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杉 段金瑩 杜媛媛

摘 要 綠色種養模式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在保障農業生產效率和生態環境健康的同時,有效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探討了河南省平頂山市綠色種養模式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通過分析存在的問題,重點提出了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策略。通過實施綠色種植技術、加強生態環境監管、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法,平頂山市在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 綠色種養模式;可持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河南省平頂山市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4.021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綠色種養模式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為一個關鍵議題。該模式的實施對于促進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及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顯得尤為重要。平頂山市作為河南省的農業大市,其使用的傳統農業種植方式已面臨諸多挑戰,如生態環境的破壞、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及農產品安全的問題[1]。這些問題不僅威脅到當地的生態平衡,而且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深入研究平頂山市綠色種養模式的應用,不僅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而且對理論研究領域提出了新的挑戰。研究旨在分析平頂山市農業種植的現狀,探討在實施綠色種養模式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并提出具體的應用策略,以期為平頂山市乃至類似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和指導。
1 平頂山市農業種植現狀
平頂山市位于華中與華北動植物區系的過渡帶,擁有2 376種植物資源,為農業種植提供了豐富的物種基礎。其林業產業以松樹、杉樹等用材樹種為主,同時推廣了核桃樹、桃樹、梨樹等經濟果木的種植,大幅提升了農業的經濟價值[2]。在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平頂山市具有創新性的農業實踐取得了顯著進展。相關數據顯示,通過精準施肥和有機肥替代等措施,該市化肥和農藥的施用總量在2021年、2022年與2019年相比分別下降了2.5%和6.5%。這些措施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的環境成本,還改善了土壤結構和微生物環境。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提高了土地的可持續利用率。平頂山市還在病蟲害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3]。畜禽糞污處理率和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從75.0%和80.0%提高到84.7%和93.0%,顯著減少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此外,農膜回收處理率從78%提升至84%,進一步減少了對土地和水資源的污染。
表1的數據不僅體現了平頂山市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也顯示了該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積極趨勢。通過實施相關措施,平頂山市的農業生產不僅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升了生產效率,還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有效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和農民收入水平。
2 阻礙平頂山市農業綠色發展的因素
2.1 傳統農業種植方式的局限性
長期以來,平頂山市的農業生產在追求短期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過程中,面臨土壤健康和生態平衡的挑戰,反映出傳統農業種植方式在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方面的局限性。特別是在單一作物種植方面,平頂山市長期依賴的單作物模式限制了農業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能力,并降低了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這種單一化的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業生產對特定氣候和市場條件的依賴,導致生產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同時,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在這一地區顯示出其弊端,尤其是在農業生態保護措施和可持續資源管理策略方面的不足。例如,盡管畜禽糞污處理率和秸稈綜合利用率均有提升,但這仍然沒有完全解決資源利用效率問題,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利用的低效率,仍然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壓力。
2.2 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的矛盾
平頂山市在實施綠色種養模式的過程中,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之間存在矛盾。這一矛盾在追求農業產量和效益增長與維護生態環境平衡之間的沖突中尤為明顯。雖然該市的農藥使用總量從2021年的630 t減少到2022年的589 t,體現了一定的環保意識,但使用總量仍然體現出農業生產在提高產量方面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這種過度使用不僅損害了土壤健康,還對周邊的水體和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負面影響。平頂山市在農業現代化和技術進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如糧食烘干能力從2021年的35%提升到2022年的50%。然而,這種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對環境的污染。
2.3 農業科技與管理模式的滯后
平頂山市現有的農業技術主要側重于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方式,缺乏有效的生態農業技術和可持續農業實踐。例如,盡管農膜回收處理率從78%提升至84%,顯示出一定程度的環保意識,但生態循環農業、有機種植等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程度不夠廣泛。這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同時環境保護效果不顯著。此外,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不足,限制了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從而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農業管理模式的滯后也是一個重要問題。現有的農業管理體系和政策框架可能無法完全適應綠色種養模式的要求,尤其是在資源配置、市場導向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缺乏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和綜合性管理策略,使得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著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問題。
3 存在的問題
3.1 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在分析平頂山市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時可以看到,盡管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總量有所下降,但對其的使用仍然普遍存在,尤其在一些傳統農業區域。該市化肥使用總量從2021年的337 582 t下降到2022年的329 192 t,農藥使用總量也從630 t降至589 t,但實際用量仍然反映了對這些物質的重度依賴。這種過度依賴不僅破壞了土壤結構和肥力,還對地下水和周邊生態系統構成潛在威脅。此外,生物多樣性保護不足和非持續的水資源利用方式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壓力。特別是單一作物種植和過度抽取地下水等行為,都嚴重威脅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多樣性。這反映出該地區在維護生物多樣性和合理利用水資源方面的不足。同時,生態環境監管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監管機構資源不足、執法力度不夠,以及相關政策和法律框架的缺失或不完善,都加劇了環境問題。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對生態環境的長期破壞,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
3.2 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
平頂山市的農業生產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進步,如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有所下降,農膜回收處理率和畜禽糞污處理率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水資源管理和土地利用上,如盡管地表水責任目標斷面達標率從83.0%提高到了93.8%,但這個提升仍不足以全面提高水資源管理的效率。此外,農業產業結構的單一性是另一個關鍵問題。平頂山市雖然在林業產業,如松樹、杉樹的種植,以及核桃樹、桃樹、梨樹等經濟果木的推廣上取得了成績,但這些措施過于側重特定的作物。產業結構的單一性限制了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增加了市場風險和生態風險。依賴特定作物種植還可能導致對特定市場條件的過度敏感,增加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
