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保證國內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各部門人員應采用對比分析、實地調研等方式,根據高職院校消防現狀,了解在大學生消防安全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掌握具體的影響因素,使教師可以提出有效的安全教育措施。同時該部分內容可以涉及到大學生的教育生活、課程體系,使大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拓展教育途徑,以滿足大學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基于此,本文結合實際情況,首先簡要分析行為安全理論的主要內容,其次提出基于行為安全理論的大學生消防安全教育措施。
關鍵詞:行為安全理論;大學生;消防安全教育
引言
火災事故的影響巨大,不僅會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還可能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高職院校作為人員密集的場所,若發生火災事故,可能會造成群死群傷。因此,各大院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消防安全教育,教師可以基于行為安全理論,培養學生的消防安全意識,使其意識到預防火災的重要性,并且在校園內定期進行消防演練,豐富大學生消防知識,從而保證每位大學生的安全。
一、行為安全理論的主要內容
行為安全理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包含以下六種與安全行為相關的理論,并可以輔助我們更好理解消防安全實踐行為。
(一)前期預防
前期預防的行為安全理論主要指在安全事故發生前,相關人員運用預防措施,防止帶來較大的影響,此方法以預防為主,能夠幫助大學生在校內消除一定的安全隱患,規避安全事故的發生風險。校內人員可以通過定期檢查防火設施、電器及教學設備的方式,實現對安全隱患的排查[1]。
(二)情景監控
情景監控表示校內人員可以加強對環境因素的了解,采用觀察以及評估的方式,預判可能發生的風險,并及時了解潛在的安全隱患。在這種理論支持下,情景監控需在特定的情況下使用,讓校內人員可以及時了解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讓其通過自己的認知以及感知,完成安全隱患預警工作。使用情景監控能夠幫助大學生在發生突發事故時,降低對大學生人身安全所帶來的影響[2]。
(三)保護生命
大學生通過對自身生命以及相關人員安全的保障,防止在事故發生時不知所措。如果校內發生火災,大學生須及時報警,并將門窗等進行關閉,避免煙霧進入室內。大學生可有組織的離開火災現場,防止對自身安全造成威脅[3]。
(四)后續完善
若學校內發生火災事故,大學生應根據以往的經驗,執行對應的分析及總結任務,以保證在發生火災時,大學生能夠運用類似的防護舉措,把損失降到最低。此種強調火災事故發生后,大學生應吸取經驗、教訓,通過相對健全的技術手段,依據安全制度內容,強化自身的安全防護意識。了解火災發生的原因,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創建應急預案[4]。校內人員也應做好防火設施等準備工作,將現場與防火相關的機械設備進行完善,從而滿足火災預防要求。
(五)團隊支持
可以與同學或者教師進行合作,共同去抵御安全事故所帶來的影響。此方式強調在火災發生時的緊急狀況,讓同學及時與他人進行合作,相互支持應對本次危機。
(六)臨危不亂
在特定且很緊急的狀況下,大學生應保持理性,根據自己所掌握知識采取相應的行動。在該理論的支持下,大學生可以在危機時刻,運用冷靜判斷和分析方式,選擇正確的方法,實現對安全事故的預防,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消防安全知識,防止火災事故對自身造成二次傷害[5]。
二、基于行為安全理論的大學生消防安全教育措施
(一)強化安全教育意識,展現安全教育效果
目前,部分大學火災安全意識較差,其自身所具備的火患檢查能力也較弱,學生在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實操技能存在不足。教學人員應從基礎知識入手,讓新生能夠在入學期間,加強對消防安全教育內容的了解,強化其安全教育意識,才能保證大學生在后續的校園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能夠在發生火災時幫助他人脫離現場。
對于新入學的大學生,教師應帶領其學習與消防安全教育知識相關的內容,讓新生在入學階段,完成消防安全知識內容考核。其通過考核后,方可進入到課程內容的講解期間。若學生未通過考核,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內未通過考核的人數,定期實現對學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訓。
班主任、輔導員、新生聯絡人員可以將新生教育讀本中的內容進行規劃,增加一部分消防安全教育知識在讀本中,使大學生能夠強化自身的消防安全意識,讓其能夠在入學階段,了解防火安全的重要性。
校方也應提高對大學生消防安全意識的重視,讓新生能夠在入學大典上解讀與消防安全教育相關的內容,使新生能夠集中學習典型火災案例、相關教學視頻等內容。可以依靠網絡渠道,如校園微博、校園微信、易班網等平臺讓新生可以通過消防安全教育專欄,了解大學生消防安全教育相關的內容,使教育更傾向于消防安全知識的傳導,讓大學生能夠掌握發生火災時自身應怎樣去援救同學,怎樣保證自己的安全;在校內生活期間,學生應該怎樣了解火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消防隱患,大學生應該怎樣使用滅火器等。只有這樣,新生能夠在入學后快速形成消防安全隊伍,強化自身安全教育意識,從而利用嚴謹的消防安全體系,應對火災問題,更有助于教師展現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另外,學校還應增加對大學生住宿安全等方面的關注,提醒學生禁止亂拉電線,亂扔煙頭,培養學生正確的消防安全習慣。教師還可以在課堂實行教育活動,讓學生能夠利用微信推送微電影、動畫以及游戲的方式,為學生推送與安全教育相關內容,培養其形成正確的消防安全意識[6]。
(二)做好宿舍消防排查,防止學生出現僥幸心理
