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婷
隨著2022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的發布,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這四個核心素養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根據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教授、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標修訂組組長尹少淳教授的解讀,在四大核心素養中藝術表現是藝術學科所獨有的素養,而審美感知、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是本學科與其他學科共有的,所以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被反復提及。基于這一思想的指導,美術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筆者認為個人自掃門前雪的模式已經過時,需要美術學科和其他學科互補共生才能達到。
尋訪前世——尋找美術與語文學科融合的交點
常言道“文藝不分家”,藝術與文學好比是一對孿生兄弟。在中國古代,王維、蘇軾、王冕等人既是文學家也是畫家。西方世界中,19世紀法國藝術沙龍里印象派畫家們與左拉等文學家也是至交好友。翻開東西方的藝術史,我們發現這也是文學和藝術相互啟迪的歷史。
兩者表現方式不同,教學目的相通。美術學科旨在通過視覺造型傳達感情,語文學科則是利用語言和文字傳遞感悟。圖與文這兩者雖形式不同,但究其根本都是人們內心思想的載體。在美術課堂,我們通過繪畫表現對實際生活的再創造;在語文課堂里無論是文學的閱讀賞析還是寫作都是對于實際生活的反映和升華。這兩門學科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都要求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在教學中都以培育學生文化內涵為目的。
兩者互為表里,能夠相互啟迪。美術和語文是藝術的兩種不同表達形式,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我國古代有詩畫一體的傳統,講究作品富有詩情畫意。這也形成了我國國民特有的審美特征,這為美術和語文的學科融合提供了一片優秀的土壤。語文中的文字表達能夠為美術提供生動形象的想象對象,而美術的繪畫作品意境又能使人加深了解,產生書寫和表達的欲望。
探索今生——總結美術與語文學科融合的策略
蘇軾曾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形容王維的詩句,這正是文學與畫面完美融合的高妙境界。翻開兩門學科最新的課程標準,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中有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語文學科則有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這更為兩門融合教學奠定了基礎。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我們當以國家課程為基點,以課內和課外的學習作為抓手,將兩門學科的相關內容進行多維度聯系。
他為我用,與國家課程相融合。在蘇少版美術教材里有《詩配畫》一課,該內容雖然出現在美術課堂里,但需要學生對古詩有一定積累和熟悉才能得心應手地用美術表現出來。筆者將詩人駱賓王的《詠鵝》帶進了課堂,學生在幼兒時期就已經對這首詩歌十分熟悉,詩曰“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筆者適當提問:“鵝,鵝,鵝”這是形容鵝的數量多嗎?如果是,那這些鵝之間有沒有近大遠小?是否存在相互遮擋?畫面中主次之分嗎?內容中的“曲項”和“天歌”我們該用怎樣的線條來表現?“白毛”“綠水”“紅掌”“清波”之間是否暗含美術中色彩表現的知識?學生通過文字帶動畫面的聯想,將自己喜歡的詩句中的文字聯想到了相應的美術語言,表現出了自己的詩配畫作品。在日常的教學中筆者還常常會讓學生給自己的作品起個名字或是請學生講講你的畫面表現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孩子們就這樣想著想著,把腦海中的文字帶入了具有美術意味的思考,相關的畫面也就逐漸完整了起來。
