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昱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大國,經歷24個朝代的更迭,留下了無數光輝燦爛、瑰麗美好的文物古跡和文化遺產。文物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以及科學價值的各種物質遺產。文物體現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時期我國科學技術進步與發展的巨大成就,蘊含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信息,體現著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學意識。它是歷史文化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以及文化創新的基礎,具有重大的社會科學意義。化學無處不在,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化學的核心知識已經應用于自然科學的各個區域,很多新材料、新技術會很快運用到文物保護上,化學與文物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利用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來測定文物的年代,化學上的很多儀器分析方法也可以用于文物考證上,化學化工及材料保護學上的科技成果都可以在文物保護上借鑒和使用。從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化學反應——燃燒開始(大約發現于公元前5萬年),便開啟了化學的大門,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踐活動。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公元前2000年,古中國、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逐漸學習掌握了冶煉技術,我國古代的青銅鑄造技術遠超過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鑄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紋飾精美。隨后,我國的傳統陶瓷制造、造紙和其他手工藝品制作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化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化學的形成及其發展也是人類基本生產活動及其社會實際行為的結晶,早期的化學理論和實踐活動也為現代化學發展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打下了基礎。青銅器的修復與保護涉及許多化學知識,我們應多角度、動態地分析青銅器腐蝕機理,運用化學反應原理解決實際問題,以期為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財富和物質遺產。
將文物的材質按化學成分分類,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金屬類材質,如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等;第二種是無機非金屬類材質,如云岡石窟、克孜爾石窟、敦煌石窟、唐三彩等;第三種是有機材料類,如《三希帖》①等。
1.3.1 金屬材質類文物
在金屬材質類文物中,除少數由金和鉑等元素組成的文物外,其他金屬的性質極為不穩定。許多金屬材質類文物長期埋藏于地下,出土后又暴露在空氣中,導致許多金屬材質類文物如青銅器和鐵質文物生銹甚至分解。尤其當金屬材質類文物處于潮濕環境時,它們更容易與空氣中的水分和氧氣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導致這些包含歷史信息的金屬材質類文物分解為廢銅和廢鐵,比如青銅器上的粉狀銹②。
1.3.2 無機非金屬材質類文物
