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關秋韻
2022年的夏天,中國醫藥外包(CXO)行業龍頭企業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同時宣布在新加坡建設新基地,未來10年各自投資約20億新加坡元(約合96億元人民幣)用于項目建設,消息一出便刷爆投資人朋友圈。
新加坡素來以金融、航運、貿易聞名,殊不知近年已成為生物醫藥行業的區域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時,新加坡依靠以生物醫藥為代表的制造業,拉快了經濟復蘇的進度條——2021年全年,新加坡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11.1%,約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4%,更吸引了諾華、輝瑞、羅氏、賽諾非等大型跨國藥企在此投資、設立區域總部。
新加坡何以成為區域生物醫藥制造和研發重地,令諸多生物科技公司“安營扎寨”?中國藥企將新加坡作為出海南洋的首站,背后又有哪些考量?

01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杰(右)參觀新加坡本土生物醫藥企業——蜂鳥生物醫藥公司的研究設施(圖源:聯合早報網)

02 /新加坡啟奧生物醫藥園是生物醫藥公共研究機構及實驗室的所在之地(圖源:啟奧生物醫藥園開發方盛裕集團官網)
近3年來的疫情讓世界的目光紛紛聚焦到了生物醫藥這一板塊,“赤道上的小紅點”再次成為全球醫療產業投資的熱土,多個跨國藥企在疫情期間加快了在新加坡的布局。
美國生物醫藥制造巨頭輝瑞(Pfzer)早已在新加坡生根近20年,但近期卻有新動作:2021年9月,輝瑞宣布將在新加坡擴建一個占地逾百畝的小分子活性藥物成分制造廠,預計將于2024年竣工;德國疫苗公司BioNTech也于2021年5月宣布將在新加坡設立東南亞總部并建立工廠,用于生產mRNA疫苗及治療傳染病和癌癥的藥物,以提高全球供應能力;法國制藥公司賽諾菲(Sanof)也于2022年4月宣布投資6.38億新加坡元(約合31.5億元人民幣)在新加坡建造疫苗制造廠,作為其在亞洲設立的首個疫苗生產中心……
這樣熱鬧的景象20余年前也曾在新加坡上演。葛蘭素史克是最早入駐新加坡的跨國藥企之一,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進入新加坡,2015年將亞太地區總部搬到新加坡。此外,莫德納、默沙東、諾華、羅氏等著名跨國藥企也紛紛在新加坡“安營扎寨”,投入大量資金建立制造工廠和研發中心。
國際巨頭們“動靜”不小,中企自然也不甘于人后,要知道,各行各業出海的賽道上從來都不缺他們的身影。
疫情發生以來,新加坡便成為了中國藥企出海東南亞的“橋頭堡”。“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從市場規模、競爭力以及對中國企業的友好程度等綜合考慮,新加坡及其背后的整個東南亞市場是中國藥企較恰當的選擇。”生物醫藥資深投資人Anne Xie說。
2021年11月,國藥集團子公司中國生物與新加坡英諾醫藥集團達成合作,將投入1億美元成立合資公司,最遲于2022年底在新加坡設廠進行新冠疫苗的無菌灌封。據悉,這個工廠將成為國藥集團在東南亞的首個新冠疫苗無菌灌封設施,建成后每年最多能完成3億劑疫苗的無菌灌封,并分銷至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復星醫藥控股子公司Fosun Pharma Pte.在2022年6月亦宣布出資2.18億新加坡元(約合10.8億元人民幣)收購新加坡專科醫生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私立腫瘤專科醫療中心之一OncoCare,以拓展集團醫療健康服務業務在東南亞地區的布局。
稍早于“藥明系”企業(藥明康德、藥明生物),2022年6月,科興生物宣布將到新加坡開設科研設施和國際商業總部,投資金額達100億元人民幣。科興控股首席商業官楊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科興在新加坡的研究設施最快幾個月內可展開工作。
作為發展最快、前景最誘人的高技術產業之一,生物醫藥領域一直以高附加值、低污染受到各地的大力扶持。2018年中國香港把生物科技列為創新科技領域的四大優先發展范疇之一;2020年,泰國甚至提出向藥品、疫苗、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和保健事業等領域的新投產企業免除三年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條件。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新加坡何以拔得頭籌?
對于生物醫藥產業,新加坡一直給予高度重視,無論在稅收、人才引進還是土地方面都會給企業開出優厚條件。公開資料顯示,有意在新加坡設立國際或區域總部的生物醫藥企業,可以享受低至15%的企業稅收優惠,政府也會為海外輸入的生物科技人才提供住房補貼、子女入學津貼等。
此外,新加坡還著力打造“大士制造”加“啟奧研發”的生物醫藥產業格局,落戶新加坡大士生物醫藥園和啟奧生物醫藥園的企業,可以享受極為優越的地理位置,臨近綜合港口和高校。
“除了誘人的政策,新加坡成熟穩定的供應鏈也是吸引跨國藥企的重要因素。”在新加坡一家跨國藥企負責生產制造20多年的劉蕓指出,新加坡已經連續10年被世界銀行評選為亞洲最佳物流樞紐,作為一個國土狹小的城市國家,新加坡與全球600多個港口相連,是世界最大的轉運集裝箱港口所在地。早在1989年,新加坡就出臺了世界首個“國家單一窗口”,數字化和簡化了貿易許可審批流程,為醫藥產品流通貿易提供了便利。
尤其在冷鏈運輸上,新加坡更是具有明顯優勢。目前新加坡共有12家公司獲得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獨立醫藥物流驗證中心(CEIV Pharma)的認證,是亞太地區獲得該認證數量最多的國家。
不過,僅有航運物流優勢、缺乏基礎研究的生態圈,無法成就新加坡生物醫藥行業如今欣欣向榮的面貌,新加坡政府對人才儲備的提早布局和持續支持亦不可或缺。
早在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經濟發展之父”、前副總理吳慶瑞就看到了生物醫學的發展潛力,在一片質疑聲中成立了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院(IMCB),又在90年代進一步推動成立了國家科技局(NSTB),在全球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中為新加坡網羅人才,至此“白紙一張”的新加坡生物醫藥界建立起了科研機構和完整的醫藥研發體系,并創立了新加坡科技研究生學院。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22年8月21日國慶群眾大會演講中也特別提到,新加坡能及時了解新冠疫苗研發的進展,利用行業網絡第一時間為國民爭取到新冠疫苗,正是得益于“30年前尋找頂尖人才,持續建立生物醫學研究團隊,培養本土人才”。
此外,作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跨國藥企還看中的是新加坡背后連接的整個東南亞市場。有消息人士稱,科興在新加坡設廠,就是為了就近拓展東南亞市場。“科興疫苗早在2021年就已進入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柬埔寨等多個東南亞國家,印尼甚至是科興疫苗海外市場的最大買家之一。”
綜合來看,新加坡榮膺醫療投資人心中“最佳主角”的原因,正如藥明康德發言人總結的那樣:“企業要尋找的,一是利潤,二是安全性。新加坡作為一個國際貿易港能夠提供具有保障的投資環境,且其擁有快速發展的生物醫藥集群、生命科學產業生態鏈,同時也具備生物醫學人才儲備,這對全球創新藥企十分具有吸引力。”

