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新近出土銅鏡簡述"/>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陳小鋒
(臨澤縣博物館,甘肅 臨澤 734200)
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臨澤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橫貫其全境。近年臨澤縣對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數十座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掘,其中19座墓中出土了銅鏡,雖然大部分銅鏡都銹蝕比較嚴重,但從能辨認的紋飾判斷,多為漢晉時期流行的銅鏡。結合各地博物館等單位收藏,特別是甘肅河西走廊發現的同時期的銅鏡,不僅能考訂銅鏡的制造時代,而且對研究漢晉時期銅鏡的使用和流傳都有重要的意義。
漢代銅鏡鏡背上的動物紋飾較前代大為豐富,最常見的為四靈紋。四靈的組合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四靈指麟、鳳、龜、龍;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四靈指的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被稱為“四神”。而且后者更具普遍性。河西走廊的各市、縣博物館多有收藏此類銅鏡,種類也有多種。
臨澤出土的四靈紋銅鏡(LB0062),直徑8.7厘米,厚0.5厘米,紐徑1.5厘米,緣寬1.2厘米。銅鏡為圓形,鏡緣較寬,中央突起,紐座外兩周櫛齒紋,圈帶內按東西南北方位飾白虎、青龍、朱雀、玄武四靈(圖1)。

圖1 臨澤出土的四靈紋銅鏡
漢代流行一種有透光效應的透光鏡,如日光鏡、昭明鏡。其外形和一般銅鏡一樣,這種銅鏡反射日光在墻壁上,能隱約顯現出與鏡背對應的紋飾圖案,如“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內清質以昭明”①。其透光的原理是在澆鑄、冷卻和研磨過程中形成的鏡體厚薄不一,使鏡各部分出現與鏡背圖文相應的凹凸不平和曲率差異。此時,紋飾的布局大多采用四分法,也有重圈式。
臨澤出土的日光重圈鏡(LB1042),直徑8厘米,厚0.5厘米。從已清理出的部分可辨3個銘文和卷云紋,每兩字之間夾一個卷云紋“の”(圖2)。

圖2 臨澤出土的日光重圈鏡
臨澤出土的日光重圈鏡(LB1034),直徑8厘米,厚0.5厘米,紋飾、銘文都清楚。銘文為“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之間夾一個卷云紋“の”和“曰”字,“の”和“曰”字交替進行,共有8字銘文、4個“の”和3個“曰”(圖3)。其紋飾、銘文與莊浪縣博物館收藏的同類銅鏡完全一樣。

圖3 臨澤出土的日光重圈鏡
莊浪縣的日光重圈鏡,直徑7.6厘米,緣厚0.2厘米,重70克。鏡為圓形,西漢中期,半球形紐,圓紐座。座外飾八出內向連弧紋一周。內區二周櫛齒紋,其間飾銘文,銘文右旋讀為“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間以卷云紋及“田”字紋分隔。最外為素平緣。②此鏡做工精美,質地細密,呈銀灰色。
臨澤出土的昭明重圈鏡(LB1013),直徑10厘米,厚0.5厘米。十二連珠紋紐座。由于銹蝕嚴重,字跡不清,從能看到的字跡辨認也是24字銘文的布局。從能看清楚的字跡辨認,“日”“月”二字之間沒有夾“而”字(圖4)。

圖4 臨澤出土的昭明重圈鏡
日本東京五島美術館收藏的西漢重圈銘文鏡,圓形,直徑17.8厘米。圓紐,并蒂連珠紋紐座,五圈凸起的短斜線櫛齒紋圈將鏡背分為多區。兩圈銘文夾在其中,銘文左旋,小篆體,筆畫清晰,文字秀麗。內區銘文23字:“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愿,然雍塞而不泄。”③從一般鏡銘看“愿”字后少一“忠”字。這類銘文習稱為“昭明”銘,是漢代銅鏡中出現最多的銘文。
河西地區出土的同類昭明連弧銅鏡的銘文有用常用的完整四句銘文“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④,為24字。如果用增減字的四句銘文“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而忠,雍塞不泄”,則為20字。
臨澤出土的昭明重圈鏡(LB1010),直徑10厘米,厚0.4厘米。圓形,圓紐,圓紐座。紐座外為八內向連弧紋,外圍兩周櫛齒紋,兩周櫛齒紋間鑄一周銘文,素緣。鏡銘文字清楚,與敦煌魏晉日月昭明鏡紋飾完全一樣,銘文字不同,文字間不全以“而”字分隔(圖5)。

