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娜 牛杰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閱讀教學中的隨文小練筆,就是一種基于文本的自由創作,教師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先進行范文的指導,再以點帶面,讓學生在范文的基礎上有感而發、隨心創作。這種方法既能讓學生發現自我,又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展開想象,合理改寫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收錄了很多短小精悍、內容豐富的古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積累古詩、感受詩人情感的同時,還可以設計小練筆,讓學生對古詩進行改寫。例如,教學《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童孫”學種瓜時的神態、動作,并進行改寫。有學生對“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句詩的改寫是這樣的:“幼小的孩子們哪里知道耕地搓麻?他們整天摸魚捉蝦,上樹掏鳥蛋……他們的童年無憂無慮,豐富多彩。這天晌午,知了悠閑地唱著歌,陽光從桑樹的葉間灑下,孩子們用稚嫩的小手在桑樹下挖著坑,潔白的小手不一會兒就變成黑乎乎的了。等挖好了坑,他們把西瓜的籽挑出,小心翼翼地放進土里,再把土填上,用腳輕輕踩一踩,用瓜瓢接滿水澆在上面,用手輕柔地松土。原來他們也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呢!”
尋找精彩,依例仿寫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教師讓學生把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積累起來,從中體味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達方法的真諦,將使學生終身受益。教師可以從課文中挖掘仿寫的訓練點,讓學生進行練筆。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一文中,作者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棵樹,樹上長滿各種形狀的鳥窩,鳥窩里住著自己的動物朋友,他們之間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這樣的文章充滿想象力,妙趣橫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進行仿寫:你想變成什么?會發生哪些有趣的故事?有學生這樣寫道:“突然,我覺得自己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呀!我真的變成了一朵白云。我飛出了家,向天空自由地飛去,我享受著微風的撫摸、太陽的問候……”
課堂上,教師依據課文內容,適時找到訓練點,讓學生進行模仿。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隨之提高。
巧抓“留白”,精巧“補白”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有“留白”,也就是指文本中某些內容有意不寫,或寫得簡略,敘述描寫留有發揮余地。教師可以挖掘這些“留白”之處,讓學生進行“補白”,這樣既能豐富文本內涵,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三年級下冊《一支鉛筆的夢想》一文中描寫了鉛筆的五個夢想,文章結尾處寫道:“誰也不知道,一支鉛筆有多少個夢想……就像種在稿紙上的字,發多少芽,開多少花,結多少童話。”教師就可以挖掘此處的“留白”(一支鉛筆還有什么夢想),引導學生“補白”——寫一寫一支鉛筆的第六個夢想。有學生寫道:“第六個夢想,是來到花園里。知道我要做什么嗎?我要當一個長梯子,讓小蜜蜂順著向上爬,爬進花朵里采甜甜的花蜜。哈,多么好玩!多么開心!”
隨文小練筆,方法多樣。教師只要緊隨課文挖掘訓練點,堅持指導學生進行練筆,就一定會讓學生有所受益。
(本文系2021年度鶴壁市教科研課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隨文小練筆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編號:2021-JKLX-021)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