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設廠,主要還是為了就近拓展東南亞市場(圖源:新華社)
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市場,新加坡生物醫藥業也并非沒有短板。
“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能在3年里招到數千人。”一位正籌劃在新加坡建廠的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層表示,生物醫藥專業主要集中在化學、生物和藥物學,但新加坡每年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僅有五六百人,加上實驗室工作并非輕松差事,即便公司能將6成的畢業生全部招入麾下,也仍有逾半的缺口。
作為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高度發達的城市,新加坡面臨著理工科人才不足的窘境。與美國波士頓等國際知名生物科技中心相比,新加坡整體科研學術氛圍不足,優秀的人才畢業后大多流向了收入更高、生活光鮮的金融、法律行業,能潛心科研、長期埋頭在實驗室的年輕人并不多。
與此同時,新加坡本地市場有限,一些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新加坡本地生物藥企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大多會選擇遷往美國或歐洲。
作為一家生物醫藥初創公司的負責人,馬科表示,他的公司在完成B輪融資后會將總部遷往美國波士頓 。“美國的用戶基礎更為廣闊,而新加坡人口僅有500多萬,病人數量太少,對大型臨床試驗而言是天然的劣勢。且雖然新加坡本身經濟水平較高,但周邊的東南亞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如果僅僅將目標定位在新加坡,企業成長空間有限。”馬科說。
馬科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盡管東南亞人口眾多,但區域內的國家經濟水平發展不一,醫藥市場也并不統一。“中短期來看,東南亞醫藥市場基數低,增長比例會很高,但絕對數則需要時間成長。”相關分析人士認為,東南亞經濟增長迅猛,但當前的醫藥市場規模并不大。此時“藥明系”等中國生物醫藥巨頭的到來,能否盤活東南亞市場這池水,尚需時間檢驗。
“首先必須在臨床試驗方面與世界接軌,過去國產藥在臨床試驗方面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所以盡管在中國做試驗和在海外相比可以節省成本,但只在中國做臨床試驗是不行的。”德琪醫藥董事會秘書兼財務總監曹洋表示,想進入新加坡這樣的先進市場,當地藥監部門會評估藥物療效是否與本國的標準一致,因此建議中國藥企在布局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時,同時開展多區域臨床試驗,快速在多個國家和區域入組足夠的病人,加快臨床項目進度,“當我們獲得了針對當地患者的關鍵性臨床數據,我們就可以在這些國家獲得同步的快速上市。”
但這僅僅是中國藥企在未來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的前置條件,想要更好地出海,還需要更好的藥物設計。
“我們還需要更好的藥物設計,研發一流的產品,在臨床設計上符合最頂尖的國際標準,并且要抓住當地臨床痛點、回應臨床需求。”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介紹,該公司目前已經研發了多款新型腫瘤免疫藥物和靶向藥物,同時致力于關注有效治療手段相對匱乏的細分領域,如兒童腫瘤疾病、末線小細胞肺癌等。
此外,曹洋認為,缺乏商業化團隊和商業化經驗,亦是當前國內不少創新藥企需要克服的短板。
“東南亞市場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藥企需要制定非常清晰的出海戰略,才能和國際知名藥企‘一拼’。”曹洋說,“當前德琪醫藥在新加坡的研發和銷售團隊已經完全到位,并且在亞太地區和澳洲有多個跨區中心的臨床實驗正在開展。同時我們的產品也已在中國大陸、新加坡、澳大利亞、韓國開始銷售,短期之內還將登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因此,中國藥企需牢記‘搶占先機、經營得當’的八字經營方針。”曹洋表示。
從供應鏈優勢、產品生產,到經營革新、探索國際化路徑,進軍“星辰大海”對于中國出海企業來說,即便吹來的不都是順風,但靠著在中國市場積累的經驗、不斷創新的韌勁、技術與經驗的加持,相信它們仍將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