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荊門市城市公園管理處 湖北 荊門 448000
在城市發展與遺址保護共同進程中開始慢慢形成遺址公園,以珍貴的遺址歷史文化資源而設計,將遺址保護和公園設計相結合,是一種新的公園類型,對現有遺址重新進行整合再現。利用公園的形式在其范圍內完整的對已發掘或未發掘的遺址給予保護,是當前國內外保護、發掘、展示、研究遺址的最有效形式,使得遺址能夠永生于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浪潮中[1]。因此,遺址公園可被定義為:具有特定歷史文化氣息、能夠展示遺址本體及歷史文化內涵的、集教育、科研、觀光、娛樂于一體的、能夠做到有效展示且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別于普通類型公園的模式,其目的是保護遺址本體及其所處環境[2]。
1.2.1 可持續發展性
對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遺址公園的出現,成為了對遺址影響和破壞都較少的最為有效方式;遺址公園的公共性和兼容性,可以合理的展示遺址和周邊歷史要素。在設計時,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以生態為前提、環保為基礎,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1.2.2 文化傳承性
遺址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它記錄了一個國家發展的歷程,對遺址的深層次挖掘和展示城市的文化發展過程,延續了遺址的歷史文化傳承,讓遺址公園更具真實性、獨特性。
1.2.3 主題專一性
在遺址的基礎上衍生了遺址公園,遺址的單一文化帶給遺址公園專一的文化主題,這就使在對遺址公園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需要沿著遺址的文化主題展開,把遺址和設計項目串聯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文化主題公園。
遺址公園的靈魂是遺址存在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人文、歷史和自然等多方面。這種價值的發掘不能以破壞遺址或遺跡本身為代價[3]。
遺址公園類型很多,但都應該保護好自身的空間結構、格局和環境,要嚴格遵守歷史性、真實性、完整性的原則。盡可能做到原模原樣原地對遺址進行保護,以不改變遺址原貌為基礎,合理設計景觀環境保證遺址的生態質量,同時也要對可以影響遺址風貌價值的因素給予長久性完整性的保護。

圖1 遺址保護原則
3.1.1 項目區位
馬投潭遺址公園位于東西湖區徑河街三店的馬投潭村,緊鄰金山大道和軌道一號線,公園用地主要為七彩北路以東、新城一路以南、新城綠化走廊以西、金山大道以北,公園的規劃設計區總面積約41ha,其中包括省級的歷史文物遺址保護區約0.82ha,綠地面積約28.18ha,水域面積約12ha。
3.1.2 基地概況
基地內山環水抱,歷史遺址保護區域位于主山峰山頂處。山體大都被開墾為農田,植被層單一,阡陌交錯,土壤肥沃。馬投潭村的房屋環湖濱水而建,村內民眾主要發展種植農業。村落具有一定的規模性,建筑多為1-3層,以形式單一的紅瓦白墻為主。房屋密集,消防隱患較大。基地內水系豐富,馬投潭是最大的湖泊,為硬質駁岸,面積7.74公頃。除了馬投潭外,大小水塘遍布各處,為打造生態環境提供了有利條件。基地內土地肥沃,村民在此開墾了大片菜地。除此之外植物品種單一,多為成片種植密集的純林。
3.1.3 文化特征