圖5 臨澤出土的昭明重圈鏡
敦煌博物館收藏的魏晉日月昭明鏡,1995年佛爺廟墓群出土,直徑8.6厘米,青銅質。圓形,圓紐,圓形紐座。⑤座外依次為間斷斜向射線紋、內向連弧紋,再外二周斜向射線紋間鑄鏡銘一周。素面寬平鏡邊。鏡銘中個別字漫漶,銘陽文隸書“內清以昭明,光□”,字與字之間有“而”字相連。⑥銘文10字,銘文之間為10個“而”字。
臨澤出土的昭明重圈鏡(LB1012),直徑12厘米,厚0.8厘米。銘文23字:“內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不□。”12字銘文之間為11個“而”字(圖6)。

圖6 臨澤出土的昭明重圈鏡
武威出土的“昭明”銘連弧紋鏡,直徑8厘米。圓形,圓紐,圓紐座。座外有內向十二連弧紋一周,連弧紋與紐座間有線條、渦紋等簡單紋飾。⑦外區銘文一周,為“內而□而□而昭而明而光而失而日而月而”。寬平素鏡邊。銘文10字,銘文之間為10個“而”字。雖然有3個字不是很清楚,但清楚的部分與莊浪縣出土的銅鏡銘文完全一致。⑧莊浪縣的昭明鏡,直徑12.2厘米,緣厚0.4厘米,重l70克。鏡為圓形,半球形紐,圓紐座。座外是十二出內向連弧紋一周。主區二周櫛齒紋,期間飾銘文:“內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夫而日而月□。”⑨寬薄緣。同樣是銘文10字,銘文之間為10個“而”字。
上海博物館珍藏有兩枚透光鏡,均屬西漢珍品:一枚除紋飾外銘刻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8字;另一枚有連弧紋圖案,刻有“內清質以昭明”的字樣。⑩1977年12月,江西省萍鄉市福田鄉的一座西漢古墓中曾出土一枚直徑7厘米、重55克、背有四乳八曲連弧紋及“見日之光,天下大明”8字銘的透光鏡。從現在發現的均為西漢時期的日光鏡和昭明鏡看,鏡的銘文已有透光性能,至今民間亦常有發現,但鏡面多生銹或磨損,故已不能透光。
臨澤出土的四乳四虺紋鏡(LB1030),直徑10厘米,厚0.5厘米。臨澤出土的四乳四虺紋鏡(LB1003),直徑7.5厘米,厚0.5厘米。兩鏡均為圓形,半球形紐,八內向連弧文紐座。紐座外兩周櫛齒紋圈帶內為主題紋飾,四枚乳釘間四虺軀體兩端內卷,呈“S”狀,四虺身軀兩側各有一只小鳥紋,四乳與主題紋飾呈環繞式排列。寬素緣(圖7、圖8)。這兩枚銅鏡與敦煌市博物館收藏的同類銅鏡完全相同。

圖7 臨澤出土的四乳四虺紋鏡

圖8 臨澤出土的四乳四虺紋鏡
敦煌出土的四乳四虺紋鏡,直徑l0.5厘米,厚0.4厘米。圓形凸面,圓紐,圓紐座,紐座外為凸起寬帶聯珠紋,兩組細短斜線紋圈帶內為主紋。?主體紋是四乳與四虺紋相間環繞。四乳帶圓座,四虺成鉤形軀體,兩端同形,在身軀內外側各有一只鳥形紋飾。素寬緣。
臨澤出土的四乳四虺螭鏡(LB1005),直徑9厘米,厚0.5厘米,紐徑1.3厘米,緣寬1.6厘米。圓形,半球形紐,圓紐座,紐座外飾二周櫛齒紋,櫛齒紋中間主題紋飾是由四個乳釘分隔的四虺螭紋,鏡緣內飾一圈櫛齒紋。寬平素緣(圖9)。?其形制和紋飾與莊浪縣博物館收藏的同類銅鏡相同。

