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實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 蕪湖 241000
隨著小汽車的發明與興起,過去幾十年里城市街道不斷拓寬,汽車出行逐漸替代了步行或自行車出行,街道的交通功能成為了街道設計時考慮的首要問題,人們對于速度地追求引起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比如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發生率高、街道喪失活力……城市街道轉型設計成為應對城市病以及各種城市問題的必然需求。反思技術主義街道設計作為街道設計的主流范式給城市帶來的諸多問題,20世紀70年代以后,歐美各地“城市主義街道設計”范式迅速發展,街道從單純的交通空間變成了承擔多種功能的生活空間,20世紀90年代,城市出現了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于是生態街道設計、綠色街道設計等理論被提出并完善,城市街道設計開始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1][2]。再這樣的背景下各城市相繼編制城市街道設計手冊(圖1)。本文選擇上海、武漢、南京、紐約、倫敦、新德里以及阿布扎比的城市街道設計手冊作為研究對象,選擇的幾個城市都是所在國家發展水平較高的,它們的街道設計手冊相對更科學和完善,而且城市分布范圍廣,研究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比如可以作為歐洲、亞洲和美洲的典型城市代表,他們城市街道更新設計的方法。關于城市街道更新設計的研究,中國起步相對較晚,希望通過對這些城市街道設計手冊地研究,為我國接下來街道更新設計的理論和實踐提供思路。

圖1 各國編制街道設計手冊時間軸[3](參考戴金、韓鵬旭.國際城市街道設計導則綜述——以蕭山市北片區街道改造研究為例,結合作者總結繪制)
街道設計手冊是規劃設計者在街道設計時的指導文件,同時也是面向公眾的教育工具。在過去幾十年里,由于汽車快速增長帶來的城市病困擾著世界上的各個城市,世界主要城市都希望能建設以人為本、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和街道空間,并隨之形成街道回歸的浪潮。紐約在過去幾十年街道設計中優先考慮機動車,帶來了嚴重的安全和衛生等問題,后來規劃從業人員認識到,對高質量街道基礎設施的投資所帶來的效益遠遠超過簡單的交通,于是紐約交通部便聯合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部門編制了街道設計手冊,以期給市民們提供一個安全、共享、美觀、可持續的街道[4];阿布扎比政府為了協調和應對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建立規劃性文化,引入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方針,阿布扎比街道設計手冊的編制充分反映了阿布扎比2030計劃的目標[5];倫敦政府認識到街道的外觀對環境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改善公共服務對市民的生活質量和市區的活力至關重要,于是倫敦交通局便編制了《2009街景指南:行動綱要——指引更好的倫敦街道》,用以指導、規范倫敦主要道路網建設[6];印度既有的交通設計存在以機動車為導向的設計誤區,使得印度的交通事故率居世界榜首,同時由于攤販長期非法占用街道,難以清除,使得街道十分地臟亂差,隨著設計理念的轉變以及安全、衛生等問題解決的急迫,為進一步改善街道布局、完善街道設施,2011年12月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環境規劃協作組織編制了《印度街道設計手冊》[7],印度的街道設計從此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和成熟的指導文件[8][9]。
當前中國正處于增量規劃向存量規劃轉變時期,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更加強調質量提升。目前為適應國內城市生活的變化,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一些城市相繼出臺街道設計導則。南京期望通過編制街道設計導則促進城市交通組織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即以車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功能主導向文化與功能并舉的城市建設方面的轉變以及工程主導向城市公共空間綜合性設計的轉變[10];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的編制一方面是響應了國家發展的政策,另一方面為了推動實現《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5-2040)綱要》中提出的“繁榮創新、健康生態、幸福人文”這一目標而編制的政策性文件[11];武漢市為緩解幾十年來機動交通爆發式增長帶來的慢行出行不便、生態環境不佳、風貌特色不明顯等突出問題,2019年正式出臺《武漢市街道全要素規劃設計導則》[12]。
