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 金山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類文化遺物。中國文物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這些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國文物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從古老的青銅器、玉器、陶器,到精美的書畫、瓷器、織錦,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基因。這些文物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其歷史意義十分重大。博物館是一個展示、收藏和研究文物的公共機構。它們通常以不同的主題或地區來劃分展覽,展示各種文物、藝術品和歷史資料,供公眾學習和欣賞。在博物館內,人們在文物欣賞的過程中,可以對文物有更多的了解,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和精神修養。目前,博物館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雖然已取得很好的成績,但還需要進行進一步優化和改進,建立起一套科學管理體系,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為此,有關工作人員必須持續提升自己的工作職責意識,嚴格遵守有關的規定制度,來進行文物保護工作,為博物館的文物管理與保護工作的穩定開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1]。本文論述博物館文物管理中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分析了文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文物保護措施,以供參考。
1 博物館文物管理中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
1.1 有助于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文化
歷史文物是我國不同民族的歷史智慧結晶。博物館中展陳的我國歷史文物,能夠有效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文化。歷史博物館和其他博物館相比,歷史文化積淀更加深厚,能夠承擔更多的公共職能。我國歷史文物能夠為歷史考證等相關工作提供研究資料,但是,不同類型文物的相應保護措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博物館需要采取不同手段,以保護好不同的歷史文物。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物,都凝聚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還能夠對當代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歷史文化長河流動不息,幾千年來孕育了非常經典的歷史遺跡與文物,要想更好地對其實行傳承與保護,要從文化內涵、文化傳承發展價值觀等多個維度對其展開解讀。在鑒賞和研究歷史文物的過程中,要研究史料,結合歷史背景對文物進行全面分析,進而對文化誕生的特定朝代和社會發展背景進行創新解讀。總而言之,歷史文物挖掘和保護管理工作,都需要建立在傳承發展文化的理念之上[2]。
1.2 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
我國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以及遺跡,凝聚了中華民族精神。因此,可以通過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擴大對這些文物的公共宣傳力度,通過公共教育等多種手段,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凝聚中華民族精神。博物館中展陳的歷史文物,不僅可以凝聚民族精神,而且可以逐步激發基層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對培養他們的中華民族精神也是有益的。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傳承發展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博物館在實行教育職能的過程中,逐步激發社會各界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懷。總而言之,民族精神凝聚體現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符號之中,歷史文物是非常典型的文化符號,能夠體現出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思想觀念。博物館對文物進行管理,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
1.3 有助于進行科學研究
很多地區挖掘出來的歷史文物以及遺跡,均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博物館歷史文物,可以承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極大的資源開發利用價值,廣大人民群眾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能全面感受到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的獨特魅力,進而樹立起文化自信。文物能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背景、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中華民族廣大民眾的物質精神需求變遷,但是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部分歷史時期的文物保護工作難度相對較高。因此,博物館應協助歷史考古研究人員追溯更早時期的社會文化發展模式,并與當代社會發展模式進行對比[3]。
2 文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1 文物管理機制不健全
文物管理機制不完善,對文物保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由于國內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起步較晚,文物保護機制未獲得落實,進而降低了文物保護工作的質量。通過若干年的文化歷程,我國博物館的文物數量繁多,然而由于諸多原因,大部分文物,尤其是歷史遺址,遭到嚴重的破壞,文物修復的綜合難度很大。再加上文物管理機制不夠完善,文物保護水平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2 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在不同地區的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和宣傳工作體系中,基層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管理人員難以快速適應現代化以及信息化社會對歷史文物保護宣傳工作提出的要求。大部分地方博物館的文物數量非常有限,較多的人保護有限的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造成了資源浪費,而部分文物大省的博物館中文物數量相對較多。