圖9 臨澤出土的四乳四虺螭鏡
莊浪縣的四乳四虺螭鏡,直徑8.8厘米,緣厚0.4厘米,重l50克。鏡為圓形,半球形紐,圓紐座。座外有櫛齒紋二周。主區飾四乳釘間以四螭紋,螭的腹下各有一只小鳥。寬平緣。鏡面略呈弧形,呈銀白色。?
四乳禽獸紋鏡(LB0404),直徑10.2厘,緣寬1厘米,紐徑1.5厘米,厚0.25厘米。內區為兩個正方形相交為八角,外飾一圈櫛齒紋,外區為四個連續的鳥形紋,中間由4個乳釘分隔,鳥形紋外飾一圈櫛齒紋。寬素緣(圖10)。

圖10 臨澤出土的四乳禽獸紋鏡
四乳四神紋鏡(LB1002),直徑13厘米,厚0.5厘米,紐徑1.5厘米,緣寬1.5厘米(圖11)。四乳四神紋鏡(LB1028),直徑11厘米,厚0.5厘米,紐徑1.4厘米,緣寬1.5厘米(圖12)。兩面銅鏡的造型和紋飾基本相同。圓形,圓紐,柿蒂紋紐座。紐座外兩周櫛齒紋間為主紋飾,四枚乳釘間分別飾有二龍二虎紋,龍虎為奔跑狀。龍虎紋外有櫛齒紋帶,緊接寬鏡緣,整器線條靈動流轉,極富韻律感。寬素緣。

圖11 臨澤出土的四乳四神紋鏡

圖12 臨澤出土的四乳四神紋鏡
臨澤出土的鳥獸紋規矩鏡(LB1011),直徑11.3厘米,厚0.6厘米。八乳,銘文不清,從局部紋飾清楚的部位看到方型四角外部位為對鳥紋飾(圖13)。

圖13 臨澤出土的鳥獸紋規矩鏡
莊浪縣博物館收藏的鳥獸紋規矩鏡,直徑9.6厘米,緣厚0.4厘米,重140克,紋飾很清楚。圓形,半球形紐,圓紐座。座外雙線方框,內有四個小圈。外區是方框的四邊中段各向外伸出“T”形規矩紋。“T”形紋的兩側飾相對瑞鳥,外為櫛齒紋一周。寬鏡緣上飾鋸齒紋、凸弦紋、折線紋各一周。該鏡面呈弧形,斜緣。
臨澤出土的幾何紋規矩鏡(LB1009),直徑11.8厘米,厚0.4厘米,紐徑1.5厘米,緣寬1.8厘米。圓形,圓紐,柿蒂形紐座。座外為雙線方框,四邊各向外伸出一個“T”形符號與外圈“L”形符號相對,“T”形符號兩側各有一枚乳釘,方框四角與“V”形符號相對,將鏡面分為四個單元。其外為櫛齒紋一周。寬緣上為兩周鋸齒紋中間夾一周雙線波折紋。其他主體紋飾因腐蝕嚴重不易辨識(圖14)。從局部紋飾清楚的部位看到與各地出土的幾何紋規矩鏡紋飾大致相同。

圖14 臨澤出土的幾何紋規矩鏡
博局紋鏡又被稱為“規矩紋鏡”,是規矩紋類鏡中紋飾比較簡潔的一種。臨澤出土的云紋博局鏡(LB0697),鏡面凸起1.5毫米,內區厚1.5~2.8毫米,近外區處略厚,外區厚3~3.5厘米,近素緣處略厚,徑7.5厘米,紐高l厘米,重量90.27克。圓紐,圓紐座,座外單線方格,方格外對稱四枚圓座乳,圓座乳兩側為云紋,外為博局紋,外區兩周弦紋間為三角鋸齒紋,斜素緣。殘裂(圖15)。

圖15 臨澤出土的云紋博局鏡
臨澤博物館館藏的云雷連弧紋鏡(LB0405),直徑9.3厘米,緣寬1.1厘米,紐徑1.1厘米,厚0.25厘米。圓形,圓紐,四葉紋紐座,四葉間有卷云紋“の”,銘文字跡無法辨識,紐座外飾內向八連弧紋一周。寬素緣(圖16)。從局部紋飾清楚的部位看到與河西走廊出土的云雷連弧紋鏡紋飾相同。

