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紫蘭
摘 要 茭白是我國第二大水生蔬菜,而高山茭白可在秋季收獲,能填補農產品蔬菜產出淡季的市場空白,高山地區茭農通過種植茭白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收入,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為促進高山茭白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介紹了栽培歷史、高山茭白的發展、存在的問題等茭白概況,總結了良種選擇、茭田選擇、田間管理等內容。
關鍵詞 高山茭白;栽培技術;品種選擇;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S645.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4.009
茭白是我國僅次于蓮藕的第二大水生蔬菜,是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刺激菰草(Zizania latifolia)后植株莖上部產生的膨大結構[1]。茭白肉質莖味道鮮美,富含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與鱸魚、莼菜并稱為“江南三大名菜”[2]。茭白種植不僅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也為種植者帶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已成為部分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3-4]。
1 茭白概況
1.1 栽培歷史
據記載,我國茭白的栽培始于1 500年前,主要分布在太湖周圍[5-7]。隨著栽培技術的傳播,目前茭白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但北方地區也有栽培[2,8-10]。我國茭白常年栽培面積約7.33萬hm2,僅浙江省茭白年產值就超30億元,產品不僅銷往全國多個省市,還出口到日本等國家[11]。
按感光性和采收時間分類,茭白分為單季茭和雙季茭。單季茭在春季栽培,秋季收獲;雙季茭在春季栽培,夏季前進行第一次收獲,隨后是夏季栽培和秋季收獲,而這也與栽培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12]。
隨著栽培技術的不斷發展,茭白種植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除單季茭、雙季茭、高山茭、大棚設施茭白等傳統種植模式外,現在還有茭白-絲瓜、茭白田間套養蝦、鴨、甲魚等新型種養結合模式[7]。
1.2 高山茭白的發展
夏季高溫期間通常不產生茭白,但當茭白栽培在地勢較高的多山地區可實現夏季收獲。在海拔500 m
以上山地種植的蔬菜通常被稱為高山蔬菜,即種植在海拔500 m以上高山地區的茭白被稱為“高山
茭白”[13]。
20世紀90年代,高山地區開始栽培反季節茭白。平原地區夏季溫度較高,不利于孕茭。而高山地區夏季氣候涼爽,可促使茭白在夏季孕茭。通過種植高山茭白,當地農民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逐漸形成了高山茭白栽培新模式。由于高山單季茭有反季節上市的優勢且種植經濟效益較好,種植面積逐年擴大[14-15]。如浙江省縉云縣平均海拔800 m以上,是“中國茭白之鄉”,茭白年產值3.7億元,已成為當地農業的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16];安徽省岳西縣平均海拔600 m以上,擁有大面積冷浸田適宜種植茭白,岳西茭白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岳西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17];湖北省恩施州平均海拔
1 000 m以上,涼爽的氣候有利于茭白提前孕茭,茭白在夏末秋初上市,正好填補蔬菜淡季市場,銷量好價格高,是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18-20]。
1.3 存在的問題
在茭白的栽培過程中,會出現雄茭和灰茭。雄茭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菰草長勢過于旺盛,逃脫了黑粉菌的侵染,或殺菌劑使用不當,影響黑粉菌存活,從而導致雄茭形成。一些茭白植株在栽培過程中在膨大的結構中產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稱為灰茭[1]。一旦灰茭產生,就失去了商品價值。
2 栽培技術
2.1 良種選擇
茭白種植區的生態環境是重要的考慮因素,而選擇采收期長、品質好、產量高的優良茭白品種也不可或缺。生產中,優先選用茭肉粗壯白嫩、生長整齊、采收期一致、結茭多、孕茭率高、母株叢中無灰茭雄茭、無病蟲害的優良單株,插竿標記[21]。如浙江省縉云縣高山茭白栽培品種主要有美人茭、象芽茭等;福建省永福鎮高山茭白栽培品種主要有中介茭、浙茭2號等[21-22];福建省邵武市高山茭白栽培品種主要有高山美人茭等。這些茭白品種品質佳、產量高,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2 茭田選擇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影響高山茭白品質的重要因素,一般以保水性好、土層適中、通風性好且排灌方便的田塊為宜。優先選擇土層淺且有涼水經過的田塊或者“冷浸田”,即靠近水庫的田塊,可充分利用庫區深層水進行灌溉。單季茭白一般適宜種植在海拔500~800 m的地區,雙季茭白對海拔要求更高,適宜種植在海拔800~1 200 m的高山地區[23]。
