎行隊里,這兒沒有人不開心。搞直播的“85后”小哥,每天對著手機幾乎要自閉,靠夜騎拯救自己的精神狀態,“踩上踏板的一瞬間,心情馬上舒暢起來了”。
靠騎車拯救心情的大廠人,還有每天996的程序員大哥。大哥人到中年,體力支撐不了和年輕人拼加班。大哥用騎行來消磨“班味兒”,KPI和裁員的煩惱都拋開。
夜騎,的確是不少中年危機的精神庇護所。在夜騎隊伍里,沒人和你拼薪資和房車,要拼的只有配速和腿圍。這里的人“比起卷工作,更想卷愛好”。“95后”小哥朝九晚五,薪資不多,卻在騎行里咂摸出了與錢無關的快樂,“生活已經很累了,所以用盡所有時間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