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系小學生/編譯

雖然衛生巾、衛生棉條和女性健康息息相關,但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并不多。為了確保下一代健康,科學家們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找出提升生理期用品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 被忽略的安全問題 |
醫學界有一個專門的分類是用來研究女性生殖系統的,也就是婦科。話雖如此,一個本應得到人們重視的日常婦女問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研究。更準確地講,不是日常問題,而是每月一次的問題。每時每刻,全球都有3億女性處于經期,其中3/4會使用衛生棉條、衛生巾、衛生護墊、月經杯、生理內褲、月經碟等生理期用品。平均算下來,一名女性一生大概要用1.5萬個生理期用品,月經過多的女性可能要多用數千個。許多女性為了保險起見,還會選擇同時使用多種產品。
外陰是陰道的屏障,其皮膚會和衛生巾、衛生護墊直接接觸。同時,外陰組織也是女性人體表面最敏感的部位之一,比外露表皮更具滲透性,并且受刺激后吸收性會進一步增強。衛生棉條是要放到陰道內部的。陰道黏膜下的血管很豐富,黏膜吸收化學成分后,這些成分會不經新陳代謝直接進入血液。
說到這兒,我們為什么有必要加強對生理期用品成分的科學分析,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規范,你或許就不難理解了。我們對藥品和食品就是這么做的,這兩類產品都要進入人體。不過,目前針對生理期用品展開的科學分析卻依舊零散、不成體系,不同國家地區的標準也各不相同。生理期用品的使用人數龐大,哪怕只有一點點風險,也會波及許多人。其次,從科學研究的結論以及女性在社交平臺分享的使用體驗來看,生理期用品或許并沒有安全到可以“閉眼入”的程度。
| 出過事的生理期用品 |
生理期用品確實出過問題。1980年,美國有55起事故都和高效吸收的衛生棉條有關,有幾例還引發了中毒性休克綜合征,鬧出了人命。所謂“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是指患者突然出現類似于發燒的癥狀,病因是細菌繁殖,釋放出有毒物質。美國因此加強了對生理期用品的管制,現如今,衛生棉條在美國被歸為醫療用品。盡管如此,美國并沒有要求制造商在無菌環境下生產衛生棉條,制造商也無需從每一批產品中抽取樣品進行安全測試。其他國家對生理期用品的監管更為寬松,日本將它歸為“類藥品”,歐盟則是直接將其列入普通商品行列。

官方報告稱生理期用品是安全的。2017年3月,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公布了一項針對666款產品展開的研究報告,結論表明,有的產品確實含有對人體構成潛在威脅的成分,但含量都在安全可控的范圍內。2018年,法國食品、環境、職業健康與安全署也稱生理期用品是安全的。同年,瑞典化學品管理局更是稱“沒什么好擔心的”。
不過,一些國家的女性用她們的體驗告訴我們,形勢并非完全樂觀。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公布報告的同一個月,韓國的婦女健康倡導組織“婦女環境網絡”發布了3000多名女性的證詞,稱部分品牌的衛生巾讓她們出現了經期變短、痙攣加重和經量變少的癥狀。該組織還公布了一項科學研究的結論,稱韓國銷量最火的十款衛生巾總共含有200種令人擔憂的化學成分,其中22種是致癌物。
法國女性對生理期用品也不是完全放心的。法國食品、環境、職業健康與安全署的調查表明,81%的受訪者認為至少有一種生理期用品(主要是衛生棉條)存在健康風險。
2019年,在肯尼亞,“我的護舒寶衛生巾使用體驗”成為了社交平臺推特的熱門話題。護舒寶在肯尼亞知名度很高,說它是衛生巾的代名詞也不為過。數以千計的肯尼亞女性分享了她們的體驗,稱護舒寶衛生巾在她們身上引發了瘙癢、灼熱感和皮疹。起初,許多肯尼亞女性還覺得沒完沒了的瘙癢是炎熱氣候造成的,但她們發現,一用別的牌子,瘙癢癥狀就明顯改善了。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表示,過去十年,有數百位美國女性抱怨過她們的生理期用品。投訴衛生巾和衛生護墊的女性稱,這些產品引起了皮疹、蜂窩織炎和化學灼傷;投訴衛生棉條的,依然有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的案例。除此之外,衛生棉條還會引發其他問題,比如棉條崩解導致的感染,以及膿毒癥、痙攣加重和月經量加大。
生理期用品最大的兩家制造商都聲稱自己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擁有護舒寶衛生巾和知名衛生棉條品牌丹碧絲的寶潔就是其中之一。寶潔聲稱,公司每年都會針對原材料進行上千次質量測試。此外,多個獨立實驗室還對衛生巾、衛生棉條及其成分作過2萬多次測試。另一家巨無霸金佰利是高潔絲衛生巾的東家。金佰利的發言人說:“我們的生理期用品經過了產品安全專家和醫學專家最全面的安全評估,這些專家既有我們的內部人士,也有獨立的外界人士。我們能對自己生理期用品的品質和安全有信心,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把關。”兩家巨頭都聲稱,自己沒有添加那些會導致使用者不適的化學成分。