在汽車快速發展產生一系列城市病后,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以機動車為導向的街道設計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完整街道、綠色街道、生態街道、共享空間等一系列街道設計理論相繼提出。各國對街道功能的需求變得多樣化,街道需要承擔的不僅是交通運輸功能,還需要兼顧景觀功能、公共生活功能、商業價值功能等,各國街道設計的原則也發生了由交通導向向生活導向的根本性轉變(見表1)。

表1 各國街道設計手冊理念或原則對比
3.1.1 以人為本
在傳統街道設計車本位思想給城市帶來各種問題之后,人們開始反思機動車優先設計方式的弊端,開始重新回歸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上海市街道設計手冊提出從道路到街道的轉變需要完成四個方面的轉變,其中一個轉變就是從“主要重視機動車通行”向“全面關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轉變,從理念方面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11]。南京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以車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不僅要在觀念上實現轉變,還要在實踐中真正落實,運用系統方法綜合考慮機動車交通、非機動車交通、步行交通、靜態交通和沿街活動。武漢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街道設計實現從“重點關注機動車通行”向“全面關注人的活動需求”的轉變。阿布扎比街道設計手冊在引言中就提出“良好的街道設計始于行人”,該手冊按照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車-機動車的順序劃分街道的優先權[13]。新德里街道設計手冊提出要減少市民對機動車的依賴,規定人行道、建筑前區等行人使用區域的設計標準,從寬度的控制以及鋪裝材料的選擇等方面保證行人的安全和舒適度,此外新德里街道設計手冊還給街邊的小販指定了專門的區域,既保障了人行的通暢,又滿足了街邊小販的使用需求。紐約和倫敦的街道設計手冊更多的是在技術層面對各街道要素提出管控要求,在各街道要素設計時都通過各種手段,比如鋪裝材料的選擇、行人方向標志的設置等方式,保障行人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實現以人為本。
各個城市街道設計手冊中以人為本的理念主要體現在規劃思維的轉變和具體操作兩個方面。在規劃思維上,開始由車行優先向關注人的活動轉變,對街道進行全要素設計,統籌協調街道上的所有活動;在具體操作上,對街道各個要素的寬度、色彩、高度等提出管控要求,給行人提供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
3.1.2 可持續發展
街道設計者們越來越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提供良好的步行或騎行環境,改善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便捷性以及舒適性,提倡公共交通出行或鼓勵采用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等多種手段,達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目的。各國街道設計手冊在技術層面提出管控要求。阿布扎比街道設計手冊明確提出在街道設計過程中必須提交水資源管理計劃作為設計審批過程的一部分。紐約市街道設計手冊在每一項設計規范闡述完之后,都增加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說明,例如在設計行道樹時,在滿足充分容納行人的活動和路邊通道的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擴大樹坑面積,以增加雨水攝入量,并考慮試點使用雨水收集樹坑。新德里街道設計手冊詳細闡述了自然雨水管理的方法,讓雨水進行過濾并儲存起來(圖2)。上海、南京、武漢等城市的街道設計導則都將街道綠化合理布局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街道綠化量宜采用各種方式來增加,發揮街道濾塵、遮陰、減噪等積極作用,并且鼓勵將透水鋪裝應用于人行道,而將透水混凝土路面或透水瀝青路面應用于非/機動車道,打造海綿街道(圖3)。