人類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農作物的種植和牲畜的養殖,已可以獨立生存不需要完全依賴自然給予,農業和畜牧的形成也讓人們開始安居下來,形成了“家園”,然后開始一些手工制作的工藝上進一步完善生活物質需求,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人類文明慢慢的出現。
3.2.1 規劃目標
1)形成以遺址保護為目標的體驗休閑系統。
2)保護歷史遺址生態環境,保存遺址完整性,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景觀。
3)充分挖掘晚期屈家嶺文化至湖北龍山文化時期文化內涵,設計出滿足不同人群的體驗感和休閑感的景觀空間。
3.2.2 規劃原則
1)以人為本,滿足視覺和使用兩方面功能,體現并提升東西湖區自然與人文環境。
2)經濟高效,以設計體現創意,用合理的資金投入來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合理控制水景和硬景的規模。
3)在對非物質文化的深入挖掘的同時,也注重對自然環境的維護,在規劃設計中讓游客也可以參與進來互動,增強游客體驗感與趣味性;同時也利用現代的景觀表現手法與遺址本身的單一特征形成景觀效果的互補互助,協調統一。
通過生態的地形修復,夸張的大地景觀、現代文明和數千年前遠古文明的碰撞,讓游人身處公園,仿佛置身于夢幻的世界。在這里,人們不僅會淹沒在令人心曠神怡的花香中,而且可以通過對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情景再現,讓人恍惚中好似穿越。
3.4.1 區域生態策略——山水為脈,貫通全園
馬投潭遺址公園內水系眾多,地形豐富,但是遍布民房,大多數地方被開墾為菜地,原生植被少。規劃將通過資源整合,以山水為脈進行生態打造。搬遷部分居民,拆遷部分民房,生態修復技術修復現有山地,連接區內水系,形成山環水抱的格局,以山水為脈構建從城市過渡到自然地生態門戶,形成連貫的“山環”與“水環”。
3.4.2 基地生態策略——場地修復,生態為本
恢復場地內部生態系統,將城市不良場地逐步改變成“城市的生態過濾器”及生態藝術展示公園。
1)生態水系統:生態收集+生態凈化+生態水管理。
2)場地恢復:建筑改造+生態重建+城市森林/農場。
3.4.3 傳承地域策略——遠古之音,再續新篇
從地域自然景觀風貌著手,通過提煉時代特征、復原歷史景觀的方式,再現新石器時期生活場景,融合大地景觀的塑造,結合游人的活動參與,創造有趣的游覽路徑,使游人在普及新石器時代歷史知識的同時,得到獨特的游覽體驗。
3.4.4 以人為本策略——全民參與,持續活力
注重市民參與性:
1)文化體驗活動:漁獵體驗、農耕體驗、陶藝制作、織染體驗等。
2)文化論壇活動:考古文化論壇、鑒寶活動、古玩交流、文化教育等。
3)休閑娛樂活動:垂釣、泛舟、叢林探險、美食、賞花等。

圖2 馬投潭遺址公園整體鳥瞰圖
3.5.1 景觀結構
兩軸:遺址文化游覽軸和綠色景觀體驗軸,九景:主入口廣場,產業文化村,新石器文化博物館,大地花海,遺址核心部落村寨,農耕田園,漁獵場景展示區,樂活之丘。
3.5.2 功能分區
分為入口區、遺址意向區、遺址核心保護區、產業文化村、湖景游賞區五個分區。
1)入口區:主入口廣場中央置古樸而夸張的新石器時期特有的“巨石建筑”雕塑,于綠樹掩映中隱約可見環公園水系的輕盈和山腰遠古時代建筑的神秘,讓人頓生想一探究竟的沖動。次入口設置五彩繽紛的花海、搖曳生姿的水生植物、歡快涌動的噴泉,吸引游人開始這一場奇妙的夢幻之旅。
2)遺址意向區:此區域包含遺址核心保護區及樂活之丘兩個公園的高點,遺址景觀的類別是在文化遺產的范疇內,包括遺址本體及其所處的歷史和背景環境[4]。設計恢復山體植被成為密林,將此區域零星水塘連通為環狀水系,大片色彩斑斕的花田滿布起伏的緩坡,花田間點綴著還原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村寨、人物勞動情景雕塑、動物悠閑地游蕩在田間的情景雕塑。道路設計為蜿蜒的線性,讓游人穿梭在花田間有曲徑通幽和步移景異之感。登上天河走廊,頓時視線開闊,心曠神怡。當順著天河走廊步入密林,鳥鳴陣陣,泉水淙淙,梅花溪谷落英繽紛,暗香浮動。整個遺址意向區給游人夢幻與美好的穿越時空的體驗。
