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波 路媛媛 劉振宇 喬永剛 梁建萍 馬艷琴
摘 要: 新時代下,跨學科導學共同體是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教育的重要戰略資源。它是在單一的導學關系基礎上,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體系,建立新型導師與研究生聯動模式,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實踐證明,跨學科導學共同體可有效解決科研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團隊跨學科科研思維的建立,為探索跨學科研究生導學關系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跨學科導學;學科交叉;研究生培養;農業;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1795(2023)11-0105-03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3.11.019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既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支撐國家創新發展的一個關鍵要素[1]。跨學科強調不同學科知識的整合和應用,跨學科學習要求學生學習不同科學知識,面向問題開展合作與交流,并形成跨學科創新方案[2]。目前,以信息、生物及新材料為主的科技已廣泛應用到農業領域,加快農業轉型與發展,推動農業技術體系變革與升級。因此,跨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成為人才培養最緊迫的需求。傳統的“一人一教”制制約了跨專業研究生教育系統的建設,導致學科知識互補性欠缺[3]。跨學科導學團隊建設是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提升導師跨學科教育能力,引導學生整合不同學科知識,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
1 跨學科導學共同體價值
導學關系作為研究生與導師之間交流的紐帶,貫穿整個研究生的教育階段,良好的導學關系有利于研究生學術能力提升,促進研究生科研體系構建和個人綜合能力發展[4]。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科間交叉融合趨勢逐漸凸顯,傳統的導學模式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構建新型跨學科導學關系已成為關注的焦點[5]。新型導學共同體是一種支持性關系,需要師生之間形成聯動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跨學科研究生培養體系。當前的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呈高度相關性,單一學科的知識、理論及技術手段正逐漸被多學科所替代,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已逐步凸顯[6]。
因此,新型的導學關系要以一種更深入、更主動的方式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術整合,以解決最緊迫的科學和社會挑戰。新型的導學關系應是一個學術共同體關系,在共同探索人生的真諦、共同研究學術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共贏。
2 跨學科導學共同體基本內涵
共同體(Community)一詞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將共同體定義為充滿溫情、相互信任和高度認同的生活空間。20 世紀90 年代,塞吉·歐維尼將共同體一詞引入教育領域,提出學習共同體(LearningCommunity)概念。對于學習共同體的研究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知識是社會建構的,學習是實踐當中的意義協商這一觀點相對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主動建構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方法,個人在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時,應與群體或者共同體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和協商[7]。知識的建構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以個體構建為主,另一種則以協作構建為主。其中,學者間的相互交流和互動,以及所處情境對知識的構建方式至關重要。在建構主義理論影響下,學習者組成的共同體即學習共同體建構成為教育改革與實踐的熱點問題。不同于本科階段以課程學習為主、輔以實習與實踐環節的培養模式,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導師制為依托,研究生在學習中立足于以導師為核心的團隊內部互動,通過團隊合作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培養。
在跨學科研究生教育中,跨學科導學共同體是以跨學科導學團隊為載體和聯結紐帶的導學關系,相比其他導學關系更具有交往廣泛性與關系復雜性。這些特征影響著導學團隊與研究生關系的發展,使導學關系呈現多維度性,既重視跨學科教育引導作用,也關注指導手段的選擇,更新導學關系發展理念,促進師生共同參與,努力實現跨學科導學共贏。
3 跨學科導學共同體構建思路與對策
跨學科導學共同體是培養研究生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起重要作用。跨學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以學生為主體,打破傳統學科理念,構建不同學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為培養研究生跨學科學習能力和創新型思維提供新思路。引導研究生在學術和科研過程中提升個人綜合實力,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8-9]。
3.1 整合跨學科研究生教育資源
跨學科導學共同體培養模式可將現有學科資源交叉融合,使教育資源高效利用。建設跨學科導學共同體,首先要建設跨學科知識體系,擴大跨學科基礎知識儲備工作。加強不同學科之間師生交流與合作,積極構建跨學科研究體系,加大跨學科科學研究力度。在跨學科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形成跨學科思維模式,打破單一學科的界限,共享學科資源,培養跨學科學習意識,積極主動接受跨學科知識體系,為跨學科團隊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10]。
3.2 創新跨學科研究生教育體制
現有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存在欠缺,要想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當務之急是革新。研究生培養需大膽打破傳統院系觀念與培養模式的束縛,鼓勵院系之間交叉融合,培養具備跨專業綜合知識儲備、強化創新意識與創新思想的學生。對于學院體制與管理制度,需完善資料信息建設,為科研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同時學校也應發揮學科優勢,將發展迅速的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和農業融合,使農業向綠色、智能化方向發展。對于以信息化主導的智慧農業,以生物技術引領的生物制造業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也應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與方向。加強多樣化管理體制改革,同時加強兄弟院校間的交流。強化跨學科指導,積極開展學術活動,創造良好學術氛圍,增強跨學科指導頻率,建立健全跨學科組織管理體制。
3.3 搭建研究生培養跨學科研究平臺
具有跨學科性質的研究機構是跨學科合作培養的基本保障。跨學科科研機構的成員來自不同的專業,經過學科交叉結合的鍛煉,為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典范。現有農業研究中心的研究領域包括植物培育、計算機技術、農業機械化、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等,這些學科相互交叉融合不僅體現在理論上,還包括在實踐中的應用,這為具備跨學科知識的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寬廣的平臺。此外,還應邀請國內外學者作學術報告、學術討論會或講座,以增進研究人員對各學科的學術動態及跨學科研究的認識。
4 打造育人樣板
4.1 跨學科導學共同體帶來的科研變革