2.3 田間管理
2.3.1 適時栽植
茭白幼苗生長適宜溫度在10~20 ℃,分蘗期溫度在20~30 ℃,孕茭期溫度在20~25 ℃。10 ℃以下或30 ℃以上都會阻礙黑粉菌的生長,影響茭白植株體內養分的積累,最終導致茭白減產、品質下降[24]。高山單季茭白定植時期通常在3月至4月中上旬,隨著氣溫逐步升高,茭白幼苗開始定植密度為1.80萬~
2.25萬墩·hm-2,每墩種植3苗左右,定植一般以根黏著泥不倒為準[15-17]。定植深度要適宜,過深或過淺都會影響茭白成活率、導致分蘗苗分蘗。通常按照寬行行間距75~85 cm、窄行行間距45~55 cm、株間距30~40 cm的標準進行移栽[18]。
2.3.2 水分管理
茭白生長需充足的水分,根據茭白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掌握“淺—深—淺”的灌水原則。春季應提高田間土溫,促進幼苗成活,控制淺水層在2~3 cm。分蘗期要保證根系發育和植株分蘗,保持中水層在
4~8 cm,且兼顧主莖的生長;到了分蘗后期,加深水位為10~13 cm,可減少無效分蘗;隨著7—8月氣溫上升,保持深水位(10~12 cm),確保整個茭白浸入水中,但不能超過“茭白眼”,能有效起到降溫效果,有利于形成肥嫩的茭白,孕茭后期水位回落(5~7 cm),有利于孕茭[3]。
2.3.3 病蟲害防治
瘟病(灰心斑病)、胡斑病(葉枯病)、紋枯病、白銹病、黑粉病(灰茭病)是為害茭白的主要病害。其中,瘟病、胡斑病、紋枯病、白銹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導致減產;感染黑粉病的茭白植株長勢減弱,茭肉中充滿了灰黑色粉,即茭白黑粉菌厚垣孢子堆[25]。白背飛虱、灰飛虱、長綠飛虱、菲島毛眼水蠅、長腿水葉甲、直紋稻弄蝶、稻蛀莖夜蛾、二化螟及福壽螺是為害茭白的主要蟲害[25]。目前。茭白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遵循優先使用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學防治的原則,采用集成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科學用藥的綠色防控技術[26]。
1)病害防治。加強田間管理,茭白收獲后盡早整理農田以減少病原基數。采用輪作的方法,如茭白—絲瓜輪作,可適當減輕病情;加強水肥管理,控制無效分蘗。選用抗病品種,如揚茭1號、浙茭2號及8601等抗瘟病品種;除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外,適當使用化學防治。如發病初期,噴灑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800倍液或適當使用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對銹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11,23]。
2)蟲害防治。清潔田園,秋季收獲后燒毀田間遺株、殘葉,未實行輪作的田塊進行冬曬,可減少越冬蟲源;平衡施肥,適當增加磷鉀肥,有利于茭白生長,提高抗蟲能力;在螟蟲(二化螟)即將化蛹時,排干田
水,使幼蟲化蛹部位降低,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淹死部分蛹,降低蟲源基數;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利用害蟲的趨光性,使用黃色粘蟲板誘殺長綠飛虱和蚜蟲,保護捕食性天敵蜘蛛和青蛙等害蟲的天敵,或在茭白田放養鴨、魚等用來防治害蟲[27];堅持科學用藥,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吡蟲啉、吡蚜酮、異菌脲和三環唑等高效低風險藥劑,如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均勻噴霧防治茭白螟蟲[28]。
3 結語
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高山茭白作為一種反季節蔬菜已在我國多個地區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然而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其仍舊面臨如氣候變化、土壤退化及病蟲害頻發等問題。因此,為確保高山茭白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繼續加強對于科技的創新,以及大幅提升種植技術與管理水平,同時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即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農業措施減少對化肥、農藥的使用,以保護土壤與水源。未來,應繼續抓住機遇推動高山茭白產業轉型升級,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及鄉村振興貢獻新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ZHANG J Z, CHU F Q, GUO D P, et al. Cyt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Ustilago esculenta and Zizania latifolia [J].Mycological Progress,2012,11(2):499-508.
