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蘭 石子靜

1923年,在永川縣城西武廟內,一群教育人懷揣著“以德恩澤一方鄉土,以學造福我輩后生”的初心,創辦了“公立平民學校”。這所占地不足9畝的學校,正是今日紅旗小學的前身。百年探索,學校幾易其名,于1966年正式更名為“紅旗小學”,并在后來的發展中,逐漸成為永川基礎教育的一張名片。進入新時代,區域教育高速發展,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崛起,百年老校如何在傳承中創新,煥發新的活力?紅旗小學在改革中深研理性治校之法,用養成教育助力學生自主成才。
環境養心,習慣育人
走進紅旗小學玉屏校區,沿著坡道往上走,孩子們的笑聲由遠及近。采訪時恰逢課間,孩子們在空地上奔跑打鬧,好不歡樂。空地旁邊有一片“室外閱讀區”,每棵樹下都有一張形態各異的閱讀椅。據了解,天氣晴好時,常有學生在此處閱讀,或騎或坐,或趴或躺,很是自在。繼續往里走,“桂山書院”內,各個學段的閱讀區里不僅擺放著數量可觀的書籍,還展示了很多學生的繪畫作品。
學校黨總支書記鐘淑介紹道:“我們踐行‘生活即教育‘環境即課程‘處處皆學堂的思想,校園里的每一處花卉、樹木、景觀,每一處陳列、空間、場館都是課程資源,是全心助力孩子們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多彩樂園。”
在打造美好校園環境的基礎上,紅旗小學內在建設也從未停止探索。1988年,學校時任校長便明確提出了“培養品德優秀、基礎扎實、思維獨立、自主學習、全面發展”的人才培育觀,自此,自主育人理念破土而出。后來,經過幾代紅旗人的不懈努力,學校逐漸形成了“天天好習慣,自主煉成才”的養成教育育人體系。
所謂自主,是指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主軸,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統籌家庭、社區和朋輩影響等教育元素,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拓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為其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為此,紅旗小學從校園文化、校本課程、主題教育、量化評比和家校共育等五個方面來構建體系,將“閱讀好習慣”“思維好習慣”“勞動好習慣”等二十多個好習慣按時間表、路線圖融匯到學生的一日生活,并通過賽事、活動來促進學生習慣的養成。不同年級的培育目標各不相同,比如一年級“懂規矩”,二年級“有禮儀”,三年級“明責任”,四年級“能孝敬”,五年級“守誠信”,六年級“逐夢想”,如此層層漸進,最終是要將學生培養成品德高尚的人。
用習慣的力量來支撐每個孩子的自主成長,紅旗小學的育人模式對學生的影響是長遠而深刻的,育人成效也是顯著的。在發展的進程中,紅旗小學先后獲得“全國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基地”“重慶市德育示范學校”“重慶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等四十余項國家級、省市級榮譽,形成了“一校三區六部”辦學新格局。
面向人人,共生共長
“天天好習慣,自主煉成才”的養成教育體系下,紅旗小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變“教知識”為“育能力”,變“講授”為“探究”,將學生培養為勇于探究、樂于創構的人才。采訪當天,學校青年教師正在“桂山書院”內進行賽課,安靜的氛圍與外面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講完課以后,每位老師都會收到評委細致的點評。鐘淑告訴我們:“紅旗小學所做的,是為年輕教師搭建更多的平臺,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通過賽課、評課,推動他們快速成長。”
除了賽課、評課,紅旗小學也通過實施“層級化+扁平化”管理,形成了“以老帶新、以新促老,以強帶弱、以弱促強”的良性循環,促進教師更新觀念、抱團成長。
與此同時,為讓教育獲得更好的效果,紅旗小學極為看重與家長的聯動。早在1984年,學校就在永川率先開辦家長學校,引領家長共同學習。今年,學校舉辦了“爸媽學堂”讀書會,希望通過共讀書籍來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家教觀,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據悉,在2023年度“感動紅旗人物”暨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上,除了對教師進行表彰,紅旗小學也對學生、家長、校友、后勤員工進行了表彰。“‘每一面,美一面,在紅旗小學,每個人都被視作一面旗,唯有共生共長才有可能賡續輝煌。我們期待,每一個紅旗娃都是向陽生長的,每一個紅旗教職工都是勤勉而快樂的,每一個紅旗家長都能成為智慧型家長。紅旗小學的未來,是要用教育來打造品質之旗、智慧之旗,也是共生之旗。”鐘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