圖2 新德里自然雨水管理[7](資料來源:新德里街道設計手冊)

圖3 海綿街道示意圖[11](資料來源: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
各國街道設計手冊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闡述主要體現在能源節約利用以及減少環境污染兩個方面。能源節約利用主要指水資源,可采用透水鋪裝和設置下沉式綠地或雨水花園等方式增加雨水的收集,此外阿布扎比提出的提交水資源管理計劃足以體現其對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能夠有效地緩解其嚴重缺水的困境;減少環境污染主要是通過各種方法提高步行、騎行以及公共交通的舒適度,鼓勵更多的人采用綠色出行方式。
3.1.3 混合土地利用
傳統街道設計往往忽略了街道除交通功能外的其他生活性功能,而現在由于設計理念的轉變,設計者們開始重視街道的商業功能、休閑游憩功能、景觀功能等,街道上開始有了各種休憩設施、社交場所、兒童游樂空間和公共廣場等空間,街道土地利用趨向于多元化,混合利用土地能給街道使用者提供多樣化活動,從而能夠提升街道活力,由此土地價值也會得到提升。上海市土地混合利用鼓勵采用水平與垂直功能混合的方式,在商業與生活服務街道首層設置中小規模餐飲、零售、生活服務、產品展示及公共服務設施等積極功能,形成連續界面,在不影響通行需求的前提下,鼓勵在非交通性街道沿街設置信息咨詢及售貨亭等食品、飲料、雜志售賣等臨時設施。阿布扎比街道設計手冊提出街道不僅是為了出行,更是為了支持他們的土地用途,街道要讓居民和游客得到享受并帶來商業價值,在街道設計時確定可產生大量行人活動的土地的用途,并考慮學校、餐館、清真寺和其他專門用途的位置。南京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協調道路交通與周邊建筑功能和用地性質的關系,從交通單一功能訴求向交通——用地發展復合的方向轉變,提出城市設計可以將主街作為社區結構組織的積極要素,串聯社區開放空間、主要公共設施等組織,軌道交通站點周邊鼓勵TOD開發模式,沿街緊湊開發,沿生活性街道鼓勵形成水平或垂變化,將在街區內部不同地塊或在建筑不同部位和不同樓層設置商業、文化、辦公、居住等不同功能。
各國在街道設計時開始趨向于將各種積極功能設置在街道兩側,在街道水平和垂直方向設置適宜功能,從而達到土地混合利用,提高土地活力和商業價值。
3.1.4 良好街景設計
在國外街道空間占城市用地的25%-30%[14];在國內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0%-25%。由于街道占城市用地比例大,且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因此擁有良好景觀的街道能夠充分地展現城市的形象。紐約市街道設計手冊為公共路權空間提供了選擇、設計、安裝、維護景觀綠化的通用準則,重點關注景觀種植、行道樹、樹池、雨洪樹池、廣場種植等幾個領域[15]。
對于街景設計,綜合各城市街道設計手冊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對同一塊區域,通過對街道要素在色彩、樣式、材質等方面的統一設計,達到整體藝術效果;②對不同屬性用地,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使街道景觀各具特色。
3.1.5 智慧街道
新世紀以來各種智能化設施開始走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也開始嘗試將智能化設施應用于街道設計上,這在國內街道設計手冊上有著較大的體現。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智慧街道的概念,鼓勵通過智慧整合更新街道設施、普及智能公交、實現街道監控設施全覆蓋、呼救設施定點化、設置信息交互系統以及促進智能感應等手段達到設施整合、出行輔助、智能監控、交互便利、環境智理五個目標。南京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建設智能交通設施,包括完善道路監控系統、建立智能停車系統及普及公交站臺的智能信息化系統等。武漢市街道設計導則同樣鼓勵交通信息屏、智能停車系統、智能信息化公交站臺以及道路監控系統等智能交通設施。