3.3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問題
在平頂山市實施綠色種養模式的過程中,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無法保證是一個顯著的問題。該市在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這些物質的殘留仍可能對農產品安全構成威脅。化肥和農藥的殘留可能導致農產品不滿足食品安全標準,影響產品的安全性和市場競爭力。此外,平頂山市在農產品質量控制和監督機制方面可能存在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系統和質量檢驗流程,一些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農產品可能流入市場,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信任度,也影響了農產品的市場表現。
4 應用策略
4.1 優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4.1.1 實施綠色種植技術
優化平頂山市綠色種養模式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關鍵在于采取綠色種植技術。這一策略的核心是將生態友好和可持續性原則融入農業生產的各環節。1)逐步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轉而采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這一轉變需要通過教育培訓和政策激勵來促進[4],同時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準入的便利條件。2)通過輪作和增加種植物來增強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樣性。這不僅可以改善土壤健康,還能提高農業系統的抗逆性。需要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科學規劃種植結構和種植周期。3)采用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技術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這需要投入相應的技術設備和進行管理培訓,確保農民能有效掌握和使用這些技術。4)重視土壤健康,通過定期檢測土壤質量并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改良,包括增加有機質的輸入、控制土壤侵蝕,以及采用適宜的耕作方法來保持土壤結構。5)在平頂山市設立綠色種植示范區,展示綠色種植技術的實際效果和操作方法。這些示范區可以作為培訓和推廣的基地,幫助更多農戶學習和采納綠色種植技術。
4.1.2 加強生態環境監管
在平頂山市實施綠色種養模式的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監管是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這一策略的實施需要從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公眾意識和參與度等多方面入手。1)建立全面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包括在農田、水體和空氣中安裝監測設備,以實時跟蹤和評估農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些數據應被集中管理,并對公眾開放,以增強透明度和公信度。2)制定和執行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這涉及對農藥和化肥使用的限制、農業廢棄物的處理及水資源的保護等方面。執法機構應加強巡查和監督,對違反環境保護規定的行為進行嚴格處罰。3)提升農民和社區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研討會、發布教育材料和組織社區活動等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知識和技能。通過提升農民的環保意識,促使他們在日常農業活動中自覺采取環保措施。4)鼓勵和支持公眾、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參與生態環境監管。這可以通過建立伙伴關系、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協助等方式實現。公眾的參與不僅可以提升監管效果,還能增加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5]。
4.2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促進平頂山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綜合運用多種策略,在確保農業活動經濟效益可觀的同時,最大限度減輕對環境的影響。1)增強農業生產的生態友好性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這包括推廣低耗能、低排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如采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生物有機肥料的使用。通過采取這些措施,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負擔。2)實施農田水利設施的現代化改造,如使用節水灌溉系統,減少水資源的浪費。3)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作物品種,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作物的產量。4)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創新,推廣智能農業技術,擴大精準農業、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范圍。這些技術可以幫助農民更精確地管理農田,優化資源分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5)推動農業產業鏈的整合和升級,增強農產品的加工和市場營銷能力,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建立穩定的供應鏈和銷售渠道,增加農民的收入,鼓勵他們采取可持續的農業實踐。6)強化政府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財政補貼、技術支持和培訓等,以激勵農民和企業采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
4.3 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平頂山市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的關鍵在于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同時提高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水平。1)建立全面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包括在生產、加工、儲存和運輸各環節設立檢測點。這些檢測點應配有現代化的檢測設備,以能夠及時準確地檢測農產品中的有害物質,如重金屬、農藥殘留等。2)加強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管理,確保從種植、養殖到收獲各階段均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這需要培訓農民了解和實施良好農業規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和安全生產規范,同時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改進生產方法,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3)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鼓勵使用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可以降低農產品中有害物質的殘留,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和營養價值。4)強化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市場監管,確保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符合質量標準。這包括加強對市場的監督檢查、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建立農產品質量信用體系等,以增強消費者對當地農產品的信任。5)提升公眾對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的認識。通過媒體、社交平臺等渠道普及農產品安全知識,提高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促使他們更加關注所購買農產品的品質。
5 結語
在平頂山市推行綠色種養模式的探索中,雖然在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及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等方面面臨挑戰,但通過實施綜合性策略,這一模式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平頂山市的農業發展需要更加注重生態和環境的和諧共生,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優化和政策支持,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同時,提高公眾參與意識和意愿,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基礎。展望未來,平頂山市有望成為綠色種養模式的典范,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和實踐案例。
參考文獻:
[1] 張鑫.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運行機制與技術模式的探索[J].農業裝備技術,2023,49(3):58-59.
[2] 劉昊,華成宇,薛增祥,等.開啟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新模式[N].北大荒日報,2023-04-25(2).
[3] 邱克航,杜穎梓.創新種養模式,綠色循環發展[J].吉林畜牧獸醫,2023,44(4):123-124.
[4] 郭華.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模式[J].農業知識,2022(8):42-43.
[5] 李霞.綠色種養循環模式助農業高質量發展[J].湖南農業,2022(7):24-2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