圖16 臨澤出土的云雷連弧紋鏡
武威市博物館收藏的云雷連弧紋鏡,直徑12厘米。圓形,圓紐,四葉形紐座,四葉間為“長宜子孫”銘文。內區有內向八連弧紋一周,間有銘文為“壽如金石,佳且好兮”?。外區飾云雷紋、櫛齒紋,寬素邊緣。
臨澤出土的長宜子孫連弧紋鏡(LB1001),直徑19.4厘米,厚0.6厘米。圓形,面微弧,鏡背圓形紐,紐座外為八內向連弧紋,兩連弧紋間填8字銘文,外區為素寬緣。銘文辨識不清,從局部紋飾清楚的部位看到與各地出土的“長宜子孫”銘鏡紋飾完全相同。只是外區斜線紋內外側還增加了一圈很短的射線紋(圖17)。該鏡與2014年臨澤沙河漢晉墓出土的長宜子孫連弧紋鏡紋飾相同。

圖17 臨澤出土的長宜子孫連弧紋鏡
臨澤沙河漢晉墓出土的長宜子孫連弧紋鏡(M6:37),邊緣殘裂。鏡面凸起1毫米,內區厚1.5~1.7毫米,近外區處略厚,外區厚2厘米。直徑9.6厘米,紐高1厘米,重量104.40克。表面綠色銹蝕,圓紐,圓紐座,座外四柿蒂紋,柿蒂紋間裝飾銘文。近外區一圈內向八連弧紋,寬素緣。銘文為“長宜子孫”。
從各地出土的“長宜子孫”銘鏡紋飾來看,這種紋飾的銅鏡的銘文也常用“君宜高位”“君宜高官”“君宜官位”等內容。這種銘文的銅鏡在甘肅多地都有出土。
位至三公銅鏡流行于西漢時期。不僅是中原各地流行的,在甘肅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都有發現,相距最近的有緊鄰的高臺縣紅山嘴漢墓群出土的。其中,紋飾有夔龍紋、鳳紋兩種。
臨澤出土的位至三公夔鳳銅鏡(LB0216),直徑9.2厘米,厚0.4厘米。圓形,圓紐,圓紐座。紐的上、下有兩條平行的直線將紋飾分為左、右兩區,直線外飾三角紋。左區、右區各一條鳳紋,呈“S”形,身軀有明顯“蝠”形圖形,以線條形式刻劃出羽毛的豐滿。兩周弦紋外有一圈的櫛齒紋。素寬緣(圖18)。該鏡與敦煌出土的“位至三公”雙鳳紋鏡的紋飾相同。

圖18 臨澤出土的位至三公夔鳳銅鏡
敦煌市佛爺廟晉墓群出土的位至三公鳳紋鏡,直徑11厘米,厚0.3厘米。圓形,圓紐,圓紐座。紐的上、下各兩條平行的短粗線將紋飾分為左、右兩區,各有一行三角紋。左區、右區各一條對稱鳳紋,對峙相望,形態簡化,作“S”形卷曲,身軀有蝙蝠形圖形,周圍放射出的長短線條似羽毛。兩周弦紋外有較長的斜線紋帶,素寬緣。
漢至魏晉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銅鏡向西傳播,逐漸成為河西走廊地區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從類型上看,臨澤縣出土的漢鏡與漢代中原地區出土的銅鏡表現出一致性,正是漢代大一統文化面貌在河西走廊地區的體現。從價值上看,銅鏡紋飾銘文端莊秀麗、時代特征鮮明,為相應墓葬的斷代和當地考古學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對于研究漢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銅鏡的使用及流傳具有重要價值。
注釋
①周偉洲,丁景泰.絲綢之路大辭典[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354.
②④⑨?李曉斌.莊浪縣博物館藏漢代銅鏡選介[J].隴右文博,2002(1):54-57,封3.
③羅宗真,秦浩.中華文物鑒賞[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86-87.
⑤敦煌市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圖錄[M].沈陽: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2017:39.
⑥⑧楊俊.敦煌博物館館藏銅鏡[J].隴右文博,2000(1):44-46.
⑦王進聰,王進玉.銅鏡透光之謎[J].聰明泉,1994(11):22.
⑩??胡愛玲.武威市博物館收藏的部分漢代銅鏡[J].隴右文博,2004(1):38.
?王衛東.臨澤沙河漢晉墓葬[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