校內管理人員應加強對學生宿舍的安全排查,防止學生出現僥幸心理而引發火災問題。首先,因為學生宿舍是校內火災發生的集中區域,也是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實施場所之一,所以校內的職工應結合實際情況,強化新生入學后的紀律性。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方面的引導,使其意識到宿舍內應該使用哪些電器,而哪些電器屬于違規的。這樣大學生則可以根據宿舍內的電器使用規范,合理使用電器,防止違規情況發生[7]。校方也可以根據年級人數情況、大學生思想教育情況,規范宿舍的日常監督及檢查工作,設置學生管理部門、保衛部門、宿舍管理部門等,讓其能夠加強對學生宿舍的排查,防止在學生宿舍內出現安全隱患。若學生違規使用電器,該學生應該受到處罰。這樣,其他學生不會去效仿,更不會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學生更應將違規電器等及時上交到指定部門,以保證宿舍的安全性。若學生存在多次違規以及拒不改正的情況,校方可以酌情對學生給予處分,讓其能夠在日常生活期間,形成一種消防安全約束,保證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其次,為強化其對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認識,學校后勤管理人員也可以深入到學生基層,了解學生在生活過程中的困難,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做好宿舍消防排查[8]。
(三)調動大學生能動性,組織開展安全教育活動
對于高校消防安全教育活動而言,此工作在實施過程中不只需要依靠校內的職能部門,還需讓學生自發的了解消防工作的意義,定期開展與消防安全相關的活動,從而展現出消防安全工作的教育效果。
校方可以組織學生會以及相關學生社團,讓其能夠參與到消防安全教育活動當中,保證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需求,實行多樣化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動。這樣,則可讓學生在學校的監督管理下自發性在校內進行演練。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補充開展消防安全教育的演練工作,有效強化學生的消防安全技能。
學校也可以帶領學生開展與消防安全知識相關的手抄報比賽,讓學生能夠在校內觀察消防設備,或自行設計模擬火場疏散路線等,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活動當中。同時,也可以發揮出校內消防志愿者的作用,讓其能夠以班級為單位定期實行安全培訓工作,使教師能夠定期檢查其所實行的消防安全情況,讓其能夠增加在消防安全知識宣傳等工作方面的助力,消防安全志愿隊伍能夠帶領其他的學生了解消防安全知識,提高自身的消防安全意識,并主動去關注身邊的消防安全情況。如此,則可發揮出大學生群體的在消防安全教育活動中的主動性及能動性,提高自身對校園安全工作的認識,保證自身在校內的整體安全性。
(四)轉變安全教育模式,將理論應用于實踐
根據相關調查可知,如果大學生已經了解消防安全理論方面的知識內容,就等于其已經具備一定的消防安全實踐操作本領,所以大學生不僅應在日常生活中具備消防安全意識,更應從學校這個領域內學習到與消防知識相關的內容,然后將此方面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運用實操演練的方式,保證自身的安全性。如學校可以通過組織開展消防活動的方式,在每年設置119消防日或者安全教育月,使學生能夠在校方的引導下,或在相關部門的帶領下強化自身的安全和消防安全意識,保證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消防演練工作。教師則可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讓學生在校內能夠了解到哪些產品屬于危險物品,哪些實驗物品可能會引發火災。這樣一來,高職院校則可以將消防安全內容應用于教學大綱當中,讓教師能夠細化消防安全知識內容,使其可以在學科教育環節,梳理與消防安全相關的教學內容及目標,拓展安全教育知識內容,延伸安全教育工作的實施途徑并增加與安全消防課程相關內容的設置。這樣,教師可以在校內形成一個完整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機制,讓消防安全內容可以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涯當中,保障消防安全。教師也可讓安全教育工作更加系統性及連貫性。同時,在教師授課期間可以轉變當前的安全教育模式,讓新生能夠自行為同學去科普與用電安全、消防安全以及火災規范等相關內容。大學生在入學期間,明確自身對消防安全知識的訴求,創建完整的消防安全知識需求方案,使教師也可創建出完整的安全教育方案,從而讓其他學科與消防安全教育活動相互結合,讓消防教育能夠融合到學科內容當中,從而保證學生在校內的安全,增加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領域內,學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基于行為安全理論,融合前期預防、情景監控、保護生命、后續完善、團隊支持、臨危不亂等內容,簡化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流程,強化學生的安全教育意識,展現安全教育效果,做好宿舍消防排查,防止學生出現僥幸心理,調動大學生的能動性,組織開展安全教育活動、轉變安全教育模式、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等措施,讓學生可以更好保護自己及他人安全。
參考文獻
[1]何瑩,趙永樂,陳麗麗.云南省民族地區大學生酒精依賴狀況調查[J].紅河學院學報,2023,21(06):124-129.
[2]朱慧,丁建飛.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效果提升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2):32-35.
[3]任麗英,劉曉蓓.高校基層黨組織實踐“三全育人”路徑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2):121-123.
[4]王濤,紀培國.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才智,2023,(33):131-133.
[5]李翔.基于行為安全理論的大學生消防安全教育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7(11):36-39.
[6]謝久仁,王雨.基于心理資本的大學生消防安全行為培育路徑研究[J].安全,2020,41(9):62-65.
[7]李海.高校消防安全教育模式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19,5(10):14-15.
[8]曲文泉.高校消防安全教育模式構建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7):3-3,29.
作者簡介:林川(1989- ),男,漢族,遼寧本溪人,本科,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