在無機非金屬材質類文物中,石器是人們最早使用的對象(年代約260萬年前)。在遠古時代,人類將石頭作為原材料制作出各種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具,還將它們用作建筑材料,修建陵墓和宮殿,還創作了許多石雕藝術品等,破壞無機非金屬材質類文物的原因有很多,風化作用便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
1.3.3 有機材質類文物
在有機材質類文物中,比較常見的是紙質文物,如古籍、文獻、經文、繪畫和書法等,它們是圖書館和檔案館收集的主要物品,是獨屬于人類的藝術瑰寶,是極其珍貴重要的歷史物質文化遺產與財富,對于深入研究我國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演變過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隨著歷史的更替與時間的流逝,這些紙質文物歷經滄桑,吸附空氣中的水分發生化學反應,逐漸被損壞,變得脆弱、酥脆和褪色③。
青銅器是我國古代文物中的一個大門類,數目巨大,是古代權力的象征。目前考古發掘出了許多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青銅器,如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這些寶貴的器物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埋葬于地下,直到現代才被發掘出來。
青銅器是銅、錫和鉛三種元素的組合,與純銅相比,青銅器的熔點低(純銅的熔點為1083攝氏度),在添加15%的錫之后,青銅器的熔點會降到960攝氏度,如果要將青銅器的熔點降到800攝氏度則需要添加25%的錫。根據布氏硬度計,純銅硬度應該是35。如果添加5%~7%的錫,硬度將會逐漸增加至50~65;如果在其中添加9%~10%的錫,硬度將增加到71~100。用鉛代替錫也將具有相同的效果,即添加一定比例的錫、鉛可以降低熔點、增加硬度,此外,青銅器冷卻后的硬度會隨之增加,體積略有脹大,填充性能比較好且孔少④。
對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青銅器來說,其通常存在著不同種類的損壞情況,如銹蝕、磨損、變形以及裂縫等。青銅器長眠于地下數千年,與周圍的環境已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青銅器出土以后,隨著新環境中的溫度、濕度、氧氣含量及光線的變化,這個穩定的狀態就會被打破,隨后會引起各種腐蝕電化學反應⑤,導致青銅器迅速地變質、腐蝕和損壞。
當青銅器處于被損害的狀態下,會影響器物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藝術美學價值,因此常常需要對受損的青銅器進行修復。青銅修復技術開始于宋朝,技藝源遠流長,是人類的技術瑰寶。受損青銅器的修復分別有青銅除銹、青銅補配和青銅黏結等幾個主要步驟⑥。
要想更好地保護這些青銅器,有必要對這些青銅器產生的腐蝕成因進行探索研究,以便對其采取正確、有效的防范保護措施。從目前的技術角度分析來看,對青銅器的腐蝕反應機理比較一致的觀念是:因青銅器長期埋藏于地下,從而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氯離子(Cl-),氯離子的半徑比較小,很容易穿過青銅器的器表并與銅發生反應⑦:
Cu+Cl-→CuCl+e-
生成的氯化亞銅可以繼續與土壤中的水分發生反應,生成氧化亞銅(Cu2O)以及鹽酸:
CuCl+H2O→Cu2O+HCl
在生成氧化亞銅之后,繼續與土壤中的氧(O2)、水(H2O)和二氧化碳(CO2)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了堿式碳酸銅⑧:
Cu2O+H2O+O2+CO2→CuCO3·3Cu(OH)2
另一種化學反應是氧化亞銅與氧(O2)、水(H2O)以及鹽酸(HCl)發生反應過后,又將氧化亞銅轉化成為堿式氯化銅:
Cu2O+H2O+O2+HCl→CuCl2·3Cu(OH)2
堿式氯化銅【CuCl2·3Cu(OH)2】是一種松軟膨脹的粉狀物質,人們一般把它稱為粉狀銹⑨。
一般來說,考古現場發掘出土青銅器器物的表面往往會吸附大量的腐蝕反應產物,這些具有銹蝕性質的產物主要有兩種,即有害性銹蝕和無害性銹蝕⑩。