在科技不斷創新的時代,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不能滿足新興技術的需求,跨學科交叉融合成為新時代科技發展的引領者。在科研問題中,要深入研究當前變革的發展方向、發展形式和對社會的影響力,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在學術研究中,提升學科布局與多學科聯合是重中之重,通過建立多學科聯合平臺、加強數據分享、完善科研目標設定等手段來促進科研進步。跨學科導學團隊線上組會充分展現了交叉學科在交流上的及時性、靈活性、不依賴場所等優勢,農業工程學科和生命科學學科導師團隊積極指導,團隊研究生學術能力顯著提高,90% 以上可以獲得國家和學院獎學金。團隊跨學科導學的建立實現了研究生跨學科能力培養的良性循環。
4.2 跨學科導學共同體在比賽中的成效
跨學科導學體系的培養可以讓學生掌握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從不同角度對知識進行解讀。在比賽中,不僅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動手能力進行考察,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也在比賽中日漸完善。基于跨學科導學模式,團隊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將跨學科學習能力通過競賽的方式進行訓練,能夠很好地激發研究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團隊協作精神,豐富學術氛圍。近年來,團隊研究生參加的國際比賽獲獎率達到80% 以上。各類競賽為團隊研究生創造了學習競賽文化和能力鍛煉的機會,推廣了跨學科學習獲取綜合知識的新途徑,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和開拓意識。
4.3 跨學科導學共同體在實踐中的應用
將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交叉融合,構建一種新型農業技術體系,實現高效農業、智慧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效能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總趨勢。近幾年,跨學科導學團隊不斷創新,其中數字化中藥材孿生技術和園藝植物工廠化花期光電智能調控系統很好地將農業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結合,實現中藥材藥用價值和園藝植物經濟價值的大幅度提升。此外,跨學科導學團隊在國家863 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中獲得突破性成果,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200 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 多本,獲專利10 余項,獲得山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 項。跨學科導學團隊的建設在研究生全面培養中起到關鍵作用,團隊研究生的學業發展和個人成長得到多元化提升,培養的研究生在重點高校深造均表現突出的科研能力,對于就業的研究生來說,跨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在工作中不斷創新。
5 結束語
面臨當今科學和社會飛速發展的挑戰,研究生教育需要打破傳統的學院體制隔閡,共享學科資源,搭建跨學科研究平臺,構建跨學科導學共同體,在高效解決生產和科研問題中,培養具有實戰經驗和能力的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同時實現導學的共贏。
參考文獻
陳恩倫,馬健云.新時代導學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指向與路徑探尋:基于亞文化的視角[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21,20(2):1-7,25.
CHEN Enlun, MA Jianyun.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ath of thedestiny community of guided learning in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of subcultur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University,2021,20(2):1-7,25.
趙慧臣,張娜鈺,馬佳雯.STEM 教育跨學科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習方式變革[J].開放教育研究,2020,26(3):91-98.
ZHAO Huichen,ZHANG Nayu,MA Jiawen.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community for STEM education: promoting learning paradigmshift[J].Open Education Research,2020,26(3):91-98.
朱小剛,王琴,龍懌.師生聯動模式背景下跨學科研究生培養體系構建初探[J].科技資訊,2018,16(36):185-186.
麻超,曲美艷,王瑞.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下高校研究生導學關系的審視與構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6):29-34.
MA Chao, QU Meiyan, WANG Rui. On the examination and constructionof the supervisor - postgraduate relationship in higher - learning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J].Journal of Graduate Education,2021(6):29-34.
楊銀.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以數學學科與相關學科聯合培養模式研究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31):156-158.
YANG Yin.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students:taking the joint training mode of mathematics and relateddisciplines as an example[J].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19(31):156-158.
林健,胡德鑫.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經驗的比較與借鑒:基于美、英、德、法四國的范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 2):96-110.
LIN Jian,HU Dexin.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education reform experience[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of Engineering,2018(2):96-110.
高維亮.微課視角下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3):173-175.
GAO Weiliang.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ni-course and flippedclassroom model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J].Journal of Science andEducation,2018(3):173-175.
陳香, 張庭瑜. 中意高校設計專業跨學科教學模式比較研究[J].美術大觀,2020(5):126-129.
李碩豪. 論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 中國高教研究,2018(7):12-16.
LI Shuohao.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8(7):12-16.
王兆君,任興旺.國外跨學科研究生教育經驗及其對我國跨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啟示[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2):109-116.
WANG Zhaojun, REN Xingwang.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interdisciplinary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s) , 2018, 34( 2) :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