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重探討了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通過對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梳理和總結,提出了有效的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方案。基于相關工作經驗,本文以“企業安全生產的價值——企業安全生產事故常見原因——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思路與路徑”為探索脈絡,以供參考。
關鍵詞: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工作環境的復雜化,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安全生產風險和事故隱患。若安全事故發生時,缺乏必要的應急救援體系,必然會影響企業救援、事故應對等情況,甚至還有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人員傷害事故[1]。因此,探究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企業安全生產與應急救援體系概述
(一)企業安全生產價值
企業安全生產指的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和管理手段保障員工生命財產安全、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環境污染及其他災害事件,確保生產設施、設備、工藝和產品安全可靠。因此,安全生產對于企業而言意義非凡。如基于安全生產基本要求,企業將會以預防和控制事故風險、確保職工在工作中免受傷害為基礎,建立健全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如此不僅會提升職工的工作幸福感和安全感,還能減少不必要的勞動糾紛和賠償成本,為企業保障人力資源穩定和持續發展提供支持[2]。再如,制定安全生產的規范性約束文件,企業將會更加全面對生產進行管理和監控,如此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事故對企業經濟效益、聲譽和市場地位等方面的影響。
(二)企業安全生產事故常見原因
盡管當前大部分企業非常重視生產安全的全生命周期控制與管理,如采取更加先進的管理模式或完善陳舊設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產可靠性。但梳理部分企業安全管理內容與形式可見,仍存在以下共性問題。
1.技術與設備方面
(1)設備老化或損壞。主要是由于企業對生產設備長期使用,且并未動態關注其維護、更換,加速了設備老化或損壞,導致設備缺乏穩定性,繼而引發生產性事故。
(2)設備設計缺陷。主要是因為一些設備本身設計存在隱患或缺陷,企業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故障導致事故。
(3)工藝環節問題。目前,部分企業在工藝環節中引入新技術時,并未依據技術供應企業合理控制人員、設備等要素,導致工藝環節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如設備參數設計與應用,導致設備超負荷運轉或不符合技術標準運轉。
2.管理控制方面
(1)安全管理不到位。部分企業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相關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流程未得到有效執行,增加了事故發生風險。
(2)培訓不足。對于員工安全意識管理、引導不重視,如缺乏安全培訓和教育,容易導致員工因疏忽大意或者誤操作導致事故的發生。
(3)疲勞工作。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與控制,導致一些職工長時間疲勞工作,如此會直接影響員工工作狀態,如安全操作的注意力和警惕性會有所降低等。
3.人員技能素養
(1)違章操作。部分企業職工違反安全操作規程、規定或者越權操作,不顧安全操作規定,直接導致事故發生。
(2)安全防范意識薄弱。員工安全防范意識薄弱,存在僥幸心理,增加了其作業活動中危險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二、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思路
為提升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效益,確保其能時刻擁有可靠的效能輸出,相關企業應緊緊圍繞生產實況,堅持以下建設思路。
(一)要堅持全面性思路
企業應認識到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局限于某個部門或某個環節。要確保整個體系建設涵蓋企業的各個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生產、倉儲、物流、環保等[3]。對于可能發生的事故和緊急情況,要有全面的預案和應對措施。
(二)適應性
任何應急救援體系都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即企業應結合自身的生產環境、設備狀況、員工素質等因素,制定適應性的應急救援預案。如,對于某些特殊設備或工藝流程,需要制定專項應急預案;針對具體的裝置、場所或設施、崗位,需要制定現場處置方案。同時,企業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定期進行應急演練,確保員工在關鍵時刻能夠迅速、準確采取應對措施。
(三)動態性
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企業生產環境、設備狀況、員工技能等因素的變化而進行動態調整。如,隨著設備的老化或技術的更新,原先的應急預案可能不再適用,需重新修訂。此外,企業還要根據員工技能的提升和培訓效果,對應急預案進行動態調整,以提高應急處理的效率和效果。
(四)安全性
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保障企業生產安全。因此,在體系建設過程中,安全性應始終放在首位。企業要確保所有的應急措施和操作流程都符合國家和地方的安全法規和標準。此外,還要注重增強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技能,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避免事故擴大和惡化。總而言之,企業在建設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時,要以全面、系統、動態等要素為基礎,建設應急救援體系,以確保企業在面臨生產安全事故時能迅速、準確采取應對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三、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路徑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結果,企業應對生產安全事故有清晰的認知和理解,圍繞現有資源,以可行性、可靠性等要素為基礎,建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體系。
(一)強化意識培養與引領
意識作為影響職工安全、規范執業的基礎要素,對于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的預防、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加深相關人員的認知和理解,使其主動履行自身職責,或約束相關人員行為,提升其職業活動的可靠性。因此,企業在建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前,應做好職工意識的前期引領工作。首先,要明確意識引領標向。結合當前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發展特點等要素,意識引領標向應包含“責任——風險——協作——創新”。如,責任意識:明確各級管理人員在應急救援中的責任,強化“安全第一”的意識;創新意識:鼓勵員工在應急救援實踐中總結經驗,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不斷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其次,要運用多種措施引領企業部門職工安全意識“歸位”。企業可通過多種媒介如海報、宣傳片、內部刊物等多種形式宣傳安全理念[4]。或通過事故案例分析會等形式,讓員工了解不同場景下的應急逃生知識、急救方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在增強他們生產事故應對能力的同時,強化其安全和風險防范意識。最后,營造企業安全文化氛圍。企業應營造全員參與、共同維護安全氛圍。如,在辦公區域張貼安全標語、安全提示等,時刻提醒員工注意安全;開展安全文化宣傳活動,如安全知識競賽、安全主題演講等,增強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文化認同感;建立員工安全獎勵機制,鼓勵員工提出安全合理化建議,以在不斷改進和完善企業的安全管理體系和流程的同時,營造全員參與的安全管理氛圍。