無害的青銅銹斑不僅能夠有效地保護青銅器,還能提升青銅器的美觀性和藝術欣賞價值。無害性銹蝕涂層是青銅器文物埋入水中或地下受大氣污染和生物腐蝕后,青銅器內部涂層表面發生變化形成的一種防銹和保護性涂層,可以有效保護青銅器不再繼續受到侵蝕,其主要化學結構組成成分有黑色金屬氧化銅(CuO)、紅色金屬氧化亞銅(Cu2O)、綠色或者是藍色的堿性金屬碳酸銅【亞氯酸鹽Cu2(CO3)2(OH)2、藍色銅礦Cu3(CO3)2(OH)2】?等。
有害銹指的是快速生長和發展而且可以惡性膨脹的銅銹,這種銅銹對破壞青銅器起主要的作用。有害的化學銹蝕可能會導致青銅器文物的銹蝕更加密集,極大地縮減青銅器的壽命,在嚴重情況下,整個青銅器文物都將被腐蝕粉化甚至徹底消失。另外,它還可以“感染”其他的青銅器,并且可以在青銅器器表本身與其他青銅器器表之間彼此“感染”。其化學組成主要為氯化亞銅(CuCl)和堿式氯化銅【CuCl2·3Cu(OH)2】?,堿式氯化銅是導致青銅器粉質銹蝕甚至最后被損壞的主要原因。
這些古老的青銅器文物非常寶貴,其在受到腐蝕、損壞時會變得脆弱,所以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保護手段。化學作為一門宏大的學科,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修復受損青銅器方面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化學材料以及化學方法。下文以青銅器為研究對象,對埋藏于地下青銅器腐蝕情況進行分析,總結了如何利用化學手段有效修復受損青銅器和有效防止再次發生此類損害情況。
青銅器的腐蝕機理與青銅器所存在的自然環境條件有關,比如環境中的可溶性鹽、亞硝酸鹽、細菌和其他生物、土壤系統中的天然水分、大氣系統中的天然氧氣、臭氧、一氧化碳、海洋和工業區的有害氣體(SO2、H2S)等,同時腐蝕機理與錫、鉛在青銅器中的成分占比有關,例如存放于氧化錫和鉛含量較高地區的青銅器,其外表層的氧化錫被氣體氧化后就轉變成了新的二氧化錫,形成的氧化鐵銹膜堅硬、致密且光滑,可以有效地保護青銅器不被進一步化學腐蝕。在潮濕、鹽堿地區的砂質土壤特別是一些含有硫化氯和碳酸氫離子的存在環境中,很容易對青銅器本體產生劇烈的有機電化學性腐蝕。因不同歷史年齡段和不同青銅器的所在地域和地理構造不同,其銹蝕的程度和銹蝕產物的顏色顯示出很大的差異,同時也增加了青銅腐蝕機理研究的難度。
關于青銅器腐蝕的基本原理見圖1,認為是介質中顆粒吸附于青銅器表面并與其他金屬原子相結合。如果反應生產的產物不穩定并且易于被揮發,或者會被快速分解,青銅器本體將繼續被氧化和腐蝕而導致潰瘍。如果反應的產物黏附在了金屬的表面而形成了薄膜,則該介質中的金屬原子和顆粒將穿過擴散層連續地產生一些化合物,直到薄膜可以防止該反應的進行,那么整個青銅器就不再受到腐蝕,可以起到保護青銅器的作用。從對青銅器腐蝕形式來看,腐蝕主要有全面腐蝕和針孔性腐蝕兩類?。

圖1 青銅器腐蝕機理示意圖
一般的金屬腐蝕定義是指整個固體金屬表面。它們所受到的熱腐蝕及其性質通常被我們稱為熱腐蝕中的微電池過程。就青銅器材質的化學腐蝕而言,最初的化學腐蝕反應產物主要是氧化亞銅(Cu2O),其中的反應描述如下。
陽極:Cu→Cu++e-
陰極:O2+H2O+e-→OH-
當陰、陽兩種物質靠近時,陽離子與陰離子之間發生了反應,形成一種亞銅鹽【氧化亞銅(Cu2O)】?,覆蓋在青銅器表面。
2Cu2++2H2O→Cu2O↓+4H+
因為陰離子與陽離子之間的擴散作用,Cu+與電子將通過氧化層進入外部。在這些氧化物的表面Cu+可以直接地形成氧化銅(CuO),或者是間接地反應生成一種堿式碳酸鹽。其相互作用反應機制為:
Cu+O2→CuO
Cu+O2+CO2+H2O→Cu2(OH)2CO3
一些被腐蝕青銅器表層的金屬本體會與其他環境媒介之間建立一層屏障,形成一層保護膜,減少腐蝕的發生率。這種類型的腐蝕性涂料層通常比較薄,且不溶于水,幾乎沒有孔,密度遠遠小于原始的金屬,并且靠近金屬表面,還具有弱離子電導率的特點。
針孔性腐蝕則是另外一種腐蝕形式,它集中在青銅表面的某個點上且發展得很深。患有青銅病的青銅器群通常都會產生一種腐蝕性的產物,其表面通常堆積著一堆堆的硬性腐蝕產物,并且這些腐蝕性產物通常都會覆蓋在腐蝕孔中。在腐蝕孔的底部多存在一層深紅色的氧化亞銅和白色的氯化亞銅。粉狀青銅腐蝕銹的相關反應如下。
在氯化亞銅表層的某些薄弱處,有時過量的水和氧氣會直接進入氯化亞銅層,并與之發生反應,生成疏松膨脹的堿式氯化銅。
CuCl+H2O+O2→CuCl2+Cu(OH)2+HCl
青銅器在酸性環境中與水和氯化物會發生一種強的電化學反應,產生一種白色的具有腐蝕性的氧化產物——白色氯化亞銅,白色氧化亞銅再進行歧化反應,可以直接得到白色堿性產物氯化銅。
Cu+Cl-→CuCl+e-
