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藝
菲律賓20比索紙鈔背面,一畝一畝漸次而上的水稻梯田景色迷人,宏偉壯觀。
都說深山是落后的,粗獷的,但在菲律賓呂宋島中央的科迪勒拉山脈上,當地人民創造了深山的另一種可能。順著綿延不斷的山谷,一片開墾的總長超2萬公里,承襲著古老耕種文化的巴拿威(Banaue)水稻梯田,為科迪勒拉山脈沿線的伊富高省的一方土地增添了一份山野間壯麗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
“民以食為天”不僅僅是華人奉行的圭臬,三千余年來,菲律賓的原住民—伊富高族(Ifugao)通過耕耘勞作以收獲稻米,養活了數百代的當地人民。
約2000年前,為了能夠適應起初崎嶇不平、耕地稀少的山中環境,防止土壤流失,伊富高族人不辭辛勞地將一塊塊沿著山谷的坡地,壘成一道道的堤壩,在裸露的山地上開墾出可耕種的田地。在這萬千肩扛手扶的努力下,當地人民在海拔1500米的山上修筑出的大規模高山梯田,其全部由石塊筑成,外壁最高約4米,最低不到2米,總長度達1.9萬公里,所用的石料比古埃及的金字塔還多。
伊富高族的原住民還是技藝高超的工程師,利用梯田上方的熱帶雨林,發明設計了一套由竹筒組成的復雜灌溉系統,以及精密的泥渠道,從而將水引進了梯田里,貧瘠又崎嶇的山脊上有了欣欣向榮的綠色生氣。
因地勢險峻,天然的地理屏障讓伊富高部落的人民久而久之變得有些與世隔絕,不管時代如何發展,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耕種模式。經過千年的開墾,不管是口耳相授,還是實踐操作,他們把耕種知識持續傳遞下去。即便是菲律賓被西班牙占領時期,當地部落也沒有受到其太大影響,保留著最初的模樣。
伊富高族在播種、收割稻谷與婚喪喜慶等重要日子都會舉行隆重的儀式,并且吟誦一種名為”呼得呼得”(Hudhud)的古老詩歌,這種吟唱儀式可以溯源自西元前七世紀,歷史悠久,是東南亞目前唯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單中的無形文化遺產。由于伊富高是母系社會,主唱通常由年長女性擔任,詩歌共有200多首,每首分為40節,完整的吟唱下來須持續3至4天之久。
其實稻米梯田在整個亞洲并不罕見,但可貴的是,兩千多年以來,居住在這里的伊富高族人,單憑智慧和雙手,歷盡艱辛終于在這片崎嶇陡峭的自然中創造出壯美的文明成果。從山腳層層疊加,巴拿威最高的梯田可達1500多米,不少地方的坡度甚至達到了70~80度,其陡峭程度可謂是在懸崖峭壁上開墾出來的土地。巴拿威梯田不但養活了伊富高代代族人,而且更像一個有生命的化石,講述著菲律賓祖先與自然融合的和諧故事。

■ 穿著當地傳統服飾的居民
從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直達長途夜間巴士到巴拿威,通常清晨抵達,當下也許會被雞鳴聲喚醒。在巴拿威這個山區的純樸小鎮,一畝畝漸次而上的梯田,和諧地融入大自然的山林綠水中。因海拔高,梯田在繚繞云霧的襯托下,仿佛連接著大地與天際,遠遠望去就像一副通往“天國”的階梯。
順著巴拿威梯田的田埂小徑一路向上攀登,一邊是稻田、一邊是懸崖獨特的“登山”經歷,在遺世獨立的高山景致中,感受小眾而美好的當地土著文化,沉浸在文化傳承和無與倫比的美麗景色相互融合的景致中,經久難忘。
新春的四月后,是當地居民最為忙綠的日子,也是巴拿威梯田最美麗的季節。村民早飯后即出門開始一日的農忙,田野中忙忙碌碌的婦人背著竹籃,迎著鄉野里的清新氣息,在山谷梯田插上翠綠的新秧。根據當地傳統,農事方面由原住民女子負責插秧、除草、收割等工作,而男子負責維修田埂、灌溉系統,以及搬運稻米。在其他生產活動方面,原住民女子平時也會織布、編竹籃,男子則會從事雕刻、狩獵。
走在巴拿威的小鎮上,放眼望去四處皆可見層次分明的碧綠新秧分布在蜿蜒的田埂上,方形的梯田透著水光漣漪,倒映著蔚藍的天空和漂浮的白云,溫暖的陽光灑在綠意盎然的稻田里,周圍的風景都被映襯得油亮亮的,可謂天上人間,地下天堂。
以巴拿威為中心,附近有幾處村落與梯田。其中,以巴塔德(Batad)梯田最為著名。巴塔德水稻石梯猶如古羅馬競技場的觀眾席一般錯落有致,村落被梯田包圍,有種與世隔絕之感,所以游客并不多,幾乎是登山或背包旅行者才會前來。
避開大塊碎石拼湊而成的山路小徑,巴塔德梯田必須靠每位旅人的雙腳去親近它。走在蜿蜒的田埂上,看著農忙的婦人,迎著山區午后的微風,四周沒有吵雜喧囂的喇叭噪音,耳邊是蟲鳴鳥叫伴著淙淙的流水聲,就像是處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或許也正是因為梯田綠油油的秧苗染翠峻嶺,讓這里成為人們不遠萬里前往、并為之駐足的勝地。

■ 巴塔德梯田必須靠每位旅人的雙腳去親近它

■ 坐落在梯田中心的村落

■一畝一畝漸次而上的水田組成梯田的宏偉景色

■走在蜿蜒的田埂上,還能碰見田間嬉鬧的孩童
巴拿威水稻梯田融匯了2000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類智慧,既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信仰,是古老的伊富高部落人民對自然與人和諧共處的信仰。1995年,菲律賓這片獨一無二的梯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屬于“有機進化的文化景觀”。
梯田在耕作時,展現出極好的水土保持能力,但這往往僅限于“有耕作時”。時間的流逝最是留不住,現代社會在向前大步邁進的過程中,似乎總有些角落被遺忘。
隨著村落的年輕人不斷外流,年老者逐漸凋零,勞動力短缺使得巴拿威梯田的維系越發艱難,久而久之,近1/5的梯田開始荒廢,山體的崩解速度也超乎想象地快。同時,梯田完全依靠人工種植收獲,一年一收的單季水稻,總產量只夠當地人食用5個月,繁重的手工勞動產出已逐漸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
所幸,菲律賓政府成立“國際梯田委員會” 專門管理伊富高梯田,并積極投入經費拯救及維護當地環境,盡力維持這個存在地球上數千年的奇觀,讓梯田文化避免面臨滅絕的危機。如今,為了讓游客與梯田文化有更深的互動,當地還推出了融入稻米耕作周期的生態旅游,以及水稻栽種、梯田修補等參與式活動,結合當地文化遺產,借由深度體驗來了解當地稻農的生活日常,感受田地間的自然魅力。
巴拿威梯田是世界最大規模的梯田,也是一幅絕美的天然畫卷,最重要的是,巴拿威稻米梯田是一種文化風俗、一種文明傳承的象征。而巴拿威稻米梯田生態系統保護更是維系當地文化、風土民情源遠流長的基石、民族智慧的實際載體,雖歷時長久,但這份人與自然融合的寧謐與美好仍值得保留珍惜。
