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霞
(西藏自治區文物總店,西藏 拉薩 85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并做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導文物工作。各地有關部門也銳意進取,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加強文物保護,既是當今中華兒女傳承古老文明的歷史責任,也是建設精神文明家園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國內文化旅游總體發展較快,各地文旅深度融合,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符號,充分發揮文旅產業優勢,有利于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和轉型、促進國內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旅游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在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的同時,更加注重文物保護。
西藏的旅游資源和稟賦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注定了西藏會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之一。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西藏更吸引人的是眾多珍貴的文物和歷史古跡,大部分文物古跡保存完好,加之獨特的民族風俗成為吸引游客進藏、體驗藏文化的絕佳載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西藏的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據2019年西藏文物普查統計:西藏有登記文物427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處,其中國家級55處、自治區級616處、縣級1314處。1處世界文化遺產、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街、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以及22個國家傳統村落。布達拉宮是西藏文物保護的典型縮影之一,藏族古代文明的成果不僅得到了有效保護,旅游業也得到了發展,當地群眾也從越來越多的游客經濟中獲益。像布達拉宮一樣,西藏還有許多文物保護單位,取得了文物保護和社會經濟效益的雙贏,如大昭寺、羅布林卡、薩迦寺、扎什倫布寺、古格王國遺址等。
隨著西藏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圖1,注: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求,整個西藏的旅游業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故數據僅為半年接待人數),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區域整體經濟的發展也為文物保護所需要的經費起到了保障作用,三者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實際上,文物工作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緊密相連的,文物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因此,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利用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在創造經濟利益的同時,不斷提升文物價值,增添文物魅力。而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對西藏文物的保護與利用的研究,對西藏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1 歷年旅游接待人數(萬人)(數據來源:由中國西藏網整理)
西藏歷史悠久、地域遼闊,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物保護的難度,特別是目前地方政府主要負責文物保護管理所需資金的情況下,多地區的政府片面重視某重點地區的經濟建設,忽略了地區文化的整體建設。由于資金不足,文物保護發展速度常年緩慢,文物保護工作質量就無法得到保證,從而影響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文物保護單位無法聘請到相關專業人員對場館進行維修,也無法引進先進的設備對文物進行日常維護和重點修復。故此,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經費問題,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文物保護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西藏的文物保護單位大多是國有單位,文物保護工作必須遵守各項規章制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證文物保護的合法性,但由于一些程序繁瑣復雜,遇到非常規的文物保護需求會有明顯的滯后性。經濟實力薄弱,加上少數工作人員的重視不夠,部分地區的文物管理機構還存在一些不足。在文物的保護和利用過程中,文物管理人員要負責很多事情,如文物的發掘、整理和保護,然而很多地區由于經費不足,影響了工作開展的進度。盡管國家制定了相關政策鼓勵文物工作開展,然而一些地區政府并沒有落實制定相關政策,導致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隨著大環境下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文物事業取得顯著成就,文物工作不斷加強,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時,如何履行好保護文物的神圣職責,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文物保護是一項對專業性、政策性、技術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工作量大、范圍廣、任務重,非專業人員很難勝任。
出土文物之所以能重現往日的輝煌,靠的是專業人員的專業技藝和匠心,是在“久坐冷板凳”后創造的奇跡。文化瑰寶被世人所知曉需要專業人士運用現代科技讓其“重見天日”,還需要利用媒體述說好相關歷史故事。創意產品的“跨界破圈”,離不開策劃人的創意和營銷人的推動。特別是當博物館已經從單純的文物展示轉變為集文物、教育、旅游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迫切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加入其中,為文物文化事業貢獻自己的才華和活力,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于促進西藏獨有的地域特色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都具有重要作用。
對文物的內涵挖掘還不夠深入,對其產品的市場定位、產品的服務對象以及在西藏旅游產業鏈中的地位缺乏客觀的研究。開發、管理、運營體系與市場需求脫節,許多珍貴的文物資源的開發還處于較低水平,接待游客的規模和水平受限制,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于當前文化旅游的需求。
雖然依托文化資源開發各類文創產品已成為普遍現象,但文創產品的開發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水平仍參差不齊。很多文創產品品種單一,設計大同小異、缺乏創意,也不能體現自身的資源特性。如常見的書簽、U盤、手機鏈、杯子、枕頭等,深入觀察卻發現它們并沒有完全展示自身的文化內涵,也沒有挖掘出文化背后的衍生產業鏈,只是為了存在和展示,完全滿足不了人們的消費欲望。文創產品開發后,管理意識低下,也缺乏后續的市場反饋和設計升級的機制,使得部分文創產品的銷售情況不盡如人意。此外,由于資金不足,只能與社會企業共同發展,最終出現了文創產品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
市場經濟發展迅速,雖然西藏地區的很多文物古跡面臨修復保護的問題,但依托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在活動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較好的宣傳效果。然而,在一些偏遠地區的文物收藏單位,由于受財政的影響,無法協調更多的資金進行文物修復和保護。此外,由于當地缺乏對文物宣傳的意識,缺乏運用宣傳手段,對現有文物資源難以進一步開發利用。