各個城市由于需求不同,在街道分類方法上也有一定差異(見表2),一些城市將街道進行分級管控,例如新德里按街道高低等級分為主要公路干線、其他主要公路干線、主要集流道路、二級集流道路、地方街道五級;一些城市采用單一因素或多個因素將街道分類,例如阿布扎比根據街道周邊用地的屬性將街道按照中心區、次中心區、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以及無活力界面區幾種區域來分類,又根據街道交通屬性,將街道分為單行道、共享通道、步行街、共享通道和特殊街道五類;而中國各個城市則采用分級分類方法,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級,各個城市略有不同,詳見表2。

表2 各國街道分類方法對比
同一條街道在不同文化氛圍中所承擔的活動有所不同,不同生活習慣也會影響街道地使用。因此街道分類方法各個城市因地制宜,但從分類依據上來看,大部分城市都按照街道周邊用地屬性來分類,這說明街道的功能已經不再是單一交通功能,而是趨向于多元化功能,反映了從人的實用角度出發,摒棄了傳統只按交通等級分類的方法。
由于認識到過去機動車優先設計思想的弊端,現在的街道設計越來越強調步行友好的設計理念,各國在街道設計手冊的編制從空間、設施和措施三個層面為公眾提供良好步行環境。
3.3.1 空間層面
鼓勵公眾步行出行的首要條件是為其提供良好的步行空間。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合理控制機動車道寬度,增加慢行空間,設置共享街道和全鋪裝交叉口,改善慢行體驗,同時統籌考慮六大因素,包括公交設施、道路等級、功能混合程度、開發強度、界面業態等;為避免沿街活動與步行通行相互沖突,根據步行尺度及通過量合理確定步行通行區的寬度,根據步行需求合理設置提供積極功能的臨街建筑的前區。南京提出增加慢行街道網絡密度,鼓勵設置慢行專用道;在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先考慮人行和非機動車行的需求,對現狀步行或自行車騎行空間不足的區域,鼓勵采用削減機動車路內停車位、縮減機動車道寬度以及設置單向交通等措施,保障行人優先權。武漢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設計時優先保證人行道寬度,在廣場、交通樞紐等人流量大的區域需另外計算合理的人行道寬度,而用地緊張時考慮借用建筑前區通行。新德里街道設計手冊提出要提供一定寬度無障礙物步行區域,并提出了不同土地用途步行道寬度的管控要求,同時對路緣高度、路緣半徑也有相應的規定。倫敦街道設計手冊提出要提供高質量的步行道,人行道必須足夠寬,并且表面要能防滑和防水。
各國在空間層面的設計主要包括通過借用建筑前區、縮減機動車道寬度和機動車路內停車等方式增加慢行空間,同時提高慢行街道密度,并保證其高質量,對不同步行需求的區域,要計算出合理的人行道寬度。
3.3.2 設施層面
完善的街道設施能給行人帶來更好的步行體驗。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如步行區有高差,需要設置斜坡等無障礙設施,步行區內要有連續、安全的盲道;使用花壇、路樁、欄桿等設施對步行通行區進行隔離,防止機動車違規停放占用步行空間;根據行人的需求,合理設置過街設施,鼓勵道路兩側建筑相互連通,通過地下通道或空中連廊的形式設置立體步行系統,保障行人的過街安全;街道特別是人行道提供充足的夜間照明。南京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在步行通行區通過鋪裝、劃線、標識等手段明確步行范圍,必要時使用花壇、欄桿、路樁等進行空間上的隔離,避免機動車違規停放;過街設施要根據行人的心理合理設置,并控制其間距;鼓勵通過設置空中連廊和地下通道構建立體步行系統;人行道的鋪裝使用透水瀝青、混凝土砌塊等摩擦系數較大的材料,并設置防滑條、雨水導流設施、匯水緩坡、排水暗溝等防滑設施。武漢市街道設計導則通過無障礙設計、設置立體步行系統、選擇合適的人行道材料、設置夜間照明等方式為行人提供方便、安全的步行環境,行道樹選用高大濃蔭的落葉喬木,夏季樹葉茂密提供大面積遮陰,冬季落葉后暖陽可以透過枝干照進街道。新德里街道設計手冊通過設置緣石坡道、觸覺路面、聽覺信號、地下通道扶手等設施,保障使用輪椅、嬰兒車、拐杖或者有聽力和視覺障礙的行人能方便、安全地通過。紐約市街道設計手冊通過設置減速帶、減速彎等設施,使機動車降速,從而保證行人的安全。
在設施層面主要考慮以下需求:①安全需求:設置空中連廊、地下通道等立體步行系統,保障行人過街安全,設置夜間照明,保障行人夜間出行安全,設置減速帶、減速彎等機動車減速設施,防止機動車快速行駛給行人帶來不安全問題;②舒適需求:設置花壇、欄桿、路樁等隔離設施,防止機動車違規停放,影響步行體驗,設置合理綠化設施,為行人提供冬暖夏涼的步行環境;③特殊群體需求:考慮到使用輪椅、嬰兒車、拐杖、或有視聽障礙的行人的使用,各城市都提出了無障礙設計的管控要求,主要管控內容包括盲道的寬度和材料、緣石坡道的形狀、坡度和面寬以及無障礙標識的設置。
3.3.3 措施層面
