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洪剛
因為處于新一年的年初,要判斷今年錢幣市場趨勢,目前還不是特別明朗。但通過與去年同比,我們還是能找到一些規律性。
眾所周知,去年5月之前,機制幣行情出現瘋狂上漲。不光銀元,銅元也在漲,比如那些精美漂亮、圖案清晰但卻很常見的銅元,平時賣100元的,去年五六月間賣到了800元、1000元,令人咋舌。市場甚至還出現了“炒概念”的行為,所謂龍鱗制造全、馬齒全、圖案文字全的“三全幣”一時間相當風行,專門有人出10倍以上的高價收購,因此一下子就把銅元的美品價格炒得很高。
至于銀元,2022 年春季同比2021年,更是動不動就3倍乃至10倍地增長。特別是軍閥幣,還有一些原汁原味的評級幣,漲幅尤其驚人。我甚至發現行內更有甚者通過倒手,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能賺取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用“瘋狂”來形容毫不為過。在我看來,這些都是脫離客觀實際的一種非理性行為。
如此行情極為不穩定的狀態一直持續至去年5月下旬。情況變化也像是“冰火兩重天”——從6月開始趨穩,至6月下旬就出現了跌幅,而且可以說是“跌跌不休”,一跌就跌到了去年冬季。

下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之前牽頭的資本抽離了。據我了解,這一波跌幅中,很多品種跌了約6 0 %,最高跌70 %。舉個很典型的例子——唐繼堯像半圓,本身是市場上再普遍不過的半圓銀幣,卻在之前的炒作中,一個“唐繼堯”要頂三個“袁大頭”也許還不止;當“袁大頭”炒到50 0 0元的時候,同等品相的“唐繼堯”3萬元起步,這是特別不理性和不科學的。所以,在后來的下跌行情中,我們可以看到,唐繼堯像半圓銀幣跌了百分之六七十。而隨著銀元的下跌,那些之前被“炒上天”的銅元少則也跌了30%。
但必須承認,跌的品種主要集中在普通幣,銅元中的中高端部分基本不受影響。整體看來,我認為現在銅元的市場行情水平差不多回到了2020年左右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去年受大環境的影響,如今常態化的恢復帶來了極大利好,因為流動性強了,生意就有得做了。從近段時間的錢幣收藏市場行情中就可對此窺見一斑——無論古幣、機制幣、紙幣,交易量增長了,交易活躍,好的品種十分堅挺,表現都相當不錯。這也讓業界更具信心了。
而說到買家的增長,其實每年這個領域都會進來很多新人,尤其是過去的這三年,據我所知錢幣收藏群體的規模起碼翻了兩番。這是一個值得鼓勵的好現象,因為愛好的人更多了,意味著會有更多人去收藏、研究、傳播錢幣文化,這是最為重要的。另外,從經營的角度來看,參與者增長,勢必會助推行情,這對藏家、賣家、商家來說是共贏的事。鑒于此,在我看來,未來錢幣收藏市場行情上漲是必然趨勢。
現在春暖花開,有更多的新人進入了這個圈子。在此,我也想給大家幾點建議:首先,要選擇你所喜歡的、心中能接受的品種;不要什么都去嘗試,這樣會分散你的精力和財力,不容易取得成績。其實,不管你所收藏的錢幣市場價格高低,只要堅持關注某一個方面或是某一個板塊,一定會不間斷地獲得小小成就感;當這種成就感累積得越來越多,會促使你去進一步做研究、分析,進而真正找到收藏的樂趣所在。
其次是玩兒收藏,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管你有多么喜歡某一品種板塊,經濟上不要透支。否則不但產生不了成就感,也會對你的生活甚至精神造成壓力。
再者是建議大家在入藏之前多比較:一是比較賣家靠不靠譜;二是比較藏品好不好。例如,同樣都是錢幣評級,選擇哪家評級公司?評級為8 5分與8 8分的錢幣哪個更適合你?要多比較、多看。我的經驗是,業界公認的那些必讀書目上的錢幣資料信息,一定是一代代藏家多年積累的經驗總結;我們可以將從互聯網上查詢獲得的訊息與文獻資料結合,去尋找真正值得自己入手的藏品。
另一方面,我認為買家群體的不斷擴大,對我們評級公司也是一種提醒。錢幣評級是服務業中的一環,口碑很重要。如果出現不合格的情況,不光客戶難受,評級公司的聲譽也會隨之受影響。近年來,我注意到國內的一些評級同行也越來越重視于此,各自的舉措頻頻。比如砍掉不合格的“分支”,或是進行重點轉型,再如創建新的品牌等等,這些都是對自身品質的提升,值得行業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