Cu2O+HCl+H2O+O2→CuCl2+Cu(OH)2
CuCO3·Cu(OH)2+HCl+H2O→CuCl2+Cu(OH)2+CO2+H2O
綜上,青銅器上形成的粉末狀結構性腐蝕產物,其蓬松的粉體層更容易吸收大量的水分與氧氣直接進入青銅器的內層,因此腐蝕將繼續擴大和加深,直到青銅文物被粉化和破壞完為止。青銅鑄件中的某些缺陷,如收縮孔、裂紋、小孔和金屬表面不平整等,都很有可能為其形成點蝕而創造條件。一旦生銹層或者是沉積物充分密封了陰極和陽極之間的電子通路,這種腐蝕就表現為生銹或者結痂,暫時保持穩定。
青銅器的修復工作,必須遵循文物保護修復的基本技術理念和主要原則理論。青銅器保護修復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相關法規為基礎,以《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為基本依據?,對青銅器遺址和青銅文物進行保護和修復。如前所述,對于出土青銅器的修復,首要的問題就是去除其器物表面的銹蝕,若器物損害情況比較嚴重,如某部分斷裂,則需要用到青銅修復中的補配工藝和黏結工藝。
青銅器上的銅綠應以不同的方式保留或去除。對于無害銹應進行保留,無害銹是青銅器受到水浸土埋及大氣侵蝕后,青銅表面產生變化,從而形成的保護層,可以使文物不再繼續遭受腐蝕,也使青銅器變得古樸。對于有害粉狀銹,應及時去除。有害粉狀銹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可能會形成大量的鹽酸,會繼續腐蝕青銅文物,對青銅器本身會造成致命的化學傷害,它常常被我們稱為“青銅病”,必須將其徹底清除干凈?。
目前有許多青銅器腐蝕嚴重,還伴有部分缺失,在修復時就需要進行補配,也就是對青銅器缺失部位進行重新匹配。重新匹配的方法取決于青銅器缺失的類型、形狀及有缺陷的組成部分,一般分為重新匹配和鑄造再匹配,恢復青銅器有缺損的部分。
青銅黏結技術是修復青銅工藝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恢復青銅器形貌的理想手段。某些青銅文物破壞嚴重,加上其本身十分脆弱,無法通過手工焊接等手段處理,一般使用環氧樹脂等材料進行黏結,以便獲得完整的青銅器。
在環境的影響下,青銅腐蝕的原因和機理不同。因此,要保護青銅器首先必須分析腐蝕的原因,然后制定相關保護和修復計劃。使用現代技術和設備分析青銅器的組成成分以及器物結構,以便為保護和修復青銅器奠定基礎,分析青銅器的腐蝕機理,改變青銅器所處的環境條件,以提高青銅器抵抗自然因素破壞的能力?。
化學除銹法主要就是使用化學試劑加工制備除銹液,使有害銹蝕產物和除銹液接觸發生化學反應。整個腐蝕過程是氯離子不斷把銅轉變成游離的亞銅離子,所以含有氯離子的銹蝕就是有害銹。除銹就是通過化學反應,將氯化亞銅轉化為不含氯離子的穩定產物,如氧化銅、堿性碳酸銅等。雖然該化學反應十分溫和,但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同時,化學藥品的使用和處理也可能會損害到青銅器本身,并且也會對青銅器的外觀產生不良后果?。隨著大量化學方法在青銅器的保護中的成功應用,目前廣泛使用的除銹方法主要有電化學還原法、酸溶液法、倍半碳酸鈉法等?。
5.1.1 電化學還原法
使用還原劑和電解質制成糊狀物,將其涂于生銹的部分,反應結束后將其擦除,反復用蒸餾水擦拭以徹底除去殘留的試劑。
具體步驟:以鋅粉或鋁粉作為還原材料,以10%的氫氧化鈉溶液作為還原電解質,先把其中的還原物和電解質的水泥漿溶液混合成糊狀,然后涂在青銅器的生銹部分進行反應,反復使用蒸餾水沖洗干凈。
該方法主要適用于外殼或者表面有著局部或整體銹蝕情況的青銅器,特別適合于圖案復雜精美且銘文精細的青銅器,可以徹底清除一些局部被腐蝕的產物而不損壞銅胎,常用的金屬還原劑主要是鋅和鋁,而電解質溶液主要是氫氧化鈉?。
5.1.2 酸溶液法
對于已經使用過且具有嚴重銹蝕腐爛及銹斑的劣質青銅器,我們通常采用10%乙酸氫鈉試劑或15%~20%檸檬酸氫鈉溶液對未經鹽水浸泡的青銅器進行浸泡,每隔一兩天就要更換新的乙酸氫鈉溶液,并觀察被浸泡的青銅器,然后再次加入5%的乙酸氫氧化鈉,用少量蒸餾水對其進行徹底洗滌。脫酸的主要途徑是使用脫酸浸漬的溶液,一般可以直接使用堿性石灰石鹽水(又稱氫氧化鈣的水溶液)、飽和鹽水溶液(鹽酸濃度大約0.15%)或者直接使用堿性碳酸氫鎂酸鈉溶液(又稱鹽堿酸鎂溶液)等。
5.1.3 倍半碳酸鈉法
倍半碳酸鈉法又稱堿性水溶液浸沒法,是將嚴重腐蝕的青銅器長時間地浸泡于倍半碳酸鈉中,直到溶于青銅器的表面顏色變綠,然后用溶液中的碳酸鹽去除氯離子。
