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桂 劉沛源
摘 要 近自然森林經營作為一種新型的森林經營模式,可實現森林資源效益的最大化,進而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為推動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基于當地林業生產實際,論述了近自然森林經營在河北省木蘭林場國有林場的實施背景,介紹了該模式的兩大核心營林技術及其在木蘭林場的應用成效,總結了近自然森林經營實施的應用啟示,包括科研單位支持、產業支持、政策支持。
關鍵詞 近自然森林經營;核心營林技術;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
中圖分類號:S750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4.055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以下簡稱木蘭林場)地處河北省圍場縣,海拔750~1 998 m,屬半干旱向半濕潤過渡、寒溫帶向中溫帶過渡、大陸性季風型山地氣候,氣溫年均-1.4~4.7 ℃,降水量年均380~560 mm,以7—9月分布最多[1]。該場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是目前河北省經營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場,森林覆蓋率約為85.5%[2]。建場以來,在幾代人的努力下,木蘭林場的有林地面積由最開始的
2.0萬hm2增加到9.0萬hm2以上,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為京津筑起了一道綠色長城。由于傳統的森林經營模式不適應當地林業發展,該場不斷探索和引進近自然森林經營等新型營林措施,現結合木蘭林場實際,對其實施近自然森林經營示范的情況、采取的技術及保障措施、成效等總結如下。
1 近自然森林經營在木蘭林場實施背景
2010年前,木蘭林場采取傳統的營林模式,林場經營主要的經濟來源為砍伐季的皆伐,導致森林資源的生長量低、質量差,可利用的森林資源較為匱乏。2010年,中幼林占比達到60%,低質、低效林占比約為22%,森林的單位面積蓄積量低,影響了林區內經濟的發展及基礎設施的建設,陷入了“資源”與“資金”
2方面的危機。為此,木蘭林場將傳統森林經營模式的改革作為工作的重點,推廣科學營林模式,推廣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先后組織人員前往國內東北地區的各林區及德國進行學習,并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前來考察交流,以針對性探索林場經營的新思路。經過十幾年的不斷摸索和總結,開辟出符合林場實際的特色森林經營之路,木蘭林場開始逐步推廣近自然育林模式,該模式精準提升了森林的質量、顯著改善了林區內的森林生態環境,有序推動了林區內森林康養、森林旅游等項目的發展[3]。近自然育林法即在森林經營中堅持以下原則:順應自然規律、依托各地的自然資源條件、借助自然的力量,但并不是任其自然生長,而是針對性地采取間伐措施,砍次留好、去劣留優,以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取得效益最大化[4]。
2 近自然森林經營核心營林技術
近自然森林經營是森林經營的一種方式,它強調完整的森林生命周期,其核心經營林技術主要表現在以流域為單元進行集中經營和以目標樹為架構全林經營兩大特點,進而實現林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2.1 以流域為單元進行集中經營
在傳統的森林經營模式下,森林的經營是按照間伐、修枝、主伐等項目確定任務,以年度為周期,以小班為單元作業,生產布局在時間和空間上均為分散狀態,僅在小班范圍內開展作業。此種傳統經營模式的弊端是對于較大范圍的森林來說,統籌缺乏整體性,且總體成本高、基礎設施的建設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復,有些小班還會“被遺忘”。因此,木蘭林場基于近自然森林經營的理念,以流域為單位開展森林的經營作業,將兩山一溝內的全部林地、林木資源作為整體,綜合進行統籌、設計,集中開展作業、系統經營,打破年度周期的限制,按照各流域逐步推進。流域內每塊區域的林地,均要因地制宜地結合植被資源及具體的培育目標等開展營林措施,堅持的原則為宜造則造、宜撫則撫、宜改則改、宜封則封[5]。營林期間的道路、房、電等基礎設施需要統一規劃、實施,確保配套發展。通過以流域為單位的集中經營方式,使森林經營的整體性、系統性得以增強,增加了經營的整體
效益。
2.2 推廣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