| 皮膚過敏和激素效應 |
對生理期用品安全懷有疑慮的人非常擔心兩點:皮膚過敏和激素效應。皮膚過敏有可能是香精和黏合劑引起的。甲基二溴戊二腈是一種抗菌防腐劑,歐盟認為這是一種會導致皮炎的過敏原,并以此為依據禁止多種化妝品使用該化學成分,但在2007年,研究人員在一款衛生巾的表面檢測出了甲基二溴戊二腈。
激素效應可能是所謂的“內分泌干擾物”引起的。雌激素具有多種關鍵功能,其中包括調節經期。內分泌干擾物的問題在于,它們會起到和雌激素類似的作用。理論上講,內分泌干擾物甚至會對胎兒的健康發育造成威脅。女性懷孕的時候是不會來月經的,但懷孕期間,女性還是會流血和排出分泌物,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孕婦會繼續使用衛生巾或衛生護墊。喬治梅森大學的公共健康教授安娜·波拉克指出,“內分泌干擾物總是和不理想的妊娠結局緊密相關,其中就包括胎兒體重偏輕和早產。”
雙酚類化合物(制作某些塑料的原料)、對羥基苯甲酸酯(主要充當防腐劑)和鄰苯二甲酸鹽(對塑料起軟化作用)都含有內分泌干擾物。2020年,紐約大學環境化學家庫倫塔查拉姆·卡南對本地一家商店的43種衛生巾、衛生棉條和衛生護墊進行了測試,發現3種含有雙酚類化合物,5種含有對羥基苯甲酸酯,5種含有鄰苯二甲酸鹽。陰道暴露在這些化學成分下,會不會有什么風險?截至目前,基本上沒有研究是針對這一風險展開的,但考慮到這些成分的含量,卡南認為“這對消費品而言真的太多了”。他并沒有揭露這些生理期用品的品牌。寶潔和金佰利則表示,雖無意將鄰苯二甲酸鹽等化學成分加入生理期用品,但確實有可能存在微量的這些成分。
塑料柔軟劑都被用了好幾十年了,這意味著人們可以輕易地在土里和水里找到鄰苯二甲酸鹽。因此,制造商完全有可能在無意的情況下將塑料柔軟劑加入到生理期用品中。先進的設備和日益完善的測試的確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檢測出那些之前因為含量過小而無法檢測出的成分,這也是為什么卡南能有所發現。要知道,這些化學物質哪怕是微量的,也有可能打破一個人的荷爾蒙平衡。
要想發現真相并不容易,相關試驗難以操作是一大原因。毒性試驗只能拿動物做,通常找的都是極端結果,比如癌癥或死亡。要想探究瘙癢、經期紊亂、痙攣加重等癥狀,就必須做人體試驗,但拿人體做毒性試驗是被明令禁止的。
而且,化學成分安全性研究往往以口服為前提。我們以此為基礎衡量化學成分是否會對陰道造成影響,非常不靠譜。口服的東西被人體吸收前,首先要過胃腸道系統的關,這道工序可以消滅許多化學成分,但陰道是直接暴露在化學成分影響下的。類似地,我們也不能將陰道的皮膚等同于前臂等部位的皮膚,這是因為陰道組織的滲透性要遠強于其他部位。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法醫毒理學家卡布瑞納·羅達表示,“陰道長期暴露在這些化學成分的影響下,會在短期或長期內造成何種后果,我們并不清楚。”現階段官方并沒有說多少劑量以下是安全的。沒有官方標準,制造商只能自己挑選測試方法和制定警戒線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種可能是小的無良企業會生產不符合標準的產品。美國就有消費者抱怨一些小企業的產品,稱有的小企業會跳過獨立測試,并想方設法利用監管規則的漏洞。
另一種可能是制造商生產生理期用品,不同國家、不同品牌乃至不同批次,執行的標準都有可能存在差異。一些肯尼亞女性在推特上說,自己將護舒寶衛生巾換成英美進口的衛生巾后就不癢了。寶潔一開始聲稱自己執行的標準是一致的,但后來又改口說:“不同地區之間的產品在成分上可能存在微小差異,這是因為不同地區的原料供應鏈、工廠、消費者偏好和法律都是不同的。”部分女性在“我的護舒寶衛生巾使用體驗”話題下說,同一款衛生巾,國產頂部的吸收小孔好像比進口的粗糙一些。
| 出路何在?|
瑞典標準機構提議,全世界應創立統一的生理期用品生產標準。這意味著一些化學成分會遭到限制,可用的測試方法和原材料也會得到統一。2022年,該提議通過了國際標準化組織的首輪投票。國際標準化組織希望借鑒避孕套和成人用品的現成標準,出臺生理期用品生產工作的指導意見。如此一來,不同品牌、不同類型產品以及不同批次產品之間的差異就可以得到控制。
部分企業決定另辟蹊徑,大力推廣更安全的替代品。生理內褲由聚酯纖維等吸濕排汗面料制成,更加環保,只要有干凈的自來水,清洗后就可以重復使用。月經杯是一種小巧、靈活的容器,通常也可以重復使用,它還能充當衛生棉條的替代品,其不同之處在于月經杯是收集經血,衛生棉條是吸收經血。
也有企業在試著將現有的產品做得更安全。英國婦科健康公司大葉生產生理期用品,遵循的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的13485號標準。這一嚴格的標準本身是為醫療器械制造商制定的。該公司希望以此為行業起到示范作用,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健康標準。
當下,為了填補我們在生理期用品領域的認知空白,科學家、監管者和公共健康機構都應該扛起自己的擔子。化學成分的安全閾值取決于我們用化學成分做什么,陰道滲透性強,一般的安全閾值不適用于它。要想針對陰道設計出相應的測驗,絕非易事,但沒有這樣的測驗,監管機構就沒有解決問題的抓手。沒有測驗提供的數據,女性將別無選擇,只能祈禱自己購買的生理期用品是安全的。
[編譯自英國《經濟學人》]
編輯: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