具體步驟:所用的化學藥品分別是碳酸鈉、二氧化硅和碳酸氫鈉。把青銅器放入水解劑溶液中,以去除腐蝕性涂層中的氯化亞銅。氯化物、氯化劑逐步被穩定性較好的碳酸鹽所代替。定期地測量氯離子,直到在檢測結果里不再發現氯離子為止,然后在水中浸泡并用蒸餾水清洗以徹底去除堿液。這種方法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但缺點是非常耗時。將腐蝕產物浸入倍半碳酸鈉溶液中,能夠讓氯離子更好地溶解在溶液中,有利于青銅器的保存。在遇到表面有大量銘文、紋飾的青銅器時,此方法更為合適,所以被廣泛采用,其優點是去除有害鐵銹的效果好。
某些青銅器因為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或人為破壞導致部件缺失,其穩定性和美觀性都會有所降低,為了使受損青銅器變得完整,必須對受損器物進行補配。補配是青銅器修復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能不能補配,我們對器物需要有足夠的了解。通常來講,青銅器的器形、紋飾都具有一定的規律,可以根據器物表面紋飾的規律進行補配修復?。如缺失部分較大,無法找到對應部位,我們也可以將同一類型的其他器物作為參考進行補配,但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據?。
常見的補配方法一般分為直接補配(主要針對沒有紋飾的素面缺失部分)、翻模澆筑補配(主要針對帶有紋飾及器物構件缺失部位)和樹脂加銅片補配(主要針對一些缺失面積較大且帶有紋飾的缺失部位)三種?。
青銅器的補配修復方法雖然種類較多,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都運用了高分子化學材料,一般采用環氧樹脂作為修復材料,將青銅器缺失的部位用環氧樹脂材料塑形并補全。文物修復專家楊曉鄔運用了傳統的石膏及硅橡膠再塑工藝成功補配修復了三星堆及羅家壩地區所出土的少量青銅陶瓷器,并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
補配實例:1980年1月宣城縣(今宣城市)文物局在回收的廢品堆中分兩次揀選出來了一件春秋時期夔龍紋青銅鼎?,該文物出土后在社會上流轉時間較長,只剩下較大的兩片和若干小殘片,其余皆缺失。
補配材料:補配材料主要有E-44環氧樹脂膠或191#不飽和聚樹脂膠高分子材料、樹脂固化劑、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增韌劑等。
具體過程:將環氧樹脂、增韌劑、促進劑、固化劑按比例配制好,再加入石英粉進行攪拌,在有效的時間內灌注到模具內。等模具徹底凝固之后,取出由高分子化學材料形成的補配塊,將帶有紋飾的一端與青銅器缺失的部位進行紋路對比,可以得到與原青銅器相同紋路的紋飾。最后用AB膠和環氧樹脂膠進行黏結,使缺失的部分與原器物合為一體(圖2)?。

圖2 青銅器修復中的補配圖
青銅器在發掘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外力因素的影響,如碰撞等。這些外力會導致原本就脆弱不堪的青銅器發生破碎,由于外力作用所導致的青銅器破碎現象,我們可以使用青銅器黏結技術來修復?,在青銅器黏結技術中,高分子環氧樹脂材料是最主要的材料,將環氧樹脂基料、固化劑、稀釋劑、促進劑和填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環氧樹脂膠黏劑。環氧樹脂膠黏劑是一種線性結構的熱塑性高分子,每個分子結構內都有環氧基,當環氧樹脂基料與固化劑反生固化反應時,這種熱塑性高分子的環氧基環狀結構會開放,隨后便會發生一系列聚合反應,線性分子交聯成長鏈網狀分子,進而成為不溶的熱固性樹脂?。
環氧樹脂膠黏劑的黏結力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機械附著力——固化前低分子量的環氧樹脂呈液態,可滲入到被黏結表面及近表層處的空隙中,固化后便形成一種機械結合的錨固力;第二種是化學結合力——環氧樹脂分子中含有脂肪族羥基、醚基以及活潑的環氧基。由于羥基、醚基的作用,環氧基等被打開,與被黏結材料表面的類似官能團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新的化學鍵?。
環氧樹脂作為一種新興的高分子化學材料,優點是具有很強的黏結性,缺點是不適合黏結聚合物。目前以環氧樹脂為主要成分的膠黏劑被大量用于修復由外力所導致損壞的出土青銅器。