[2] 周超,李臣.我國茭白的營養與開發利用研究綜述[J].長江蔬菜,2017(20):32-35.
[3] 洪世孟.堤內茭白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21(13):19-21.
[4] 杜葉紅.浙江省茭白不同栽培模式的效益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9,60(3):383-384.
[5] GUO H B, LI S M, PENG J, et al. Zizania latifolia Turcz. cultivated in China [J].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2007,54(6):1211-1217.
[6] 董昕瑜,周淑榮,郭文場,等.中國茭白的品種簡介[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8,21(5):39-41.
[7] 李松柏.臺灣水生植物面面觀[J].園林,2009(6):
22-25.
[8] 胡桂仙,賴愛萍,毛聰妍,等.茭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構建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23(1):
31-38.
[9] 劉剛,張愛美,宗雷,等.中國茭白用農藥登記現狀、研究進展及下步管理建議[J].世界農藥,2020,
42(8):20-26.
[10] 陶忠富.浙江茭白種植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果菜,2020,40(8):73-76.
[11] 陳麗璇.山區茭白無公害栽培技術[J].福建熱作科技,2014,39(2):44-46.
[12] 張尚法,陳可可,鄭寨生,等.雙季茭白新品種‘浙茭8號[J].園藝學報,2021,48(6):1271-1272.
[13] 王明紅,劉義滿,魏玉翔.水生蔬菜答農民問(19):市場上的“高山茭白”是一種什么茭白?如何種植?[J].長江蔬菜,2019(1):49-51.
[14] 王來亮,馬雅敏,施德云.單季茭白地下莖育苗效果評價[J].長江蔬菜,2021(22):35-37.
[15] 朱顯結.高山茭白綠色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18):65.
[16] 周日飛.推動縉云縣茭白產業綠色健康發展的對策分析[J].上海農業科技,2019(3):29-30.
[17] 俞飛飛,儲海峰,董言香,等.岳西高山茭白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9(17):5-7.
[18] 張應團,王明紅,張愛軍,等.恩施州高山茭白產業發展的初步構想[J].長江蔬菜,2017(18):180-
183.
[19] 薛珠政,王彬,李永平,等.茭白春早熟高效栽培技術[J].園藝與種苗,2018(3):4-5.
[20] 王明紅,張應團,余展深.恩施地區高山茭白高產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23):5785-5786.
[21] 姚岳良,周楊.高海拔地區單季茭白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09(1):41-42.
[22] 蘇紅珠.高海拔山區茭白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4(6):26-27.
[23] 范道谷.高山單季茭白優質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5(2):179.
[24] 黃建飛.雙季茭白的生育特性及設施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21(5):39-40.
[25] 董昕瑜,周淑榮,郭文場,等.茭白病蟲害防治措施[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8,21(6):53-55.
[26] 周惠興.關于青浦茭白生產的思考[J].上海蔬菜,2002(6):7-8.
[27] 吳秋芬,麻進興,章應槎,等.永嘉山區茭鴨套養豐產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8):28-29.
[28] 胡妙丹,梁夢琦,沈國強.茭白病蟲害防治化學農藥減量技術示范[J].現代農業科技,2020(23):
109-110.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