(二)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在實際的應急管理工作中,企業要明確應急管理組織的目標和職責劃分,建立一套完整的應急管理組織架構,以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首先,企業需設立專門的應急管理部門或者委員會,確保應急管理工作有專人負責。其次,企業需確定組織結構,明確應急管理團隊的職責與權限,確定應急管理工作的崗位職責。如,應急管理團隊通常由主要負責人擔任最高責任人,對應急管理工作負總責,并下設各級別的應急小組,包括指揮小組、救援小組、后勤保障小組等,各小組根據不同任務領域明確責任和權限[5]。再如,各分管負責人主要負責各自分管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最后,企業要建立應急管理相關的協調機制。由于應急管理涉及面較廣,為保障應急管理組織能夠快速反應,應建立內部各個部門間的協調機制,以便交流信息,統一行動,確保在應急事件發生時能夠實現資源的統一調配和協同作戰。此外,為進一步提升應急組織部門的協調效益,企業還應以應急管理主責部門為核心,同政府、公共安全部門、社區管理機構等建立起靈活高效的聯系渠道,以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獲得支持和幫助。為保障應急組織管理部門信息的暢通性,企業應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機制,即企業應搭建信息化平臺,整合各部門的信息系統,建立實時監控和預警機制,確保各類信息能夠迅速傳達給決策者、執行者,從而更好應對事故風險。
(三)強化人才隊伍技能素養
企業應該制定全面的安全培訓計劃,包括針對不同職責和崗位員工的培訓內容和方式。對于管理層來說,應該有針對性開展領導力與危機管理培訓,加強他們在事故發生時的決策能力和協調能力。對員工而言,進行應急演練十分必要,以此增強他們的自救和互救意識,提高他們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
1.理論與實踐綜合推進
理論教育:對于事故安全應急技能和素養的培訓,首先需要展開理論教育,即對員工進行安全知識、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等基礎知識的傳授。技能培訓:理論教育是基礎,但僅有理論而無實際操作技能,員工在面對事故時仍可能無所適從。因此,企業需要組織專業的技能培訓,包括應急設備操作、應急處理流程實施等,以使員工在面對突發事故時,能夠迅速、準確采取應對措施。
2.內容與形式與時俱進
除了基礎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企業還應注重培訓內容與形式的適應性。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行業標準的更新,企業應隨時更新培訓內容,確保員工掌握的技能和知識始終與行業最新發展保持同步。同時,為提高培訓的趣味性和參與度,企業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如線上培訓、互動式培訓等,使員工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好吸收知識和技能。
3.持續改進
在培訓和演練結束后,企業要收集員工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并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如此,企業便能了解員工的事故安全應急技能和素養的薄弱環節,以便在后續培訓中進行改進。如,周期性審查、評估現有的培訓計劃和應急預案是否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并根據審查結果,調整培訓計劃和應急預案,以提高員工的應急處置能力和素養。
(四)優化應急制度與流程
優化生產安全事故應急制度與流程是企業提高生產安全管理水平和降低安全風險的重要舉措,企業應對其予以重視。
1.優化生產安全事故應急制度
首先,企業應揚棄原生產安全事故應急制度內容,并結合自身現有制度體系、業內相關優秀制度案例等要素,動態完善、重構自身制度體系,如約束制度、監督制度、預警制度等。以預警制度為例,要明確相關部門建立健全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并要求其采用先進的監測設備和技術手段,實現對潛在安全隱患和風險的實時監測和預警以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其次,要設計動態反饋優化機制。企業應以業內最新生產安全事故應急制度、國家相關標準等為對照表,全面對照自身制度漏洞、不足,并予以完善、優化。同時,也要建立反饋機制,了解職工對制度的理解、建議,并汲取其中的有效建議。
2.優化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流程的措施
通過優化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流程,企業能夠提高應急處置的效率,最大限度減少安全事故可能帶來的損失以及為員工和企業資產的安全提供有效保障。首先,對企業現有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流程進行全面審查和評估,了解流程存在的問題,包括是否過于復雜、是否缺乏明確的責任分工、是否缺乏針對性等。根據審查結果,確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流程中的關鍵步驟,包括事故發生報告、緊急處置、信息通報、事后評估等環節,確保每個步驟都清晰可行、責任明確。針對審查出的問題和關鍵步驟,制定相應的優化方案,如簡化決策程序、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等。
綜上所述,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充分考慮相關行業、工藝和企業的現實情況,并且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改進。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與分析,能為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供可操作的指導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陳雪飛,劉向東.化工企業全生命周期安全因素分析[J].山東化工,2021,50(22):159-161.
[2]劉會花,郝炳須.現代應急管理在企業的應用與發展[J].安全,2021,42(S1):1-3.
[3]王月成.冶金企業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現狀與優化措施[J].冶金管理,2021(21):128-129.
[4]王凱媛,孫建中,林帥,等.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及評估工作探索[J].中國安全生產,2021,16(10):40-41.
[5]杜海波.將企業一線人員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到位[J].勞動保護,2021(10):60-62.
作者簡介:周小明(1982- ),男,漢族,江西九江人,本科,安全工程師,研究方向:安全與應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