我為他用,與課后活動相融合。筆者翻閱語文和美術的作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小學低年級的語文學習中經常有看圖寫話這個內容,作業內容是根據一幅圖畫通過觀察和想象將它拓展成一段文字。而我們美術課堂里卻常常以文字的形式告訴學生作業要求,請他們完成一幅繪畫或一個相關的手工制作。結合蘇少版美術教材里《圖畫和文字》《想想說說寫寫畫畫》《作文插圖》《我做的圖書》等內容,筆者不禁有了將這兩個內容進行結合的想法。北京師范大學楊景芝教授的經歷更是給了筆者一些啟發,她以自己的女兒作為觀察對象,有計劃地讓孩子用繪畫記錄生活,鍛煉其知覺能力。想起我校語文老師常說孩子們怕寫周記,內容寫得不夠生動,我就將把美術繪畫與周記寫作相結合的這個想法推薦給了她,語文老師與我一拍即合,利用課后服務的時間,我們一起推出了寫和畫相結合的周記新要求,新作業收獲了學生熱烈的反響。他們上交的周記里有寫有畫,精彩紛呈,通過繪畫孩子們加深了對寫作內容的觀察、了解與感受,讓周記寫作變得更加豐富生動。
展望未來——暢想美術與語文學科融合的愿景
牛津大學歷史學家赫拉利在他的著作《人類簡史》中做出預言,大意是到了2050年,今天書本上的知識在生活中幾乎是用不到的。時代發展飛速,90年代我們無法想象如今的智能生活,站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未來也皆有可能。然而,筆者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屬于人的文化與情感將永遠值得珍視。美術學科和語文學科都具有很高的人文性,所以未來兩門學科的融合在學習知識技能基礎上,更需要加上人文情感的關懷。
關注地方文化。蘇少版美術教材中有《玉石文化》一課,筆者在這節課的新授部分將我市城市徽標,鴻山出土的玉飛鳳帶進了課堂,令人驚訝的是作為無錫的孩子,學生幾乎都不認識這是什么。如何讓學生對幾千年前的玉飛鳳產生興趣,如何拉近它們之間的距離。江西衛視有位叫陳茜的主播給了我靈感,她以不同的口吻和與江西地方文化有關的海昏侯、王勃等人用書信往來的方式進行“交流”相關視頻在社交網絡收獲了廣泛好評,筆者借鑒了她的思路在課堂伊始就播放了悠揚的樂曲,玉飛鳳的生平以視頻長卷的方式緩緩打開,教師步入課堂開始介紹“我是一只鳳凰,來自春秋時期……千年后的陽光照耀在我身上,依舊流轉出當年的光華。”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感受玉飛鳳獨白的過程中他們聽、看、賞、思,逐漸對其產生了情感,課后筆者請學生給玉飛鳳畫像當作寫一封千年后回信。在兩封信件的一來一回間,文化在悄悄傳遞,通過美術表現,文化在慢慢根植。無錫地區人杰地靈,古運河上的清名橋、南下塘里的老房子、古鎮里的寄暢園、倪瓚筆下的太湖山水,僅靠一個學科很難抓住其中的精妙內涵,只有將美術與語文深度融合,學生才能在學習中了解文化、喜愛文化、傳遞文化。
關注學生情感。朱光潛先生在他所著的《談美》中寫過“美不只在物,也不只在人,而在于物和人的關系。這種關系并不是物為外部刺激,人被動感受,而是人借由物抒發自己的情感。”人們常言,藝術美、文學美。那語文和美術學科的融合能不能讓情感的抒發做到“1+1>2”呢?筆者認為是可以的。2020年初疫情發生后,我校小梁同學被困在了湖北天門老家,當疫情就出現在她家的村莊上時小梁和班上的孩子們都感到害怕和不安,甚至還有孩子在家擔心得哭了。班里的老師與同學天天依靠網絡和小梁聯系,那年四月無錫復課之后,每天都有一位同學負責將教學內容傳達給小梁,這一段特殊記憶讓孩子們感觸良多。于是,筆者與語文老師攜手請同學們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寫成詩文或故事,再通過美術的方法將這些內容變成繪本。時至今日,這些學生都已經小學畢業,進入中學的學習旅程了,但那一批包含著孩子們真摯感情的繪本仍然留在我們學校里,被后來的一批批孩子認真翻看和感受。
隨著新課標被廣泛地學習和研究,新一輪教育改革正滾滾而來,在學科育人的視野下不管是美術還是其他學科所承擔的使命除了本學科知識技能的教授,更要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教學最高愿景,這大概就是莊子所說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我們應當以本學科為基點,將各學科融合取長補短,互補互生,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當然,在美術相關的跨教學中除了語文,數學的立體思維、音樂的靈巧律動、科學的嚴謹探究等都是值得融合的,這也將是我們未來的探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