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震 王群鋒 汪 恒 朱鵬飛 黃浩華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直流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0)
作為接續金具的線夾,其在高壓架空輸電線路中廣泛使用[1]。線夾是一種用于導線,并能滿足機械和電氣性能要求的金屬連接件。根據架空線路中常用的導線標準可知,導線的溫度一般為70℃。由《架空送電線路運行規程》(DL/T 741—2001)中的規定可知,接續金具的最高溫度不超過導線溫度的10℃[2-3],故線夾的最高運行溫度在80℃左右。
在連接線路中,由于受工藝、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引流線夾會出現不良連接的情況[4],并隨著輸電線路容量的增大,線夾過熱的發生頻率也逐漸增大,存在一定的電力安全隱患,嚴重時甚至會威脅到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T型線夾的材質一般為紫銅,在線夾嚴重發熱時,其強度會受到影響,不具備自恢復性[5]。此時的線夾若是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發熱情況將會繼續加劇,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導線斷裂,從而對電網、設備及人身安全造成威脅[6-8]。
本研究基于靈寶換流站換流變壓器間隔引線中A相線夾發熱的問題,通過有限元仿真計算法來驗證分析線夾發熱的原因,并提出一種通過降低回路電阻來治理導流線夾發熱的方法,經仿真與實測證明,該方法對治理導流線夾發熱問題具有較大的應用參考價值。
紅外測試設備對線路進行測量后得到的圖譜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看出,發熱部位位于線路的壓接管處,初步認為該壓接管發熱是因壓接管與鋼芯鋁絞線間的壓接產生松動,從而使接觸電阻增大,最終導致線夾發熱。從圖1可以看出,線夾的最高溫度為64.7℃,最低溫度為8.1℃。該紅外溫度測量結果是在室外溫度8℃、風速4 m·s-1、通過電流580.6 A的情況下所測得的。

圖1 改裝前A線夾發熱圖譜
為了解決線夾發熱嚴重的問題,在不拆除、不更換原發熱線夾及導線的前提下,在原發熱線夾的背面加裝一螺栓,用于連接輔助線夾,其與原發熱線夾在機械上呈背靠背的連接結構,在電氣上形成并聯的連接結構,從而減小回路的電阻,并進行仿真驗證分析。新加裝的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與通過螺栓連接輔助線夾如圖2所示,框內為新加裝的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

圖2 改裝后線路實物圖
改裝后的原理如圖3所示。I為流過此線路的電流,R1、R2分別為螺栓連接輔助線夾、新加裝的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的回路電阻,I1、I2分別為通過螺栓連接輔助線夾、新加裝的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的電流。當新加裝的壓縮型輔助線夾出現故障時,將會導致R2增大。由歐姆定律可知,并聯電流之比與其電阻之比成反比關系,即I1/I2=R2/R1。此時,電流主要通過新加裝的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從而使原線夾的發熱問題得到治理。

圖3 改裝后等效電氣圖
線夾發熱量與散熱量之間有一個平衡點,如果發熱量大于散熱量,線夾的溫度就會持續上升,嚴重時甚至能看到線夾表面發紅。根據焦耳定律可知,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本研究以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為研究對象,根據該線夾與LGJ 680/80 mm2導線的實際結構尺寸,在合理簡化的基礎上,使用Solidworks軟件建立三維模型,并將其導入至Comsol軟件中,在Comsol中選擇電磁-熱場,建立電磁場與熱場的三維有限元分析模型,該模型的線夾及導線各部分的結構如圖4所示。將導線等效為鋁材質的圓柱體,其中A、B、C分別為原發熱線夾、螺栓連接的輔助線夾、新加裝的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