森林經營的傳統模式主要為周期性地實施“造林-砍伐(間伐、主伐)-造林”。此模式下的缺點為同一塊區域內兩個經營周期之間會存在一階段“裸露期”和幼林期,且培育的林分以同齡的人工單層純林為主,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及森林生態功能的充分發揮。木蘭林場在近自然森林經營的理念下,推出了新的模式——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即選擇壽命長、抗逆能力強、具有生長優勢、實生、基本成林的樹種作為培育的目標樹種,長期保留、重點撫育,針對性確定培育的年限,如落葉松的培育年限為90年,油松、紅松、云杉的培育年限為120年,待達到培育的目標直徑后即可采伐,以培育出經濟效益更優的大徑材樹木;與此同時要兼顧林間其他樹木的生長,提高林分整體的效益。此技術框架下,針對不同的林分采取不同的營林措施,如對于優質的天然林,主要采取自然恢復的措施,適當進行人工干預,保持不同林齡樹木的比例合理,維持林區內物種多樣性,以提高林分天然更新的能力,促使其向正向演替方向發展;對于低質低效的天然次生林,基于自然恢復措施,加大人工干預的力度,通過培育優良的實生樹木,對萌生的劣質樹木進行疏伐,必要時補播優質樹種、補種優質種苗,促使矮林逐漸往中林轉變、中林逐漸往喬林轉變;對于人工純林,主要采取人工干預,促使林分轉化為近自然狀態,通過定向培育選擇目標樹、適當保留伴生樹種、及時伐除干擾目標樹生長的樹種、促使后備樹的自然更新等措施,實現目標樹、伴生樹、后備樹的協調生長,形成樹種更加豐富、林間結構層次及林齡更加合理的林分。此種模式下,在目標樹成熟前可對多種中小徑材的樹木進行擇伐,利于林場的可持續經營,且林地上始終有異齡復層的混交植被覆蓋,提高了林分結構的穩定性及生物的多樣性,極大地提高了森林的投入產投比。
3 近自然森林經營實施成效
2023年,“木蘭林場近自然森林經營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順利通過驗收[6]。在實施過程中以林業生產實際為基礎,基于近自然經營理念的指導,開展綜合性的撫育管理措施,通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3.1 精準提高了森林的數量及質量
近年來,木蘭林場通過推廣近自然森林經營,增加了林間單位面積的蓄積量。2010—2020年,蓄積量由54.25 m3·hm-2增加到84.36 m3·hm-2,增幅為55.50%,年均蓄積生長率由實施前的5.17%增加到6.78%,提高了1.61個百分點;其中生長20年的落葉松生長率年均值由11.8%增加到18.0%,提高了
6.2個百分點,生長40年的落葉松生長率年均值由3.6%增加到5.7%,提高了2.1個百分點。實施近自然森林經營后,木蘭林場內林下植被的類型由原來的32種增加到47種,增幅達到46.88%,單位面積的植被數由193株增加到360株,增幅為86.53%。2022年,林場內目標樹經營的面積超過了1.5萬hm2,其中儲備的胸徑達到60 cm的大徑材約為539萬m3,總蓄積量年均增幅在15%以上,目標樹蓄積量單株年均增長量達到20%以上;木蘭林場將流域作為基本的經營單元,目前打造了30個精品流域,覆蓋的面積約為2.8萬hm2。
3.2 提高了生態效益
木蘭林場從2010年開始實施近自然森林經營,目前,荒山造林累計面積達到了1.1萬hm2左右,其中98%的樹木成活,大大提高了林場內的森林覆蓋率。異齡復層混交的林分比例提高,且增加了珍稀樹種的比例;天然次生矮林快速往喬林轉化,明顯提高了林分的更新能力,生態效益明顯[7]。
3.3 發揮出社會效益
近自然森林經營推廣期間,以流域為單元進行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建設,路網的密度大大增加,不僅利于林場內的經營活動,也便于附近居民出行[8]。森林經營期間,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木蘭林場每年可為附近居民提供1.8萬個季節性就業崗位,有效地實現了區域居民的增收,社會效益明顯。近年來,木蘭林場推廣近自然森林經營取得的成效為國內其他區域的林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每年接待前來調研學習的人數達到數千人之多,且多次組織人員到省內外進行經驗的推廣,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3.4 推動了森林康養、森林旅游項目的開展
木蘭林場內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茂密,依托圍場縣作為清皇家獵苑的歷史文化遺傳資源,將當地豐富的人文歷史與自然資源結合起來,開展各類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活動。目前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開發出多處集森林康養、旅游、休憩于一體的得天獨厚的旅游勝地,建成了蒙古大營、獵人營地、夏令營教育基地、林博苑等旅游接待及教學科研用房,以及麋鹿觀賞園、濕地觀賞園、植物園、龍潭瀑布、三仙洞、明月潭及小灤河漂流等一大批景區景點及娛樂設施,并與承德避暑山莊、塞罕壩國家自然保護區形成一線旅游體系。
4 近自然森林經營的應用啟示
近自然森林經營在木蘭林場得以成功推廣并取得顯著成效,主要得益于該場全體上下不斷改革和創新精神,以及相關科研單位、產業及政策等的支持。
4.1 科研單位支持
