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濤
11月17日,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體操館里格外熱鬧,中國體操隊建隊70周年紀念活動將幾代運動員、教練員集聚一堂,國際體操聯合會主席渡邊守成也特意前來。現場有許多人們熟悉的面孔:高健、黃玉斌、李寧、李小雙、楊威、李小鵬、鄒凱、陳一冰、劉璇、程菲、何可欣……或為世界大賽冠軍,或是功勛金牌教練,都是大名鼎鼎。嘉賓席上還有幾位耄耋老人,倘若路上偶遇,除非熟人親朋,大概不會有人認識他們,但他們的名字都鐫刻在歷史書頁之中:藍亞蘭、吳樹德、孫孝貞、郭可愚、邱賢烈……
隊慶儀式上代表第一代國家隊隊員發言的是藍亞蘭。老人家精神矍鑠,體態緊致,音色柔和清亮,舉手投足仍保留著優雅輕盈的體操范兒,完全看不出已年近九旬。上世紀50年代初,她在四川自貢讀中學,因愛跑愛跳會做手倒立,被選入西南軍區體操隊。當年,部隊將單杠、雙杠和跳木馬作為提高身體素質的練兵手段,軍中體操活動開展得頗為廣泛。各大軍區的體工隊紛紛設置了體操專項,不僅吸收了軍中“比武”的佼佼者,也從地方選拔人才。藍亞蘭同期的不少運動員就是這樣走進了體操大門。
當時的中國體操,很多動作來自摸索自創以及從雜技中移植,少有規范,且難度不高。器械也都因陋就簡,無統一規格,比如將男子雙杠中的一條杠升高就當了女子高低杠。與已經形成完整規則體系與器械要求的國際競技體操相比,距離遙遠。
1953年9月中旬,蘇聯體操隊一行30人到訪中國,其中既有前一年在赫爾辛基掛上金牌的奧運冠軍,也有聞名業界的功勛教練。清華大學體育館被定為練習場,中央體委在此配備了全國最好的體操器械,但蘇聯隊一看,除了跳馬,其他都不合規范。幾天后,從蘇聯長途運來的器械到位,中國運動員第一次見識了一整套國際標準的體操器械。
在中國一個半月,蘇聯隊展示訓練、座談示范、培訓講課,還在北京、上海、天津等7個城市進行了20場表演。超過50萬觀眾現場觀看,那是他們第一次近距離領略國際頂級體操運動員的風采,第一次親眼目睹那些世界級的難度動作。中央體委從全國選出38位運動員、教練員組成學習隊,貼身跟隨蘇聯人,一路走一路學,如饑似渴,也大開眼界。
10月初,“全國田徑、體操、自行車運動大會”在北京舉行,那是如今的人們從未見過的比賽場景:田徑和自行車運動員在環形跑道上奔跑騎行,體操選手在場中央露天布設的器械上翻轉騰挪。盡管水平有限,條件簡陋,但那是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性的體操賽,有著滿滿的昂揚激情,有著旺盛的未來憧憬。
藍亞蘭獲得了女子全能和自由操兩項第三。一個多月后,1953年11月17日,她和其他通過比賽選拔出的運動員在天津集結開練,男11女10共21人,中國體操集訓隊就此誕生。3個月后,隊伍遷至中央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前身)。蘇聯隊離開后留下的那些器械是最大寶貝,但畢竟數量有限。于是,操場上也安裝了單杠、雙杠和吊環,室內室外切換訓練,風雨無阻。今天看來很是艱苦的條件,卻是那個物質匱乏時代能做到的最好保障。藍亞蘭至今仍清晰記得,有隊員說自由體操場地缺地毯,體委主任賀龍立即派人解決;保護繩不夠結實,很快送來了軍隊降落傘的繩子。一邊學習模仿,一邊摸索鉆研,實力就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下悄然磨練出來。
1958年,中國體操隊首次亮相世錦賽,藍亞蘭和隊友便闖入前八,在女團角逐中排名第七。四年后再上世錦賽,男團沖至第四,女團升到第六,于烈峰在鞍馬上拿下銅牌。從不聞一名到收獲世錦賽獎牌,建隊不足9年的中國隊在體操世界留下了一記驚嘆號。
歲月流轉中,半個多世紀前的故事漸漸隱沒在時光深處,但那些成就不會因為能被多少人記住或知曉而改變分量。中國體操的世界冠軍已有83人,體操館冠軍墻上所有微笑的面孔,都是在前輩們拓荒和耕耘后開出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