通過學習書籍知識、參觀文物古跡,人們可以了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文物古跡以其直觀、生動的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文物能夠滿足人們探索和求知的欲望,成為旅游資源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的文物事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豐富多彩的文物資源得到了科學有效的保護和管理,這也使得文物成為藏文化軟實力中的硬性組成部分。在建設文化城市的過程中,西藏文物系統推動文物資源成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文化國際影響力,在加強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文物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不僅能夠吸引游客、從中獲得經濟效益,還可以通過旅游活動宣傳和教育人們,弘揚傳統文化。
立足現狀,結合西藏實際,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優勢,創造性地開發以西藏文物為主題的系列產品,重視文物旅游的開發,以促進西藏旅游業的發展。堅持把頂層設計和規劃作為全區文物事業發展的關鍵,注重保護規劃引領事業發展,編制實施重點文物單位保護規劃。旅游業的發展對文物保護可能會有一定的負面作用,把文物保護納入當地旅游業的長遠規劃,文物古跡不僅是一個民族古老文明的成果,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因此,西藏各級政府在有效保護的同時致力于發揮其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實現科學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保護,挖掘潛力、創新思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快速發展的經濟又為當地文物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形成雙贏局面。
依托文物單位收藏的各類文化資源,研發具有特色的文創產品,是文物單位致力于提升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豐富服務內容的必要途徑。以文物文化創意發展為契機,充分發揮地方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產品研發,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加強示范引導,不斷創新發展,感受時代脈搏,瞄準市場前沿,注重借鑒國內外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豐富產品類型,努力形成規模效應,并在體制機制建設、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研究創意團隊建設、產品宣傳營銷等方面探索經驗和做法。
此外,開發者還需要在西藏地區文物研究的基礎上多積累,挖掘出藏文化的資源,解讀這些資源的特點、背后的故事、當代的意義,做好創意轉化和創新發展傳統文化。最后與專業的設計和營銷團隊進行對話和討論,讓文創產品具有文化創意、具有西藏地區的藝術特點,能夠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無論是從西藏地區文博人才隊伍的總量、整體素質,還是從建設發展規律來考量,都必須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文博人才隊伍。只有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文博人才隊伍,才能推動西藏文博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提升西藏地區文博工作的核心競爭力,為文博事業的內涵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文化遺產不僅生動地敘述了過去,而且深刻地影響著現在和未來。鍛造一支高素質的文物領域專業人才隊伍,西藏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代代相傳,為民族文化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文化的主體是人,傳承的載體也是人。加快融合“文化與創意”“文物與科技”,關鍵在于人才隊伍的專業和創新。因此,一是要制定具有指導性和前瞻性的人才隊伍建設戰略。西藏文物行政部門在規劃人才隊伍建設時要考慮整個人才隊伍結構的現狀,這是促進人才培養的主要政策保障。二是加強館校合作,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管理機構應充分利用高校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同時,提高高等教育技能教育和實際操作培訓水平,充分利用文物考古機構豐富的文物考古資源,最終實現優勢互補。三是建立健全文博人才評價標準。文博專業人員職稱評價根據文博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調整職稱評審專業類別,完善評審標準,創新評審機制,加強職稱評審監督,完善職稱評價公開制度。充分調動文博專業人才的積極性,加強文博專業隊伍建設,推動文博專業隊伍結構更加合理,能力和素質不斷提高,以此為推動文博事業全面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四是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就目前而言,高層次人才引進和援藏為主要區外人才引入渠道。西藏地處高原,生活條件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需要提供更為優渥、完善的福利待遇制度,才能吸引、留住優秀的文博專業人才。
一是嚴格按照法律法規保護文物。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完善工作機制,搶救與預防保護工作并重,加快中華文明鑒定標識、文物保護傳承等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文物資源資產管理、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等機制。
二是明確文物安全責任。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文物管理使用者直接責任,將文物安全納入各級政府考核體系,形成主體明確、責任明確的文物安全責任體系。
三是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堅決遏制偷盜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田野石刻、壁畫和古建筑構件、倒賣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動,要保持嚴厲打擊文物違法犯罪的態勢。嚴肅查處文物行政違法行為,吸取文物破壞典型案例的教訓。
四是加強文物保護宣傳。文物是歷史長河中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不僅是物質財富,更是精神財富。人類社會的進步有賴于對過去和永恒文化遺產的學習與經驗總結。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保護文物是為了今天和未來的進步和發展,也是地區文明的延續。
文物是我國歷史文化最直接的載體,面對新時代新任務的新要求,西藏地區的文博工作者要借鑒先進經驗、創新工作機制,要依靠文物講好西藏歷史故事。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利用的辯證關系。在對西藏文物進行保護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應當提高對文物保護利用重要性的認識,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內容與含義,深刻認識幾千年來遺留下來的文物,凝聚著無數先人的智慧和汗水,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鐫刻著先人奮斗的烙印。拓寬文物保護資金渠道,營造全社會關注文物、保護文物的社會氛圍,形成以政府主導、各部門協調、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西藏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機制。加強西藏文物保護與利用、傳承優秀的藏民族文化傳統,旨在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優勢帶動相關事業發展,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