修復實例:1999年考古發掘出土的西漢時期殘圓鼎,器表被銹蝕所覆蓋,鼎蓋破碎成三部分?。在對該鼎進行修復時,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環氧樹脂和固化劑,再將混合后的膠黏劑涂抹在斷裂處,將它們黏結起來。因為環氧樹脂膠黏劑凝固的時間長(約24小時),拼接后需要固定拼接的位置,確保受損青銅器的一體性,使其成型效果良好。
在經過一系列的修復后,受損的青銅器逐漸脫離了被繼續損壞的危險,但是還需注意儲存環境對修復后青銅器的影響,例如空氣中的氧氣以及水分對青銅器的二次危害。其中最常用的化學手段便是反應阻抑法,即在青銅器表面涂抹一層物質,阻絕部分環境因素,起到阻止或延緩青銅器被二次腐蝕的作用。
國內外常用化學試劑苯并氮三唑來保護銅及銅合金,苯并氮三唑是很有效的青銅器緩蝕劑,通常被稱為BTA法。苯并氮三唑屬于一種類似乳白色的粉末狀晶體,可以直接溶于乙醇和苯等有機溶液,它和銅、銅合金共同構造了一個不溶于水及某些有機溶劑的透明覆蓋層,所得到的膜相對牢固,能夠有效起到防護作用。當青銅器與具有腐蝕性的介質接觸時,青銅器仍然可以維持原來的外觀。目前苯并氮三唑試劑被廣泛用于銅及其合金的修復保護,在保護經修復的青銅器方面達到了非常優秀的效果。
修復實例:在對山東滕州某處出土的戰國時期受損青銅器進行修復時?,就對修復后的青銅器使用了BTA法,緩蝕劑是由苯并三唑的乙醇溶液配制而成,將緩蝕劑均勻地涂抹在青銅器的表面,可以在青銅器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起到隔絕外部環境因素的作用,防止修復后的青銅器受到二次損壞。
青銅器作為遺留下來的文化物質遺存,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藝術美學價值。我國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大國,經歷24個朝代的更迭,遺留下了許多厚重華麗的青銅器。我國是世界上保存青銅文物最多的國家之一。青銅器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中華民族進步歷程的物質載體,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體現出民族的創造力、想象力和智慧,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珍貴財富。對青銅器的修復需要采取非常有效的化學手段及化學材料,確保不損害其所蘊含的珍貴文化價值。
化學是一門宏大的學科,許多的化學技術手段和化學材料在青銅修復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高分子化學材料環氧樹脂、倍半碳酸鈉的使用等,可以看出化學這門學科在青銅器修復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要用化學的知識去保護青銅器,這樣才能挽留住這些歷史足跡,不讓它們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在修復受損的青銅器文物時,要對現代材料及工藝進行合理的應用,使經過修復后的青銅器能保持最好的狀態,且遵循了“最小干預、修舊如舊”的原則,在此過程中對文物修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會有新的認識。經過修復也使得此類瑰寶被陳列在城市博物館的展柜中,供觀眾參觀、品鑒。
在如何正確對待發掘出土的、被嚴重腐蝕的青銅器修復的基本理念和原則上,中西方各界人士的看法也不盡相同。1963年,國外一名學者在《文物修復理論》一書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最小的生物介入、可逆性、可再生處理、可恢復識別性等關于現代文物修復維護的理念,這些基礎性的保護理念和基本原則均被專家學者認為是十分具備理論科學性與實際指導意義的。雖然目前西方對文物保護和合理修復的保護理論研究已經相當成熟,但它們大多是基于西方具體保護歷史人物的文化背景及西方特有的保護文物而重新研究提出的。就我國而言,我國具有獨特的民族傳統歷史文化背景,再加之各個地區文物數量眾多,并且文物的種類也與西方國家不盡相同,所以我國應合理借鑒西方文物的保護原理、方式和保護方法,不能機械、錯誤地套用西方的文物保護理念、標準。