3)產業文化村:產業文化村包括新石器文化博物館、陶藝坊、手工藝坊、布藝坊、米糧倉。新石器文化博物館臨水而建,形式取自抽象的石塊和山體巖石,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脈絡產生呼應,建筑伸向水面,配合玻璃幕墻,將室外景色納入室內,豐富游人參觀體驗。屋頂為覆土綠化屋面,生態環保,弱化生硬感。陶藝坊、手工藝坊、布藝坊、米糧倉是由原馬頭潭村落改造而成,通過各種手工藝的展示和參與,游人將更進一步了解新時代時期人類的生活,感受到濃烈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氣息。
4)湖景游賞區:馬投潭是公園內不可多得的優勢資源,馬投潭水質良好,湖面開闊,但現狀湖岸線較為平直,為硬質駁岸,不利于景觀的塑造。因此,規劃將對湖泊駁岸進行軟化改造,并設置多個浮島,不但增強了景觀效果,而且能凈化水體,為魚類生存創造良好條件。湖岸的置石和水生植物為小動物提供了棲息的場所。沿湖岸設置濱水散步道和親水平臺,游人穿梭其中,欣賞著湖面的寧靜,水草的豐茂,林間隱隱約約的新石器時代建筑,耳畔伴著蛙聲和鳥鳴聲,好像自己也回歸到這個自然的生物鏈中。在新石器文化博物館前廣場處設置富有藝術氣息的景觀橋,解決西面車行交通,并成為公園內湖面的視覺焦點。
3.5.3 交通規劃設計
道路體系設置需要確保場地斑塊與各個功能分區間的聯續性[5]。主入口設置在東側,設三個車行次入口,多個人行入口。區內形成車行道路環路、人行道路環路,并設置特色的空中游線及水中游線,使游人可以從多種角度欣賞和感受公園美景。
3.5.4 水系水景設計
基地內有若干相互獨立的小水塘,水質較差,無法形成整體的濕地環境。第一步,開挖渠道,貫通馬投潭、水塘和灌溉水渠,形成一個聯通水系。第二步,通過涵管聯通與基地相鄰的水渠,建立基地內水系與外界的聯系,整體形成活水。第三步,種植濕地植物對水體進行凈化。
3.5.5 植物景觀設計
區域內植物系統是在持續變化中又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景觀要素,在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區域內的植物景觀也會在不斷的成長中引起景觀的外部特征和空間上的結構發生變化。區域內通過對植物的多種搭配設計來豐富景觀的色彩和風貌,賦予活力的形象與特征。
依據公園不同的功能分區和地形的起伏變化,通過植物營造出不同的空間感覺:
樹陣廣場:在主要的入口和廣場部分采用樹陣式的廣場布局,高大喬木搭配低矮灌木,結合硬質鋪裝,軟硬結合、生態自然。
大地花海:起伏的坡地,結合大色塊的純色花卉,猶如色彩斑斕的印象派油畫。
濱水綠地:在濱水空間可選擇高低不同層次分明的植物進行景觀打造,結合水景的自然駁岸、本土的曲澗幽溪、山花野草,打造生態優美親水空間。
疏林草地:位于公園內地勢較平坦的位置,大面積的自然式緩坡草坪,高大喬木作為點綴之景,打造開闊舒適的草坪景觀,利用疏林草地的優點,滿足人們休閑、娛樂以及日常生活的需要。
密林區:位于公園山體區域,對山體植被進行修復,結合喬-灌-草的植物分層搭配造景,營造秘密幽靜的休閑空間。

圖3 植物景觀設計分區圖
遺址公園的不斷發展,其景觀方面的設計也伴隨著不斷提升,遺址公園的景觀也成為了景觀學習的重要部分。城市遺址公園要做到保持遺址的現狀,結合園林綠化構成城市綠地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的文化系統的組成部分。它既有城市公園功能,又有向四周傳播歷史文化的功能。應該同時注重其觀賞性和參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