木蘭林場與多個教學及科研機構建立起合作關系,國內有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河北農業大學等,國外有弗賴堡大學等,就森林經營的課題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并組織人員到德國及國內其他省市的國有林場進行參觀培訓,每年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前來指導,為近自然森林經營的有序實施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
4.2 產業支持
木蘭林場目前制定的發展戰略為以副養林、以短養長,有機地將森林營林及林業產業的培育結合起來,立足于林場內現有的優勢資源,構建起符合當地實際的多元產業格局,主要產業為綠化苗木,輔以木材生產、林業旅游、硅砂加工、土地開發等產業,為近自然森林經營的實施提供了產業方面的支撐。目前,木蘭林場年收入在1億元以上,確保年采伐蓄積量在平均削減10萬m3的情況下實現森林經營、基礎設施建設、職工生活等方面的投入持續增加,利于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4.3 政策支持
目前,木蘭林場有“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河北省商品林經營規程改革試點單位”“全國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單位”等稱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及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均對其予以鼓勵,要求其在森林經營方面突破原有技術規程的限制,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在安排木蘭林場各項營林生產任務時取消了指令性計劃,允許其按照新制定的森林經營規劃進行靈活掌握、合理安排和科學育林[9]。這些都為近自然森林經營的有序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撐。
5 結語
森林經營中,純天然的模式不如近自然模式。近自然經營模式下地表植被覆蓋率增加、物種多樣性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增強,可在各國有林場中推廣。木蘭林場近些年通過大量的調研,探索出適合林場實際的林業發展新思路——近自然森林經營模式。其基本經營模式為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以流域為單元,對現有的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將森林的綜合效益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李艷紅,李云飛.木蘭林管局森林資源現狀及問題分析[J].河北林業科技,2010(3):77-78.
[2] 趙會艷,王輝.木蘭林場儲備林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應策略[J].防護林科技,2020(5):60-62.
[3] 沈威.把生態價值轉化為國有林場振興發展優勢的研究:以木蘭林場為例[EB/OL].(2022-11-30)[2023-10-05].http://lycy.hebei.gov.cn/ml/show_article.php?id=10789.
[4] 李增輝,史自強.河北木蘭圍場國有林場探索全新的近自然育林經營模式[EB/OL].(2015-08-28)[2023-10-05].http://env.people.com.cn/n/2015/0828/c1010-27526838.html.
[5] 王艷軍,王輝,陳愛桃.木蘭林場森林近自然經營實踐[J].林業實用技術,2021(8):46-49.
[6] 李孝輝.“木蘭林場近自然森林經營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順利通過驗收[EB/OL].(2023-05-15)[2023-10-05].http://lycy.hebei.gov.cn/ml/show_article.php?id=11389.
[7] 崔國軍.解讀木蘭林管局近自然森林經營[EB/OL].(2018-05-02)[2023-10-05].http://lycy.hebei.gov.cn/ml/show_article.php?id=6152.
[8] 馬慧靜.青海祁連山片區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經營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23):84-89.
[9] 石娟,代華風.全面加強森林經營管理 著力提升自然林經營質量[J].中國林業產業,2023(6):42-4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