我國青銅器保護和修復的歷史悠久,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融通和交流,青銅器的修繕理念、原則也會相互滲透、彼此融合、彼此借鑒。我們在繼承傳統青銅器、陶瓷器修復技術、方法的同時,還要積極借助現代化學和科學技術,不斷更新青銅器保護的工作手段,運用現代化學視角對青銅器的腐蝕機理進行分析,化學化工及材料保護學上的科技成果都可以在青銅器修復和保護上使用,使青銅器修復工藝逐步系統化、標準化、制度化。
目前青銅器的保護和修復工藝理念還存在很大的爭論,修復工藝理念并沒有一個絕對標準,在其實踐過程中只需要對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合乎“情理”。我們需要促進化學這一學科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比如材料化學、化學儀器、化學分析等,總結提煉出一套適用于我們自己的青銅器保護和修復理念,使我們民族寶貴的青銅文化遺產更好地得以繼承。
注釋
①張鐘元,黎華.有機文物的保護:紡織文物的清洗與修復保護[J].美術大觀,2010(11):78-79.
②徐群杰,潘紅濤,鄧先欽.青銅器文物的腐蝕與防護研究進展[J].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10(26):567-571.
③楊曉慧.糟朽絲綢的老化評估和加固保護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2.
④薛來.先秦時期錫礦的勘探與采選方法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8-104.
⑤魏珍.不同地區埋藏環境土壤特征與出土青銅器銹蝕之間的關系[D].西安:西北大學,2008.
⑥劉巋.青銅器的化學除銹和保護方法探討[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67-69.
⑦⑧金普軍,謝振斌,宋艷.三件清代銅質造像的化學保護技術處理[J].四川文物,2004(1):92-96.
⑨李明芳.淺談青銅器的保護[J].文物世界,2018(6):51-54.
⑩???王敬.淺談青銅器的修復與保護[J].科技風,2010(17):47.
???凌雪.一件西周青銅壺的科學分析與保護修復[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03-307.
?武鑫.淺談青銅器保護修復理念:以一件青銅舫的保護修復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7):90-91.
?姚智輝,高長青.美學教育融入文物保護教學中的初步思考與嘗試[J].河南教育(高教),2019(7):64-67.
?穆金鋒.傳統修復與現代科技在青銅文物修復中的應用分析[J].今古文創,2020(23):78-79.
?樓署紅.戰國晚期青銅扁壺的保護與修復[J].東方博物,2007(4):105-109.
?雷磊.銅板補配法在青銅文物修復中的應用[J].自然與文化,2019,4(S2):95-98.
?王有亮,高飛,荀艷.故宮博物院藏獸面紋青銅斝的保護修復研究[J].文物醫院,2020(2):70-75.
?馮廣麗.淮陽縣博物館館藏青銅缽的保護修復[J].東方收藏,2020(23):80-81.
?楊曉鄔.三星堆出土一號青銅神樹的修復[J].四川文物,2004(4):86-96.
?唐德普.對一件春秋時期夔龍紋青銅鼎的修復[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2):72-74.
?秦志芳.青銅蟠虺紋敦(春秋)的修復[J].文物世界,2021(5):74-76.
?史磊,楊新建.青銅器修復中焊接與粘接工藝的現狀與展望[J].文物修復與研究,2003(00):24-26.
?楊植震,俞蕙.環氧樹脂粘結劑在文物工藝美術品修復中的應用[J].上海工藝美術,2018(4):78-80.
?馬立治.環氧澆注樹脂在青銅器補配上的試用:以青銅圓鼎修復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3):75-77.
?李靜生,常翠芳,賈永亮.林州桂東春秋戰國墓出土青銅鑑可辨識保護修復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20(4):63-70.
?晏德付.滕州出土戰國青銅鼎的修復[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