一是管理人員人數不夠,二是團隊的專業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就難以建設可持續的文物保護工作體系。部分管理人員的專業經驗非常有限,他們雖然從業多年,但是并非相關專業畢業,不能夠深入解讀歷史學以及考古學中的基本知識原理,對文物保護等管理工作崗位的認知不夠全面,難以快速處理文物保護和產品設計層面可能出現的問題。還有部分基層管理人員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難以體現文物保護工作的實際應用價值,還會對歷史研究以及史料實證等科研工作產生負面影響。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與當前很多博物館的歷史文化培訓模式不健全有關,因此難以真正落實文物保護工作。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文化素養,都需要借助博物館這一重要教育場所來進行,因此必須給予重視。只有重視文物工作人員培養,才能提升文物保護效果。從實踐角度來看,部分博物館在人員培訓方面資金投入不足。這是不可持續的。工作人員的文物管理能力,與文物保護水平有著重要關聯,只有為文物管理人員提供學習的機會,才能切實落實文物保護的目標。
2.3 文物管理技術缺少創新
為了確保博物館文物獲得有效的保護,需要采取文物保護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物保護的綜合成效。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文物管理技術也在日益更新,為了確保文物獲得有效保護以及管理,要采取有關技術措施[4]。
3 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護措施
3.1 健全文物管理體制
為了有效保護博物館的文物,首先就一定要建立一個完善、科學的文物管理體制,努力實現文物保護工作的規范化與科學化。一般來說,博物館的文物蘊藏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也擁有其獨特的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相關人員一定要了解文物保護的意義,按照文物自身的主要特點、文物管理的實際要求,制定有效的文物保護方案,細化文物藏品的陳列與保存等工作內容,對各項工作進行科學規范。除此之外,還要完善與文物保護相關的硬件設施條件,為存放文物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由于我國文物保護工作起步較晚,大部分管理條例與措施并未落到實處。為此,博物館一定要考慮自身的具體情況,編制可行、有效的管理條例,特別要重視文物修復,重視文物的保養機制內容的優化、調整,明確劃分管理人員的具體責任,如此才可以確保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的質量[5]。
3.2 增強人員隊伍建設
作為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施者、監督者,員工在文物保護實踐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為了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需對員工全面開展培訓、教育,持續強化員工的綜合素養、專業能力。如此一來,才能建立優秀的管理隊伍,真正落實文物保護工作。
3.3 提高博物館的日常服務水平
在博物館運行過程中,只有改變原有的服務體系,增加參觀者的滿意度,才能增加文物的影響力。進入信息時代后,博物館若想獲得發展動力,需要對傳統的服務流程進行改進,在文物保護方案執行過程中,重視文物發生的微觀變化,對文物可能出現的損害進行預防。目前,文物宣傳過程主要以網絡宣傳為主,通過網絡的方式增加文物影響力,為此要注重博物館官網建設,通過留言欄,鼓勵參觀者留下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博物館工作者可以通過留言欄及時看到參觀者的反饋,與參觀者保持良好溝通,為博物館發展提供支持。博物館需要重視自身服務,借助新媒體發展的優勢,拍攝和文物相關的視頻,對文物保護知識進行宣傳,提升從業人員文物保護能力的同時,也增強大眾的文物保護意識,為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保障。
3.4 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
地方博物館需要及時引進現代化信息技術,客觀展現歷史文物中獨特的信息價值以及文化價值,協助人民群眾認知和理解我國文物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與承載的保護價值。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夠集中處理文物保護工作以及修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夠在文創產品設計過程中,逐步激發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的工作責任感。現代化信息技術還能幫助博物館加強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運用文物修復技術手段,能大大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總而言之,引進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是創新文物保護工作模式的關鍵。為此,要提高文物檔案資料保存的質量,強化數字化信息資源的安全性。
3.5 注重文物的細節保護
現代博物館在開展文物保護工作時,要注重對文物的細節保護。具體來說,就是需要重視文物的養護和修復工作,避免甚至提前預防文物出現損壞的情況出現。在開展文物保養工作時,需要確保所選擇保養形式的合適性,最大程度降低外界因素給文物保養工作帶來的影響。例如,針對書畫和紡織品類的文物,因為其極易被損壞,所以需要放置在樟木柜子里;陶瓷和青銅器類的文物,需要重視防滑工作。此時,可以在有著較大摩擦力的布料上放置相應的文物。在開展文物保護巡檢工作時,需要時刻對不同季節的空氣溫度、濕度變化給予關注。
4 結語
總而言之,文物保護工作比較復雜,但是它非常重要,在文物保護工作中,要利用有效的手段來提升管理水平。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文物數量眾多,其保護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博物館和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對這些文物的保護,采取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使這些文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將中華優秀文化發揚光大,才能讓更多人認識到這些文物的價值,更好地認識中國歷史。
引用
[1] 沈軍民.博物館館藏文物管理與保護的有效策略探究[J].參花(上),2023(11):50-52.
[2] 趙文婷.博物館文物保護技術與安全管理的現代發展趨勢[J].炎黃地理,2023(10):86-88.
[3] 裴瑩.中小型博物館文物的保護與管理新風尚[J].炎黃地理,2023(8):86-88.
[4] 賈秋萍.古錢幣藏品管理保護芻議——以沁水縣文史博物館為例[J].收藏,2023(8):16-18.
[5] 冀鵬飛.博物館文物藏品的管理與保護策略探究[J].收藏, 2023(7):76-78.
作者簡介:丁東(1990—),男,江蘇宿遷人,本科,就職于盱眙縣考古和文物保護中心;金山(1968—),男,江蘇淮安人,本科,文博館員,就職于盱眙縣國家森林公園管理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