除了為行人提供一定的步行空間和相應的設施,各城市還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障行人的優先權。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在街道活動較密集的街段或交叉口采用縮窄車道、全鋪裝交叉口、水平線位偏移等多種街道設計措施與管控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控制車速,并且合理控制路緣石半徑,減少行人過街的時間,在交叉口采用交叉口異化設計、增加人行道寬度以及設置安全島等多種措施保障行人過街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在地塊出入口處,通過限制車輛速度、采用特殊材質鋪裝等各種手段協調人與車之間的關系。南京市街道設計導則通過鼓勵相鄰地塊合用一個機動車出入口,減少機動車出入口的數量來協調機動車出入口行人和機動車的關系,在交叉口減小路緣石半徑,縮短行人過街距離,鼓勵結合臨時停車位設置路緣延展區,進一步縮短行人過街距離,對于社區生活性或服務性支路,鼓勵通過機動車道窄化、道路曲化、設置路緣延展區、小型交通環島等方式限制機動車速度,并且采用交叉口異化處理,比如:全鋪裝交叉口、抬高路面、路口采用特殊鋪裝代替人行橫道。武漢市街道設計導則提出縮小轉彎半徑、設置安全島和路緣延展區等方式縮短交叉口。阿布扎比街道設計導則將街道細分為步行區、自行車區、公交區、機動車區,并規定每一個區域的尺寸來平衡路權,同時又將步行區進一步細分為行人區、家具區、建筑前區,強調行人的優先權,偏移街區中間的人行橫道,使行人面向迎面而來的車輛,保障行人過街安全,通過減少機動車道數、設置安全島等方式縮短行人過街距離。紐約和倫敦街道設計手冊鼓勵將步行導向的街道設置成共享街道,讓行人主導整個街道,通過路標、特殊材料、街道家具以及道路上其他視覺提示,使司機能夠更加謹慎地駕駛,從而行人能更加自由地活動。新德里通過減少路緣、保持道路平整、清除道路障礙物等方式保證步行的連續性,同時通過設計元素顏色、紋理的一致性,提供視覺上的連續性。
在措施層面上,各城市主要通過縮短車道、采用特殊材質以及結合管控措施等方法控制車速,通過控制路緣石半徑、設置安全島、減少機動車道數等方式縮短行人過街距離,同時保障步行的連續性,并通過設計元素紋理、顏色的一致,提供視覺上的連續性。
從各城市的街道手冊中不難發現,在設計理念上都強調以人為本,注重街道的路權分配,保障行人對街道的使用權,鼓勵街道多樣化的土地利用,為街道使用者提供更加豐富的活動,也開始強調街道景觀的精細化設計,同時在保障街道的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開始注重可持續發展,也鼓勵使用科學技術打造更便捷的智能街道;在街道分類方法上,漸漸摒棄了傳統以交通等級分類的車本位思想,以人的使用需求為依據,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對街道進行分類管控;在設計的過程中更加強調實施以及運營管理過程,注重設計過程的完整性。在管控內容上,由于對街道的功能需求更加多元,各國的城市街道設計手冊覆蓋的管控要素更加全面;另外,各國街道設計手冊都從空間和設施兩方面提出了步行友好措施。未來街道更新設計會繼續朝著人性化,可持續、多功能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會更加注重高科技的應用,將各項設施智能化,建設智慧街道。
我國是一個正處于快速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雖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較匱乏,因此在街道設計時要更加強調可持續化的理念,在街道設計時可以通過海綿城市的做法,節約水資源,同時還可以通過鼓勵更多人使用步行、自行車出行或者公交車出行等低碳出行方式,減少碳排放量,保護環境。同時,我國正處于增量規劃向存量規劃轉變的關鍵時期,城市發展更注重品質的提升,良好的街道環境和豐富的街道活動是高品質街道的關鍵,建議把街道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視覺設計,對街道材料、色彩等進行統一的規劃,根據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設計具有特色的公共藝術品,同時為街道的各種活動提供合適的空間,并且,我們可以學習國外,在街道設計實施后加強運營和維護,使街道能持續地服務人們的生活;在街道設計時運用科技的力量,讓街道能夠提供更加多樣的服務,這是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建議可以在街道建設時提供一些智能化的街道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