圖4 加裝壓縮型T型引流線夾后模型
2.2.1 通過調用Comsol中的電磁-熱物理場,添加電連接線夾的材料屬性,線夾的材質為紫銅。在仿真過程中,通過導體的電流為580.6 A,環境溫度為8℃。當線路正常運行時,電流會從圖4所示的電路右端進入,從上端和左端流出。電流除了會流過線夾外,還會流過3個接觸電阻。一是導線與原發熱線夾本體壓接而產生的接觸電阻,即圖4中的A段;二是由螺栓固定連接線夾與導線壓接而產生的接觸電阻,即圖4中的B段;三是新加裝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與導線壓接而產生的接觸電阻,即圖4中的C段。
2.2.2 劃分網格。模型網格劃分的精細度會對有限元的仿真結果產生影響,在進行有限元網格劃分時,劃分的網格越細密,計算得到的結果就越準確,但仿真計算所需的時間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在仿真計算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仿真計算結果的精確度,還要考慮仿真計算所需的時間。由于所建立的模型結構和空氣模型的形狀均為不規則形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模型采用自由網格進行劃分,從而得到線夾、導線、空氣間的有限元模型網格劃分結果。
2.2.3 導線熱量的散失有兩種情況。一部分熱量通過絕緣體以熱傳導的形式消散掉,另一部分熱量通過導線與空氣間的對流,最終在導體和空氣間達到一種動態熱平衡的狀態。由于導線與線夾之間存在的輻射散熱在熱分析中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導線與線夾之間的輻射散熱可忽略不計,且在該模型中不存在絕緣材料,故只考慮導線與T型輔助線夾、螺栓連接輔助線夾和原發熱線夾之間的熱傳導,以及導線與空氣的對流散熱兩種傳熱方式。
①內部傳導散熱。導線與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螺栓連接的輔助線夾、原發熱線夾之間所產生的熱量主要是通過熱傳導的形式進行消散,在導線與接續線夾之間達到熱穩態后,其內部的傳導散熱的計算公式見式(1)。
式中:T為接續線夾的發熱溫度,℃;λ為接續線夾的導熱系數,W/(M·℃);q為熱源在單位體積中產生的熱生成率,W/m3;x、y、z為三維坐標。等式右側q旁的符號為熱量的流動方向,正號表示溫度由低到高的方向,負號表示溫度由高到低的方向。
②表面對流散熱。電流與導線間的熱量傳遞,導線與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螺栓連接的輔助線夾、原發熱線夾之間的熱量傳遞稱為表面對流散熱。導線、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螺栓連接的輔助線夾、原發熱線夾與外界空氣間的散熱是自然對流散熱,其計算公式見式(2)。
式中:q為單位時間內傳遞的熱量,W;hf為導線、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螺栓連接的輔助線夾、原發熱線夾與空氣間的對流換熱系數,W/(m2·℃);Ts為導線、線夾表面的溫度,℃;TB為周圍空氣的溫度,℃。
線夾與空氣之間的熱量交換,即熱通的計算公式見式(3)。
因此,對導線與線夾表面施加的自然對流系數為5 W/(m2·℃)。
2.2.4 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螺栓連接的輔助線夾、原發熱線夾的主材料為紫銅,導線的主材料為鋁,電流通過集膚效應在導線的表面進行流通。所以,當有電流流經鋁導線時,因鋁與銅存在著接觸電阻,故會產生一定的熱量,該熱量的計算公式見式(4)。
式中:I為流過導線的電流,A;R為導線與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螺栓連接的輔助線夾、原發熱線夾之間的接觸電阻,Ω。
其熱生成率的計算公式見式(5)。
式中:Q為單位體積的熱生成率,W/m3;P為導線的發熱功率,W;r為導線的半徑,m;l為選取導線長度,m;V為導線與線夾接觸部分的接觸線體積,m3。
添加裝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后的仿真結果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導線的最高溫度為13.9℃,最低溫度為10.1℃。線夾的發熱溫度低于標準所規定的溫度。

圖5 加裝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溫度分布
未加裝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的仿真結果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導線的最高溫度為68.6℃,最低溫度為63.8℃。線夾的溫度相較于添加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的溫度要高出54.7℃。由歐姆定律可知,加裝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后,線夾的發熱量減小。

圖6 未加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溫度分布
通過紅外測溫設備對改裝前后的接續線夾部位進行測量。由圖1可知,未加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前的最高溫度為64.7℃,該結果是在冬季測量得到的,若是在夏季,室外溫度高達40℃,在長期的曝曬下,接續線夾位置的溫度很可能會超過80℃,存在一定的電力安全隱患,且在停電后對回路電阻進行測量,測得的回路電阻為587μΩ,遠大于20μΩ,不滿足交流場回路電阻的要求。
在加裝一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后,通過紅外測溫設備對其進行測量,結果如圖7所示。由圖7可知,加裝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前的最高溫度為8.2℃,最低溫度為7.4℃,改裝后的線夾部位溫度明顯降低。

圖7 改裝后A線夾發熱圖譜
在停電檢修期間,再次對加裝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后的回路電阻進行測量,測量結果如圖8所示,測量值為6.4μΩ,小于20μΩ,滿足交流場回路電阻的要求。

圖8 回路電阻測量
通過有限元對加裝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的不同情況進行計算分析,結果表明,不加裝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的溫度比添加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的溫度高出54.7℃,并通過測量回路電阻的方式進行驗證,在加裝壓縮型T型輔助線夾后,隨著回路電阻的減小,線夾的溫度也隨之降低。通過實際測量結果與仿真結果的對比,驗證該方法是可行的,對日后治理換流站線夾發熱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